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域定位、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2.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3.了解全球定位系统的作用和应用范围。
4.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1.以区域图或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区域定位、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多以综合题形式呈现。
2.以防灾减灾、资源勘探等重大活动为背景,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掌握遥感在区域分析中的作用,特别是在环境保护和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掌握全球定位系统在全球定位导航中的作用, 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1.掌握区域特征分析方法
2.识记常见地理因素特征描述答题模板
区域要素 |
具体内容 |
|
地理位置 |
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政治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等 |
|
地形特征 |
地形种类、主要地形区分布、地势起伏、地形成因、地形对所在区域其他自然环境要素(气候、河流、植被、土壤)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
|
气候特征 |
主要气候类型、气候要素(主要指气温和降水)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 |
|
河 流 特 征 |
水文特征 |
年径流总量、径流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含沙量、结冰期、汛期等 |
水系特征 |
发源地、流向、长度、流域面积、干支流、河网密度、落差、河流分段与注入的海洋等 |
|
开发利用 |
河流中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是开发水能资源;在河流中下游地势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是开发内河航运 |
3.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等,纬度位置主要影响气温特点,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特点。
(2)地形、气候一般主导区域地理环境主要特征的形成,影响区域内水文特征、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线的布局。
(3)地质主要影响地质灾害的产生以及交通业和旅游业。
(4)土壤、气候、水文、地形主要影响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
(5)自然资源主要影响区域内人类经济活动,如工业布局和工业生产等。
4.明确“3S”技术的综合应用
(1)遥感(RS)的应用
(3)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5.“点、想、看”三字诀判别“3S”
(1)“点”与“面”判断GPS
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RS和GIS技术的工作对象——“面”。在“3S”中选取适当技术手段时,要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如果是“点”则选用GPS,如果是面则选用RS或GIS。
(2)“想”与“看”区分RS、GIS
GIS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GIS。RS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选用RS。
6.遥感图的判读
(1)看形状
①耕地:影像呈现规则或不规则的矩形斑块。
②居民区:城镇建设用地影像呈棋盘格状;农村居民区影像特征是规模小而分散,居民点之间有道路相连。
③交通线:多属于线状地物,多连接居民区,线条平滑。
④河流:呈线状,向某一方向逐渐变宽或变窄;水渠则呈整齐的直线。
(2)看色调:在黑白遥感图片中,黑白是根据物体的灰度不同而呈现的。一般建筑物为灰白色,而草地和森林颜色较深,湖、河等水域的颜色呈黑色,居民点则呈浅灰色。干燥的砂砾色调发白,而潮湿的砂砾色调发黑。山地在图像中以山脊为界形成阴阳坡,阳坡为浅色调,阴坡为深色调,山越高色调差异越大。冰雪覆盖区、盐沼分布区为白色。
(3)看变化:根据图中地理事物的形状和颜色变化确定地理事物的变化。如水体颜色变深,可能是污染加剧;水域面积扩大,可能代表洪水泛滥;植被面积减小,可能是由于毁林开荒。
7.GIS图层叠加示意图的判读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存储采用“分层”技术,即将地图中的不同地理要素,存储在不同的“图层”中。将不同的“图层”要素进行重叠,能形成不同的地图。一个GIS中,可能包含多个图层。如下图所示。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Ⅲ)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1—3题。
