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开放之先,珠江三角洲现实占优;得开放之利,珠江三角洲成为中国大陆经济的增长极。据此回答1-3题。
1.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有利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工业基础雄厚,产值高 ②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③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④良好的区位条件 ⑤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⑥煤、石油等资源丰富
A. ①②③④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
3.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其原因是
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回答4-5题。

4.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D.阶段,该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三产业
5.阶段,该国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产业部门有
①劳动密集型产业 ②资源密集型产业 ③技术密 集型产业④第三产业
A. ①②

6.入驻“航空经济区”产业的产品周期处于
C.成熟期
7.“航空经济区”的建立对郑州的积极影响是
2014年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随着制造业升级换代,许多企业积极推进“机器取代人”,以优化生产流程和工艺,提高工作效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8-9题。
8.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很多企业积极推进“机器取代人”,主要是为了应对
9.积极推进“机器取代人”的企业最可能是
设城市化水平为U,工业化水平为,用/U的比值和0.5相比较,可以判断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滞后/协调/超前)。读山东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表,回答10-11题。

10.关于山东省城市化和工业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11.资料所体现的城市化发展特点,对山东省的影响有
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工业生产面临“用工荒”局面。根据相关知识,完成12-13题。
12.上图是4种工业的生产成本构成图,最有可能面临“用工荒”的是
A. ①
13.“用工荒”对沿海地区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世界金融危机后,美国大力推进“再工业化”战略,一些制造业相继从中国和其它国家迁回本土,制造业出现明显的“回巢”现象。下表示意2010年以来美国制造业“回巢”的代表性事件。据此完成14-15题。

14.美国“回巢”制造业原有海外工厂的销售市场主要是
15.美国制造业“回巢”的主要原因是
①发展中国家生产成本增加 ②美国科技水平高 ③美国本土市场扩大
④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低 ⑤美国政府的支持
A. ①②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仍连续增长。据此完成16-17题。
16.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17.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产区在全国商品粮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不少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受劳工荒、电荒、油荒、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目前生存困难,面临倒闭或需要外迁到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结合下图,回答18-20题。

18.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大多符合
19.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外迁到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最主要的原因是
20.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众多的加工型企业而言,目前最需要采取的措施是
阅读图表资料,完成21-22题。
工业化进程与城镇化率的经验数据
发展阶段 |
人均生产总值 (美元) |
非农增加值比重 (%) |
非农就业比重 (%) |
城市化率 (%) |
工业化初期(工业化起步) |
600 |
65 |
20 |
10 |
工业化中期 (工业化起飞) |
1200 |
80 |
50 |
30 |
工业化后期(基本实现工业化) |
3000 |
90 |
70 |
60 |
后工业化阶段(全面实现工业化) |
4500 |
95 |
90 |
80 |
21.结合表格中数据分析,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是
①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率两者是成正比关系 ②工业化发展必然会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③到工业化后期,服务业对城市化贡献度增大 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在后工业化时期非常紧密
A. ①②
22.目前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快速城市化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目前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特点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某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持续推进。下图为该区域工业发展、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23-24题。

23.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10年间,该区域工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发展的特点是
24.90年代后期至今该区域工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发展产生如图所示的发展变化,其原因可能有
①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
A. ①②③④
2005年农业部公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农村土地流转中流转的是土地的经营权,其原有承包关系不变。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读2008-2013年我国土地流转状况变化图,完成25-26题。

25.由图可知我国土地
26.导致我国土地近年来流转面积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
下图为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2010年民用机场旅客吞吐量比较。完成27-28题。

27.旅客吞吐量反映出
28.京津冀地区加快经济一体化的合理措施是
昌九一体化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南昌是我省行政中心城市,九江是我省门户城市,两城地缘相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双核”。读下图完成29-30题。

