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政策强度值是指国家级的经济特区或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个数,国家级、省市级的区域政策个数及开发区个数的综合反映,数量越多,区域政策强度值越大。下图是2000年和2011年长江三角洲区域政策强度值与跨国公司个数关系示意图。
(1)简述图示区域政策强度值与跨国公司布局的关系。
(2)简述2011年较2000年跨国公司企业在该区域空间分布上的变化。
(3)分析跨国公司企业聚集在上海及其附近地区的原因。
(4)例举跨国公司在该区域重点投资项目并简要说明原因。
13.内蒙古自治区近年经济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学界称之为“内蒙古现象”。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市被称为崛起的“金三角”。
材料二 稀土行业是内蒙古“金三角”地区的重要行业,但长期以来,稀土产品一直以原料型产品为主,稀土深加工技术一直远落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与此相随的是稀土的乱采滥挖、产业无序发展、环境破坏严重、产品廉价出口等一系列问题。下图为稀土产业链金字塔模式图。
(1)分析“金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2)目前“金三角”地区的稀土行业过分依赖T1环节,产生了哪些生态破坏问题?治理这些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3)“金三角”地区要吸引稀土终端应用企业入驻,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1.A 2.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首先要确定地区,然后结合图中的信息判断地形、自然资源分析设县条件,再从河流的特征分析客运码头优良建设优良条件。
1.从图中看位于长江的中游地区,有河流和湖泊分布,地形平坦、水运和水源条件好,A对;没有陆地交通与河流交叉,该地不是水陆交通枢纽的位置,B错误;本地没有石油,石油是从外地运来,C错;本地区地形平坦,水能资源不丰富,D错。
2.从图中看客运码头处于河流的凹岸,河水冲刷严重,不容易沉积,A错;此处为凹岸,受水流的惯性影响大,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小,BC错;从图中位置看位于宜昌以东,该河段不位于三峡峡谷地区,D错。
3.D 4.A 5.C
【解析】3.根据山坡植被是常绿林,该小学不可能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A、B错。云贵高原海拔高,在2000米左右,C错。最有可能在东南丘陵海拔在200~500米之间,D对。
4.图示岩石倾斜方向与直面朝向一致,容易发生滑坡灾害。最近该地利用GPS对土层进行定位,其目的是为了监测的位置移动,监测滑坡灾害,A对。泥石流、洪涝灾害不能用GPS定位,B、C错。监测台风不需要对土层定位,D错。
5.稳固岩层土层,是减少土层下滑的可能性。植树种草只能增加土层重量,对稳固岩层土层没有效果或效果最不明显。减少下滑主要采取减轻土层重量或阻挡下滑等措施。
3.读图,根据图示区域植被类型分析,该小学所在地有常绿林分布。华北平原、黄土高原是落叶林,A、B错。图示区域海拔200-500米之间,不可能是云贵高原,最有可能在东南丘陵,C错,D对。
4.根据右图分析,该地的岩石倾斜方向、土层倾斜方向与坡面朝向一致,容易发生滑坡灾害。最近该地利用GPS对土层进行定位,其目的是为了监测滑坡,A对。泥石流、洪涝要具有暴雨条件,不能用GPS定位最近有暴雨,B、C错。台风灾害与监测土层无关,D错。
5.根据右图,土层滑动面是基岩表面,植树种草只能增加土层重量,没有稳固岩层土层的作用,效果最不明显,C对。排水可以减轻土层重量,预防下滑,A有效。建抗滑墙,利于阻止土层下滑,B有效。清除土方减载,减轻重量,减少下滑,D有效。
6.B 7.A
【解析】试题分析:
6.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气候的因素。由图表信息可知南方地区(纬度低,温度高)的无霜期普遍高于北方地区(纬度高,气温低),例如西南、华南地区的无霜期分别为300天河363天,随着纬度增高,无霜期增长,长江中下游(295天)、黄淮海区(229天)、黄土高原(192天),东北、内蒙和甘新区大致位于同一纬度区,无霜期差异较小,天数更短,故B选项符合题意,A、C选项错误;青藏区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差,气温较同纬度其它地区低,故无霜期较短,因此海拔越高,无霜期越短,D选项错误,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7.本题主要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北方农区、甘新区和青藏区无霜期有延长的趋势,会减少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有利于农作物安全过冬(低温期减短,冻害减少),B、C选项错误;气温增加,无霜期增加,会减少农作物的生长期,D选项不符合题意;气温越高,生物繁衍量越大,农作物病虫害越多,无霜期延长会增加农作物病虫害的爆发频率,A选项符合题意,综上分析,本题选择A选项。
【考点定位】影响气候的因素,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名师点睛】该题以我国各地无霜期长度为背景,考察影响气候的因素,无霜的长短反映各地热量条件,而各地的热量条件受不同因素的影响,明确影响气候的因素,结合各地的条件进行分析是解题关键。
一、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太阳辐射:是形成气候的最基本因素。
⑵、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地面状况不同直接影响大气中的水热状况,表现在:
①海洋与陆地: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且比较集中。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分配较均匀。
②地形:A对气温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地比附近平原温度低,温度变化小(日较差)。
