综合题答题原则为“精炼”,答题技巧分“四步”:
第一步:精准审题,注意审关键字词,分值分配等。
第二步:迁移套用,主要是迁移所学知识,套用课堂归纳的答题模板。
第三步:对接材料,套用模板表述时要和材料相结合,提取恰当信息,转换表述。
第四步:规范作答,注意条理、简洁、完整。
1.特征描述题
要准确描述地理事物特征必须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建立解答该类试题的答题模式,并用规范而专业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具体答题思路是:首先要对题目涉及区域进行区域空间定位(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明确区域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和图文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特征分析;在描述时要注意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并且做到简洁、准确地描述。
【答题模板】
1.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
2.地形特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形特点即地势[海拔、地形倾斜方向、走势、地势起伏状况、区域极值(地势最高值、最低值)]。
3.地表环境特征: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
4.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光照、日较差、年较差、降水与热量的组合。
5.水文特征:年径流总量、汛期、径流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含沙量、结冰期、凌汛等。
6.水系特征:发源地、流向与注入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及河网形状,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省区、地形区等。
7.聚落分布特点:从多少、分布地形差异等分析。
8.农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9.工业生产特征:地域分布、发达程度、主要部门及结构、技术水平。
10.等值线特征:等值线数值高低、延伸方向、弯曲趋势、疏密变化等。
2.问题列举题
列举问题时要注意解读分值,列举不重复。环境问题的列举主要从题意判断,若是城市环境问题,则从城市就业、交通、住房、治安、环境等角度说明,若是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则主要从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干旱缺水等角度说明。
【答题模板】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
具体表现 |
直接原因 |
典型事例 |
资源短缺 |
淡水、土地、矿产与能源的短缺 |
人类对资源的过度获取 |
华北平原缺水严重 |
生态破坏 |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 |
自然植被遭破坏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
生物多样性减少 |
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过度捕猎 |
藏羚羊等数量减少 |
|
环境污染问题 |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
工业“三废”、使用农药 |
伦敦的光化学烟雾 |
固体废弃物 |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堆放 |
城市垃圾 |
|
噪声污染 |
交通、工厂 |
汽车鸣笛 |
|
放射性污染 |
放射性物质的泄漏 |
核电站泄漏 |
|
海洋污染 |
污染物排入海洋 |
海上石油泄漏等 |
|
城市问题 |
大量农村过剩劳动力进入城市,失业率高;社会治安问题严重;贫民区集中,社会矛盾严重;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 |
||
传统工业区面临的问题 |
资源衰竭、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等 |
3.原因分析题
在分析该类试题时,要注意把握以下两点:
1.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的“因”与“果”的联系。
2.明确分析的原因内容,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来分析。
【答题模板】
地理要素 |
形成因素 |
太阳辐射 |
纬度位置、天气和气候、地势高低与坡向等 |
等温线走向 |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和地面状况等 |
降水 |
海陆位置、天气气候、天气系统、地形、洋流、植被和水文、人类活动等 |
盐场形成 |
地理位置、海岸地形及特征、天气和气候特征等 |
城市区 位因素 |
地形、气候、河流、交通、资源、科技、政治、开发历史、旅游、宗教等 |
商业中心 |
便利的交通条件、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广阔的市场、地价等 |
工业区位 |
地理位置(沿海、沿江、沿铁路,靠近发达地区)、资源因素(原料、燃料)、农业因素(提供农副产品和消费市场)、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市场因素(消费水平、消费意识)、科技因素(大学、科研单位)、劳动力因素(劳动力数量、 价格、素质)、历史因素(工业基础)、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
农业区位 |
自然因素:土地(地形、土壤)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国家政策、劳动力数量、科技(基因、保鲜、冷藏等)、工业基础 |
港口码 头区位 |
自然条件:水域条件(水深、岸陡、避风)、陆域条件(地质、地形、坡度) 社会经济条件:经济腹地条件(服务范围大小、客货流量大小)、城市依托(城市规模大小)、交通联系(与河流、铁路、高速公路联运)、政策条件 |
4.措施列举题
在解答措施类试题时,要把握以下两点:
1.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在解答该类试题时也应该先找出造成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或不足,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2.解题时有两个注意: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一般应该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应尽量全面,而且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答题模板】
问题表现 |
措施 |
外流湖缩小 |
中上游植树造林;退耕还湖;合理利用水资源 |
旱灾 |