1.下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A.川剧 B.豫剧 C.粤剧 D.越剧
【答案】1.D
【解析】1.读图分析可知,图示景观以小桥、流水为主,反映的是江南水乡的景观,对应的是长三角区域,故选D。
2.江南水乡的形成主要与区域的地形和气候相关,长三角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充足;地形平坦,河流流速较缓,分叉较多,因此河道密集,传统出行方式为船,故选B。
3.川剧为四川一带的剧种,豫剧主要在河南一带;粤剧主要在广东、广西一代;越剧是上海江苏一代的剧种,故选D。
(2017年北京卷)下图为107国道邯郸—武汉段及其附近区域简图。读图,回答下题。
A.地形复杂多样,风能资源丰富
B.以水田农业为主,水稻播种面积大
C.国道以西公路建设难度小,路网密度大
D.南部水资源丰富,可跨流域向北部调水
【答案】4.D
【解析】图示区域位于河北、河南和湖北省,属于我国中部地区,风能资源不丰富;南部的湖北省以水田农业为主,水稻播种面积大,北部河北、河南省以旱地农业为主,小麦播种面积大;国道以西地形起伏较大,公路建设难度大,路网密度小;南部湖北省水资源丰富,可跨流域向北部调水。
(2017年江苏卷)河南淅川是我国南橘北种的最后一站,因其个大、质优、早熟,深受消费者喜爱。图8为“汉中、淅川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与同纬度汉中相比,淅川柑橘上市较早的优越自然条件是
A.北部山地阻挡南下冷空气,冬季气温高 B.地处山间谷地,云雾多,气温日较差小
C.位置偏东,受东南季风影响大,降水多 D.临近水库,水体对当地气候调节作用强
6.最适宜种植柑橘的地区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5.D
【解析】5.与同纬度汉中相比,淅川柑橘上市较早,说明淅川柑橘生长期内热量条件好。读图可知,淅川临近水库,水体对当地气候调节作用强,因此其柑橘生长期内热量条件好,柑橘上市时间较早。
6.①位于水库附近,海拔低,水热条件好,是最适宜种植柑橘的地区;②、③、④海拔较高,气温偏低,热量条件相对较差。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Ⅱ)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完成7—9题。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8.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9.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答案】7.C
【解析】7.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后黄河改由山东入海,淮河故道淤塞,因此作为南北方分界的标志,在洪泽湖以东部分缺少明显的自然地物标志。
8.由于长江的阻隔作用,造成苏南苏北地域联系不便,自然和人文地理分异明显。
9.由于苏南和苏北地区以长江为界,以前陆路交通联系不密切,不便于两区域经济联系;进入21世纪,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方式的便捷程度提高,促使苏南和苏北地区经济合作更加广泛。
(2016•江苏卷)下图为某地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④⑥ D.②③⑥
11.进行农业适宜性评价可以利用的图层组合是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⑥ D.①③⑤⑥
【答案】10.A
【解析】10.遥感一般指运用传感器对物体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进行探测。居民点、水系和地形等主要分布在地表,因而其信息容易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土壤、岩层和地下水一般位于地下,其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较弱,不适合用遥感技术获取信息。故选A。
11.农业生产受气候、地形、水源和土壤等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是进行农业适宜性评价时必须考虑的因素。除了地形和土壤图层外,与水源密切相关的水系、地下水图层也应组合在图层中。故选C。
(吉林省长春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平潭位于福建省东部,平潭人就地取材,利用岛上丰富的花岗岩作为建筑材料,建造如图所示的低矮石头房屋,名为石头厝,该房屋墙壁上有很多预留的小孔。它不仅是风情浓郁的独特民居,也是海岛祖先生存智慧的结晶,更是海岛居住文化的“活化石”。据此完成1—2题。
A.石材建筑——防台风 B.窗子小——便于保温
C.墙壁多孔——便于采光 D.屋顶缓——防暴雨
2.下列地区的传统民居中,石头房屋相对较多的是
A.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
(河北省衡水中学新课标2018届名校诊断测试)麦收时节,农时紧迫。因为种种原因,种粮大户刘某早先预定的收割机没有按时到来。他却没有太着急,手机上的一款软件帮了他的大忙。在手机上,他的小麦作业需求、地理位置等信息,被夏收大数据处理平台推送到半径20公里内注册的农机手手机上。半个小时内,先后有4个农机手抢单成功,高某第一个抢单。据此完成3—4题。
3.现代化麦收所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A.RS
C.RS
4.与传统“预定收割机”的麦收手段相比,手机软件平台的介入