29.下列关于昌九区域经济发展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30.下列关于昌九一体化积极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有利于区域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工业化
②有利于构建长江下游城市群,推进城市化
③有利于发挥聚集效应,提升区域竞争力
④有利于全省均衡发展,增强区域辐射力
A. ①③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比同1的差。表1是“长沙2001年和2012年产业结构偏离度表”,回答31-32题。
表1:2001年和2012年长沙市产业结构偏离度
年份 |
第一产 业增加 值比重 |
第二产 业增加 值比重 |
第三产 业增加 值比重 |
第一产 业就业 比重 |
第二产 业就业 比重 |
第三产 业就业 比重 |
第一产 业偏离 度 |
第二产 业偏离 度 |
第三产 业偏离 度 |
2001 |
9.7 |
38.6 |
51.7 |
51.8 |
23.3 |
24.9 |
-0.81 |
0.66 |
1.08 |
2012 |
4.3 |
56.1 |
39.6 |
24.4 |
33.2 |
42.4 |
-0.83 |
0.69 |
-0.07 |
31.根据信息,可以判定
32.据表1信息推测长沙市2012年以后一段时间内
下面甲图为我国某一线城市制造业、服务业空间分布模式图,乙图为该市1998年、2014年制造业就业人口密度与服务业就业人口密度比值(R值)的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33-34题。

33.根据甲图判断,关于该市制造业、服务业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正确的是
34.读乙图,1998年、2014年该市R值及变化特点所反映的地理现象是
35.(16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2014年10月12日上午,以“合作发展、共创未来”为主题的第十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在广州隆重开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将扩大核心区的辐射能力,有效实现梯度转移,直接推动中、西部若干省区的经济发展,营造区域经济共生多赢的格局。
材料二:泛珠三角地区示意图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简图。

材料三:珠三角三大产业结构示意图。

(1)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和最大的制约因素各是什么?(6分)
(2)珠三角与周边地区在经济基础、自然资源、产业结构上差异显著,互补性强。试从以上几方面分析泛珠三角合作的有利条件。(6分)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珠三角的产业结构有何变化?第二产业应如何调整布局优化升级?(4分)
36.(22分)根据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主要产竹国竹林面积和竹类种数分布情况