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减轻和避免干旱的威胁;在干旱多发地区,选种耐旱的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 |
能源问题 |
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入手。如能源的调配、开发新能源;节约利用、提高生产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等 |
人口问题 |
发展中国家要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发达国家要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
传统工业区 |
优化产业结构、治理环境、发展交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等 |
水资源 |
建立水源地保护区,保护水源地植被,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行梯级收费、节约用水、循环用水等 |
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生态问题成因及措施列举
地区 |
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 |
形成原因 |
防治措施 |
西北地区 |
土地荒漠化 |
气候干旱,多大风;过度樵采、放牧、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 |
生物固沙,恢复自然植被;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农林牧;控制人口增长 |
东北地区 |
黑土流失 |
夏季降水较多,黑土地的开垦 |
实行秸秆还田,保持土壤肥力;保护湿地,减少沼泽地的开垦 |
华北平原 |
土壤次生盐渍化 |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春旱”气温回升快蒸发强;大水漫灌,地下水位上升 |
改良灌溉方式,建立现代化的排水系统,采用农业化学措施 |
黄土高原 |
水土流水 |
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土质疏松,易被冲刷;高原地形,坡度大;毁林开荒;开矿(煤矿) |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矿区土地复垦 |
东南丘陵 |
水土流失,导致“红漠化” |
春夏季多暴雨,冲刷土壤;丘陵山区,坡度较陡,更易侵蚀;能源短缺,乱砍滥伐植被 |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解决山区能源利用,如山区小水电,农村沼气等 |
云贵高原 |
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 |
降水多,流水侵蚀强;山地地形,坡度大、土层薄;人类对植被破坏、陡坡开垦 |
禁止陡坡开垦,退耕还林 |
5.区位评价题
评价类问题的设问中一般有“评价”“分析利弊”“影响”等关键词,常用于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四大类问题的区位分析,答题模板比较相似,都是从自然、人文两个角度说明,但也有差异。该类问题设问时常有两种情况:第一,直接评价,可从有利不利两方面多角度分析利弊,如评价我国农业生产区位,利—地形多样、发展多种经营,不利—季风气候不稳定、多旱涝灾害;第二,给出限定条件,如评价优势区位条件,就只能从优势分析。
【答题模板】
农业 |
气候(光、热、水)、地形、水文、土壤、交通、市场、政策、科技、劳动力、工业基础 |
工业 |
原料、能源、土地、水源、市场、交通、技术、劳动力、农业基础、国家政策、国防安全、个人行为、工业惯性、环境因素 |
交通 |
地形地质、水文气候、合理布局、发展经济、地方需要、巩固国防、民族团结等 |
城市 |
气候、地形、河流、自然资源、交通、农业基础、政治中心、科技、旅游等 |
6.影响阐述题
影响阐述类综合题的设问一般有“影响”“分析”“利弊”等关键词,常见问题有分析大型工程,如水库建设、南水北调、能源跨区域调配等的影响。解答时要有整体性的观念,注意: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二要从多角度分析利弊。影响类的问题可以从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加以分析。
【答题模板】
地理要素 |
思维方向 |
|
水利工程(水库)利弊评价 |
有利影响 |
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和旅游等方面的综合经济效益的大小,调节库区气候和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等生态效益 |
不利影响 |
上游地区(库区)蓄水会淹没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文物古迹等,对库区原有生态环境和疾病的影响等;对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土壤肥力、海岸侵蚀状况、河口三角洲面积、生态破坏和渔业资源的影响等 |
|
人口迁移的影响 |
迁出地 |
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
迁入地 |
获取足够的劳动力;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给当地资源和环境造成压力 |
|
城市化的影响 |
正面影响 |
对人口合理流动、农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生产效率、科技文化发展、乡村生产生活方式与对外开放程度、城市与乡村交流及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等方面的影响 |
负面影响 |
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地面下沉和环境污染等,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 |
|
产业转移的影响 |
转出地 |
产业升级、环境污染减轻、就业机会减少 |
转入地 |
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增加、环境污染 |
|
资源调配的影响 |
调入地 |
促进经济发展、缓解资源紧缺、缓解环境污染 |
调出地 |
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增加、环境破坏 |
|
交通建设的影响 |
有利 |
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加强地区交流和联系,促进当地和沿线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当地资源外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所需产品运入;巩固国防、民族团结,扶贫等 |
不利 |
破坏生态环境、占用耕地 |
|
城市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有利 |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
不利 |
耕地资源减少,污染耕地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