A.提高了收割机麦收的速度 B.降低了农机手的经济效益
C.提高了收割机使用精准度 D.增加了种植户的麦收成本
摩拜单车,一种基于移动App和智能硬件开发而兴办的无桩借还共享单车出行模式。使用摩拜单车智能手机软件,用户可以用自己的手机查看单车位置,继而预约并找到所选单车。然后通过扫描车身上的二维码开锁即可骑行。摩拜单车不仅为城市居民的短途出行提供了便捷的共享单车服务,更倡导着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据此完成1—2题。
1.在摩拜单车的约车、找车过程中,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A.RS
2.共享单车的推广使用,其产生的影响主要有
①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 ②城区交通拥堵有所缓解
③城市长途客流大大减少 ④城市交通规划有所调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曲流是指河流在平缓地区形成的连续弯曲河道。流经太行山北段的拒马河,古时“水势巨大,如万马奔腾”,因此得名。在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拒马河的曲流在雄峻峡谷中蜿蜒流淌,地质专家将这种独特的景观命名为曲峡地貌。2006年,十渡影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复为世界地质公园。下图所示为拒马河的地理位置、遥感图像和河湾形态。
(1)说明拒马河的十渡河段形成曲峡地貌的地质过程。
(2)从以下的两个小题中,任选一题回答。
a.拒马河的十渡河段,每个河湾的凸岸都是古村落聚集的地方,分析其主要原因。
b.拒马河的十渡河段,古时几乎没有桥梁,每个河湾都有舟楫往来的渡口,分析其主要原因。
(3)改革开放以来,十渡镇的很多古村落经历了一次“萧条—复苏”的发展过程,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答案】1.A
【解析】1.平潭人就地取材,利用岛上丰富的花岗岩作为建筑材料,石材建筑比较坚固,不用加强保温和采光;屋顶缓不利于防暴雨。
2.结合信息知,石头房屋主要取材于石头建材,四个地区只有云贵高原多石头建材。
【答案】3.B
【解析】3.他的小麦作业需求、地理位置等信息现代化麦收所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有GPS技术,确定作业农田地理位置,利用GIS技术,分析、处理信息,查询适宜范围内农机手,发送信息,B对。RS主要功能是监测,数字地球是将信息转化成数字,A、C、D错。
4.与传统“预定收割机”的麦收手段相比,手机软件平台的介入提高了收割机使用精准度,C对。不能提高收割机麦收的速度,A错。节约时间,提高了农机手的经济效益,B错。种植户的麦收成本按面积计算,不会增加,D错。
【答案】1.B
【解析】1.约车查询是对数据的分析,用到GIS;而单车位置定位属于GPS。故选B。
2.选择摩拜单车出行是新型环保出行方式,有利于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缓解交通拥堵,对城市交通规划会有所影响,但单车出行多为短途,对长途客流不会造成影响。故选D。
3.【答案】(1)早期,太行山地区地形平坦,形成曲流现象。随着地壳的整体抬升,流水沿着曲流的河床侵蚀下切,形成峡谷(曲峡地貌)。
(2)a.河湾凸岸的水流速度较缓,以沉积作用为主;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河岸不易崩塌,居住环境较为安全。
b.拒马河的水量大,流速快,不利于修桥;河湾处河面展宽,水流受到阻挡,流速减慢,便于舟楫往来;河湾处的村落聚集,人口较多,设立渡口便于居民出行
(3)萧条:十渡镇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毗邻北京城区,大量动力进城务工、居住,导致村庄的人口流失。
复苏:十渡地区风景优美,旅游资源丰富,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国家对于古村落的保护和扶持政策,促进了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吸引人口回流。
【解析】(1)拒马河的十渡河段形成曲峡地貌,先是形成曲流地貌,再经地形抬升,河流下切形成曲峡地貌。早期,太行山地区地形平坦,河流以侧蚀为主,形成曲流现象。随着地壳的整体抬升,流水沿着曲流的河床侵蚀下切,形成峡谷,即曲峡地貌。
(2)a.根据凹岸、凸岸理论,河湾凸岸的水流速度较缓,以沉积作用为主。河流沉积地貌的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河岸不易崩塌,居住环境较为安全。所以每个河湾的凸岸都是古村落聚集的地方。
b.从流速和聚落分布考虑,拒马河的水量大,流速快,不利于修桥。河湾处河面展宽,水流受到阻挡,流速减慢,便于舟楫往来。河湾处的村落聚集,人口较多,设立渡口便于居民出行。所以每个河湾都有舟楫往来的渡口。
(3)古镇萧条是由于经济落后、劳动力外出。十渡镇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毗邻北京城区,改革开放后,大量动力进城务工、居住,导致村庄的人口流失。所以古镇的经济萧条。古镇的繁荣是因为旅游业发展、政策的支持。十渡地区风景优美,旅游资源丰富。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国家对于古村落的保护和扶持政策,促进了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吸引人口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