B对降水的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山脉往往是气候的分界线。
③植被:裸地和植被覆盖地不同。④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⑶、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①大气环流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之间发生热量交换和水分交换,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显著影响各地气候。大气环流通过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季风环流导致各地的降水时空分布,与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因素)共同形成了各种气候类型(水热组全类型)。②大气环流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⑷、人类活动:①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如CO2等增多,温度升高),向大气释放热量(如热岛效应)。
②改变地表物理特性和生物特性(兴修水库、植树造林)影响气候:
A、良性的:a.修水库,使库区附近的大气湿度、云量和降水量有所增加,缓和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调节气候。b,人工造林,使风速减小,气温降低,湿度增大;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B、恶性的:①围湖造田、排干沼泽,使生态平衡破坏,气候恶化;②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导致尘暴盛行,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在众多制约农业布局的因素中,气候因素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农业生物的分布格局基本上是农业自然条件的地理分异决定的,而在农业自然条件中最为重要的是气候因素,特别是光、温、水这三大因素。因此,全球气候变化必将对农业产生广泛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种植业、养殖业、农畜产品加工业都有明显影响。就种植业而言,又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种植业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二氧化碳浓度的直接影响
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生态因子。随着全球变化过程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作物的生长发育加快,同时能抑制作物的呼吸作用,提高植物水分利用率,导致产量增加。二氧化碳的直接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正效应。不过,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对于不同作物种类、不同地区和不同种植水平来说,其效果亦不甚相同。一般而言,C3植物对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较C4植物更为敏感;热带和温带作物对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较之寒带作物获益更多;发达区域的种植方式较之欠发达地区的种植方式更能发挥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优势。
(二)温度增加的影响
温度对种植业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能扩大作物的种植范围,提高全球的土地承载力水平。在地球的历史中,有确切的证据说明,生物总体上发生过多次迁移以适应气候变化。当气温升高时,赤道生物就把它们的分布范围扩展到以前温带物种生存的地区,而温带物种也同样扩展到从前北方物种生长的地区。研究工作者推测,如果全球气温上升3℃,植被将会向两极方向推移300km。同理,当气温升高时,在赤道地区,主要农作物生产区会向极地方向移动几个纬度。这样,一方面使有些作物的潜在耕地面积扩大,另一方面原有农作物可北移种植。此外,温度升高可增加区域的积温和活动积温,延长生长期,提高区域的气候生产潜力,促进作物的新陈代谢,加速作物的生化作用,提高作物产量。另一方面将使极端温度的出现频率增加,对局部地区作物的生长发育起抑制作用。总体看来,全球温度升高对种植业的直接影响是正效应,然而,与CO2浓度的影响一样,其影响程度也视作物种类、地区和种植水平而异。
(三)降水的影响
虽然气候变化过程中降水量趋势是增加的,但是降水量的变化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有的地区降水量增加,有的地区降水量减少。降水量增加和减少的区域降水量的直接影响都有正、负效应之分。在降水量增加的地区有如下几种情况:①降水量增加恰当而适时,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可以提高区域的生产力水平;②降水量增加过于集中或水热配合不协调,无助于农业生产,有时还会造成灾害;③对于少数地区,本来水热资源配合较好,降水量的增加对于农业生产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降水量增加对种植业的发展是有利的,因为在许多地区降水仍然是作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全球总的变化是倾向于变湿,但并不否认在一些地区旱化趋势仍十分明显。
