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现常住人口已超2400万,根据其城市发展规划,未来人口控制目标为2500万。读我国上海市建国以来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演变图以及该市2006-2014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变动图,完成下面小题。

1. 根据以上两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2006年以来,该市机械增长率持续下降,经济滑坡是主因
B. 拐点甲时调整人口政策的强制性比乙明显更强
C. 该市经济水平最高的是阶段③
D. 阶段①后老龄化日趋严重,解决的根本途径是提升国民素质
2. 2006年至2014年,该市人口总量最多的是
A. 2008
3. 上海人口调控关键在于(
A. 提升产业科技化水平
C. 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
【答案】1. D
【解析】
1. 2006年以来,由于上海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减少,就业机会减少,迁入人口减少,A错误;③阶段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人口增长较快,为人口发展的早期,人口出生率的减少,主要靠人口政策,②阶段,人口的出生率在不断下降,死亡率在不断下降,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此时人口出生率的增加,一方面受人口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受经济发展影响也比较大,政策的强制性较弱,B错误;该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阶段①阶段,C错误;阶段①后老龄化日趋严重,解决的根本途径是提升国民素质,D正确,故答案选D项。
2. 人口的增长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的机械增长,当人口的机械增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的和为正值,则该区域的人口数量就在不断增加,因此当该地的口的机械增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的和由正值刚好变为0时,人口的数量最多,根据图中的数据,人口的机械增长一直为正值,人口的在2012年,人口的自然增长为负值,而且与机械增长的和为0,说明此时该地人口数量最大,故答案选C项。
3.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增长及地区分布。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和大城市迅速膨胀,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根据上海是经济发达,外来人口较多,是由于人口迁移导致的,
市人口调控的关键在于疏散过多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故答案选B项。
在海边或河流边,我们有时会看到如下图的水工建筑,那就是“丁坝”。因为它一端与海(河)岸相接,另一端伸到水域中,与堤岸构成“丁”字形,因此叫“丁坝”。读以下两图,回答下面小题。

长江口横沙岛海塘丁坝分布图
4. 左图中,长江横沙两岛修筑丁坝的主要目的是(
A. 拦截泥沙
C. 便于发展水运
5. 右图河流中,最需要修筑丁坝的是(
A. 甲处
【答案】4. B
【解析】
4. 读图分析可知,长江横沙两岛的丁坝修建在河道两岸,可以减小河流的流苏,进而减少河流对岸堤的侵蚀,故答案选B项。
5. 右图中显示的为河流曲流处,甲为河流的凹岸,以河流的侵蚀为主,乙为河流的凸岸,流速较缓,以河流的沉积为主。由上题分析可知,丁坝可以减缓河流的流速,减少河流对河岸的侵蚀,故答案选A。
点睛:丁坝,又为groyne, 一般是建在河岸两侧。其实丁坝并不能算作“坝”,因为它并没有防洪挡水的作用。它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河岸边坡保护。还有一个就是调节河道水面,主要是为了使水位能保证在通航标准以上。由于丁坝的存在,使得河面变窄,流量一定的情况下水位增高,保证枯水季节下的通航要求。船舶行驶过程中对河岸也有冲刷,丁坝能进一步保护堤岸。
“陉”是指山脉中断之处的自然通道,“太行八陉”则是指横穿太行山脉的八条通道。其中,井陉为第五陉,也是交通意义最为重要的一条陉道。从古至今,两千多年前的秦皇古驿道,百年前的正太铁路,当代的国道和高速,都沿着这条通道穿山而过,形成一幅少见的古今交通图。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6. 在井陉道中的东天门关,其关城的门洞高约五六米,宽却只有两米多,宽高比例极不相称,其原因可能是(
A. 古人身高较现代人高
C. 长年车轮碾压,形成较深车辙,人们将路铲平
7. 井陉道的修建,以下哪个因素起主要作用(
A. 国防
8. 井陉道的西端为黄土高原,在治理黄土高原的过程之中,由坡耕地变成了梯田,形成了旱作梯田系统,主要是因为(
A. 发展旅游业,更壮观,无遮无拦,视野好
B. 更好地水土保持,保持土壤肥力
C. 减小西北风的风速,治理沙尘暴
D. 改变农业种植结构
【答案】6. C
【解析】
6. 由题意推测可知,在刚建成道路时,该地的路面较高,依托路面加盖关城,车水马龙长时间车轮轧压同一地方,车辙深到一定尺寸,路基凹凸不平,凸石便托起车体不能行进,工匠只好在关城下把高于车辙的路面凿平,再凸再凿,东天门城下通道已向下凿了近2米的石基。于是,成年累月,每一次的凿平,多会导致路基下降,最终形成了现在的状态,故答案选C项。
7. 井陉道是主要交通要道,也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重地,因此再战乱较多的古代,为了军事防卫,促使井陉道的修建,故答案选A。
8. 本题主要考查梯田修建的原因。读图分析可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在坡地上发展农业,水土流失会加剧,土壤肥力会下降;坡地修建梯田,
某太阳能设备生产公司,测试新研发的“追日型”太阳能发电设备。聚热板可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旋转,使聚热板始终正对太阳,从而提高太阳能利用率。据图回答下面小题

9. 为更好的开发销售市场,对主要销售目标城市进行测试,下列城市不适合作为测试地的城市是(
A. 海口
10. 在各城市中,经一年测试,下列测试结论正确的是(
A. 纬度越高的城市,水平旋转角度越大
B. 纬度越高的城市,水平旋转角度越小
C. 纬度越高的城市,水平旋转角度的年度化幅度越大
D. 纬度越高的城市,水平旋转角度的年度化幅度越小
11. 在北京测试时,集热板追日旋转时,下列记录正确的是(
A. 水平旋转速度,夏至日大于冬至日
C. 竖直旋转速度,夏至日大于冬至日
【答案】9. D
【解析】