(四)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是温度上升、冰川融化的结果。海平面上升对种植业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大面积的低洼耕地被淹没和沿海地区海水含盐量增加。若全球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仍按目前的速度递增,则到21世纪末海平面将在现在基础上升高1.5m。照此估算,有27个国家将受到海平面上升的严重危害:例如,孟加拉国全部国土的15%将被淹没,另有6%极易发生洪涝;而埃及全国农田将损失20%。由于人类已意识到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性,从现在起人们就开始行动起来采取“遏制”对策以实现对气候变化的速率和程度的控制。因此,可以预见,到21世纪末海平面的上升高度不会达到1.5m。国际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研究表明,2030年海平面可能上升9~29cm,2090年可能上升28~96cm,最有可能是58cm。
8.A 9.D
【解析】试题分析:
8.由图可知,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人口比重越高,甲地的城市人口最少且农村人口迅速增加;
9.前三个图中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都在增加,丁图中城市人口增加农村人口减少,总人口变动不大
考点:城市化进程;人口变化
点评:难度较低,从图中直接读出有效信息即可。
10.D 11.B
【解析】试题分析:
10.图示为人口比例变化,并不是人口数量的多少,虽然老城区人口比例略有减少,但该城市人口总量在逐渐增大,所以老城区人口不一定减少。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甲城市的老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大;远郊区两城市人口比例相当,但两城市人口总数未知,其郊区人口总数差别无法确定。读图。甲城市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重的变化幅度比乙城市略大。故选D。
11.城市化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城市化中期阶段,人口和产业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化发展迅速,将会出现郊区城市化。城市化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但发展很慢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的趋势。由图形可知两城市人口总量都在大量增加,特别是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重不断增长,应该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故选C。
【考点定位】城市化的标志及不同阶段特征
【名师点睛】该题以人口分布构成柱状图的形式,考查城市化的标志及城市化进程的特征。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读图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难度较低。解题时需要注意图示信息为人口分布的比重,并不是数量。
【知识拓展】城市化的标志: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12.(1)区域政策强度值大的地区,跨国公司数量多(聚集程度高)。
(2)一是数量增多,进一步向上海及其附近地区聚集;二是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向周边地区扩散的趋势。
(3)该地区有国家和区域政策支持,对外开放度高;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业基础雄厚(高端产业聚集,基础设施完善);人力资源丰富,(高校、科研院所众多)科技水平高;海陆空交通发达,信息通达度高;沿海沿江,地理位置优越,环境适宜。
(4)如电子科技。原因:高等院校众多、科技发达、环境优美和市场广阔等。
【解析】(1)从图中区域政策强度值和跨国公司企业个数分布可以看出,区域政策强度值大的地区,跨国公司数量多(聚集程度高)。
(2)对比两幅图可以看出2011年较2000年跨国公司企业数量增多,进一步向上海及其附近地区聚集;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向周边地区扩散的趋势。
(3)从国家的政策、当地的经济、科技、工业基础、交通、信息、地理位置等方面优势进行分析回答。
(4)本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高等院校众多、科技发达、环境优美、市场广阔,主要利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科技。
13.(1)矿产种类多、储量大(或煤、铁、稀土资源丰富);有黄河流经,水资源较充足;交通较便利;有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
(2)问题:植被破坏;土地退化(沙化或荒漠化);地表形态被破坏。
措施:加强对稀土矿的管理,禁止乱采滥挖;对矿山进行绿化,改善生态环境。
(3)引进人才和技术,加强稀土开发利用技术的研发;吸引相关产业集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完善(高速)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提高环境质量。
【解析】(1)读图可知煤、铁、稀土资源丰富,矿产种类多、储量大;有黄河流经,水资源较充足;有河流和铁路,交通较便利;结合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分析优惠政策。
(2)从图中看T1环节为初始的开采、分离、冶炼,开采会造成植被破坏;土地退化(沙化或荒漠化);地表形态被破坏。
措施主要是对采矿的管理,禁止乱采滥挖,保护表土和植被;再就是对矿山进行绿化,改善生态环境。
(3)本地区技术和科技都比较落后,要吸引稀土终端应用企业入驻,就要引进人才和技术,加强稀土开发利用技术的研发;生产要有配套的企业,吸引相关产业集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对交通和环境条件要求比较高,要完善(高速)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提高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