9. 由材料分析可知,该设备主要是增加太阳能的利用率,测试的场地多为主要的销售市场,多为能源缺乏,需求量较大的城市。乌鲁木齐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由于需求量较小,不是主要的消费市场,因此不适合作为测试地,故答案选D项。
10. 由材料分析可知,该太阳能设备为“追日型”, 聚热板的水平方向转动主要于太阳的转动有关系,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太阳在天空中划过的弧度变化越大,水平旋转角度的年度化幅度越大;纬度越低,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小,太阳在天空中划过的弧度越小,水平旋转角度的年度化幅度越小,因此C正确,故答案选C项。
11、由材料分析可知,太阳能设备为“追日型”,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移动的速度决定了聚热板的水平方向转动的速度,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不会变,因此水平旋转速度,夏至日等于冬至日。聚热板的垂直方向移动速度主要于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有关;正午太阳高度角夏至日大于冬至日,因此太阳高度由0°升到正午,所用的时间较短,说明太阳升起的速度较快,因此聚热板的垂直方向转动速度在夏至日较大,在冬至日较小,因此C正确,D错误。故答案选C项。
二、非选择题: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第36—42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需要做答。第43—47题为选做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一)必做题
1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说明北流市成为中国百香果之乡的自然条件。
(2)北流市进一步发展以百香果为基础的产业,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
(3)西安刘先生想引种百香果最需解决哪些问题?
【答案】(1)①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降水丰富、生长期气温适宜;
②冬季气温较高,不易受寒潮、霜冻影响;
③地势有一定起伏,排灌方便,水源充足。
(2)①增加科技投入,开发新品种,提高品质,形成品牌效应;
②扩大规模、形成规模效益;③推进百香果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产值;④带动农业观光旅游,多元化发展。
(3)①冬季防霜冻;②引进适宜北方种植品种;③降水少、且集中、要有完善的灌溉系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以及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
(1)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自然条件需要结合百香果的生长习性,从区域的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由材料可知,百香果适宜温暖湿润环境,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0℃以下霜冻会引起树冠枯死,而广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降水丰富、生长期气温适宜,而且冬季气温较高,不易受寒潮、霜冻影响,适合百香果的生长;百香果要求排灌方便,土层疏松透气,肥沃地块种植。广西北流市的地势有一定起伏,排灌方便,水源充足,能够满足百香果的地形要求和水分要求。
(2)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以百香果为基础的产业,一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开发新品种,提高产品的品质;不断加强宣传,创立自己的品牌,从而形成品牌效应;另一方面,需要推进百香果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产值;同时可以将百香果的种植与第三产业的发展相结合,带动农业观光旅游,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发展。
(3)西安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少,因此结合百香果的生长习性可知,西安引进百香果,需要考虑到冬季的低温、以及百香果生长过程中的水分和水源问题;需要引进适宜北方种植品种。
点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针对各区域的农业生态环境及其他问题,应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可归为五大方面:
1.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作物生长环境角度
如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禁止过度开垦放牧樵采、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农田防护林、治理盐碱地和风沙地等;
2.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自身构成元素)
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排灌条件、加大科技投入、推广节水技术和优良品种等、土壤改良、提高机械化水平、改善交通条件、建设人工草场、轮牧、禁渔、休渔、培育速生林等;(原则:农业生产的所有技术措施都在于放大优势,弥补不足。需要注意的是,技术上的可行要和经济上的可行联系起来,不能不计成本地进行自然条件的改造。)
3.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农业内部的结构)
如农林牧渔均衡发展,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合理安排各业比重;在均衡发展的同时又得突出其特色产业等;(立体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4.加强农业生产专业化、地区专门化:(农业规模、性质)
如建设(试题涉及区域具有优势的某农作物)商品性农业基地等,获得规模效益;
5.实现农业综合开发,转变经营方式:(拓展延伸,不局限于农业本身)
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延长产业链,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等;尤其是对特色产业进行深挖掘,提高附加值。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俄罗斯邀请中国共建“冰上丝绸之路”,试分析其意义及对两国产生的深刻影响。
(2)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对开辟“冰上丝绸之路”的利弊进行评价。
【答案】(1)意义:①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是巩固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纽带;②有助于中俄推进北极航道开发利用; ③有利于北极地区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④增进旅游、科考等多方位合作。
影响:①近年来,油气资源十分丰富的北极地区成为开发的首选之地,而资金和技术不足等使俄在开发急需等求新的合作伙伴。②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和能源需求依赖性增大,俄罗斯已经成为中国最大能源供应国。因此,共建“冰上丝绸之路”不仅关系着俄罗斯的能源开发,还关系着中国能源多元化战略。
(2)有利:①“冰上丝绸之路”比传统的亚欧南航线相比,可节省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和航程,减少燃油等成本,提高航行周转率,减少排放。
②可减少海盗袭扰,节约雇请武装保安等费用支出,降低航行风险。
③可避免夏季西南季风及飓风对航行安全及绕航的困忧。
④随着全球变暖,海冰持续消融,航海技术的进步,北极航道通航条件将不断优化。
不利:①气候环境恶劣,天气变化多端;②航行窗口期(通航期)短;③救援补给不易。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交通建设的意义、区域合作的意义等相关知识。
(1)本题主要考查交通建设和区域联系的意义以及影响。俄罗斯与中国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意义可以从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北极航道的开发和北极地区的资源开发与基础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而且“冰上丝绸之路”的共建,是中俄两国战略协作的新渠道。“冰上丝绸之路”的修建有利于北极地区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两国合作可以解决资源开发中资金和技术短缺的问题。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和能源需求依赖性增大,因此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可以增加我国能源的进口渠道,促进我国能源多元化;俄罗斯已经成为中国最大能源供应国。共建“冰上丝绸之路”还能够促进俄罗斯的能源开发。
(2)本题只要考查开辟“冰上丝绸之路”的利弊。有利方面主要从缩短航程、航行安全、等方面进行分析,不利方面主要从该地的气候、通航期、救援补给不易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选做题
请考生在43、44两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做答.
14. 【旅游地理】每年春节期间,中国国内游火热。读我国不同地区季节类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选择什么季节,从海南到青藏高原、从海南到黑龙江,能看到四季的景观。
(2)解释夏季到拉萨旅游,游客必备防晒用品和较厚衣物的原因。
【答案】(1)夏季——海南到青藏高原
(2)拉萨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量少,太阳辐射强(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削弱少),需带防晒用品。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少(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夜间气温较低,需要准备较厚的衣物,夜间御寒。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旅游资源的欣赏以及旅游前的准备等相关知识。
(1)本题主要考查旅游资源的欣赏。结合图中内容不难发现,海南属于长夏无冬的地区,再次无论冬季和夏季洞可以欣赏到热带的风光,而青藏高原海拔较高,存在常年的冰川雪上,可以在夏季看到冬季的景色,因此从海南到青藏高原选择夏季旅游,可以欣赏到四季的景观;东北冬季寒冷,降雪多,可以欣赏冬季景观,因此从海南到黑龙江选择冬季旅游,可以欣赏到四季的景观。
(2)拉萨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较强,因此需防晒。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量少,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少。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所以气温较低,需准备较厚衣物。
15. 【环境保护】读近300年来人口与物种灭绝数量的增长趋势对比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物种灭绝呈现出什么趋势?
(2)简析生物物种减少和灭绝的原因?
【答案】(1)灭绝速度加快。
(2)①人们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可导致生态环境改变;②人们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捕猎、砍伐以及非法贸易;③环境污染对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④外来物种入侵(大量引入的外来物种同土生物种竞争栖息地和食物,或者带来某些土生物无法抵御的疾病,使土生物种濒临灭绝。)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以及原因。
(1)读图分析可知,随着人口的增长,鸟类和哺乳类灭绝的种数在加速上涨,灭绝速度在加快。
(2)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滥捕乱杀)、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和动物疾病等其他原因。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人们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可导致生态环境改变,影响生物的栖息地;人们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捕猎、砍伐以及非法贸易;环境污染对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由于大量引入的外来物种同土生物种竞争栖息地和食物,或者带来某些土生物无法抵御的疾病,使土生物种濒临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