材料二 :中国竹林分布图

材料三 :浙江安吉县竹产业三产产值变化图

材料四:浙江安吉竹林面积达7.2万公顷,为“中国十大竹乡”之一,近年来竹林面积快速增长。 竹子在合适生长的地带具有“强势”、“霸道”的个性,竹林中竹鞭(竹子的地下茎)系统十分发达,使土壤中的养分消耗极快。茂盛的竹叶遮光蔽日,地下竹鞭盘根错节,让其他植物难以立足,甚至“攻城略地”。
材料五
(1)根据材料分析我国竹子资源的优势和成因。(10分)
(2)据图说明浙江安吉县竹产业1990—2010年三产产值的变化特点。(6分)
(3)有人对近些年安吉县竹林面积的快速增长表示担忧,请结合材料四分析原因。(6分)
37.(22分)根据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简述玉门进行能源工业转型的原因。(6分)
(2)说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实施对甘肃省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6分)
(3)说出河西走廊成为“绿色走廊”的主导自然条件,并分析其成为主导因素的原因。(6分)
(4)指出石羊河流域植树种草带来的主要生态效益。(4分)
2.6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1-5 BDDDC 6-10 BCAAA 11-15 BDAAB 16-20 BDBDC 21-25 CBCDA 26-30 CCADA 31-34 CBDB
35.【答案】
(1)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地理位置优越;国家政策的支持;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华侨投资多;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每点1分,共4分)
(2)珠三角经济基础雄厚,周边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珠三角为周边地区提供经济支持;珠三角自然资源比较贫乏,周边地区自然资源较丰富,周边地区为珠三角提供自然资源;珠三角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周边地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契机。(每点2分,共6分)
(3)产业结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但依然保持优势,第三产业比重上升。(2分)
调整: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工业要逐步向优势明显的周边地区转移,珠三角地区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态工业。(2分)
36.【答案】
(1)分布广;种类多(4分)。 我国热带亚热带湿润性气候范围广;多山地丘陵,宜林面积广;山地丘陵垂直分异明显,气候土地类型多样(6分)
(2)三产产值都增加;第二产业的产值增长幅度最大,1996年后增长势头强劲;第一产业在竹业总产值的相对比例呈现下降趋势。(6分)
(3)竹林面积快速增长,可能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树种资源单一;生物多样性锐减;(6分)
37.【答案】
(1)石油资源面临枯竭(2分),环境污染严重(2分);风能、太阳能丰富,有利于改善环境(2分)。(任答其中一点2分,总共不超过6分)
(2)提供优惠政策,(2分)利于加快资金、技术引进,(2分)推动交通运输发 展(基础设施建设),(2分)促进资源开发,扩大对外开放(2分);利于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2分)。(任答其中一点2分,总共不超过6分)
(3)主导自然条件是水资源。(2分)内陆干旱地区,降水少;(2分)河西走廊由于有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山麓地带绿洲广布.(2分)形成“绿色走廊”。(6分)
(4)保护湿地;防治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增加生物多样性等。(任答其中一点2分,总共不超过4分)
【答案】及【解析】
【答案】1. B
【解析】试题分析:
1. 20世纪80年代之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只有纺织、食品、建材等工业,并主要分布在广州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缺少煤、石油等矿产资源。所以,①⑥错。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良好的区位条件、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选B。
2.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故当时的主导产业为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90年代后期,该地区实施了产业升级,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广东边远地区转移,而当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选D。
3.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崛起,使得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许多外资企业由珠江三角洲地区迁往长江三角洲及国内的其它地区,主要是由于其产业特点:①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在外资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②伴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特殊优惠政策已经丧失。③,相比长三角等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均处于劣势,国内腹地范围较小。④外资企业由珠江三角洲地区迁往长江三角洲及国内其他地区,致使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故选D
考点:我国的区域工业化。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我国珠三角地区工业化的发展过程。
【答案】4. D
【解析】
4. 从图中三个阶段可以看出工业化水平先增加再下降(第三阶段下降),城市化水平一直增加,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水平基本适应;该国处于第三阶段后工业化时期,属于发达国家;第三阶段工业化水平下降,但城市化水平提高,属于第三产业促进城市化,选D。
5. 阶段三属于发达国家阶段,发展的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是发展中国家所发展的,据此选C。
【点睛】

【答案】6. B
【解析】试题分析:
6. 由材料可知,河南郑州建立了航空经济示范区,直接面对国际市场,某跨国公司入驻该经济区后,生产智能手机,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之一,所以该企业主要是生产智能手机,属于技术指向型企业,由下面的典型行业生命周期来看,属于增长期,故选B。
7. 该生产智能手机的跨国公司入驻河南郑州航空经济示范区首先考虑的是这里便捷的航空运输,同时考虑了这里有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而市场方面直接面对的是国际市场,与该地的市场基本无关,故答案选D。

考点:工业区位因素
【答案】8. A
【解析】试题分析:
8.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均比之前提高了很多,为了应对日益上涨的劳动力成本,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很多企业积极推进“机器取代人”,故A项正确,D项错误;产业的快速转型升级,产业将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劳动力的数量将大大减少,故B项错误;珠三角地区老龄化现象不明显,故C项错误。
9. 积极推进“机器取代人”的企业应是从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变为资本密集型企业。对于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来说,机械化更容易实现,故最可能是汽车制造业,故A项正确;玩具制造、普通服装、玻璃制造等企业,规模小,资金不足,不易实现“机器取代人”,故排除B、C、D项。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珠三角地区工业化的发展变化
【答案】10. A
【解析】试题分析:
10. 从图中可以看出,山东省的I/U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小,但仍远大于0.5,表明城市化一直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工业化过度地孤军深入。
11. 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非农村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非农业活动包括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上述算法表明了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考点定位】主要考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答案】12. D
【解析】试题分析:
12. 读三角坐标图,图中4种工业的生产成本构成中,①、②其它因素为主导,劳动力影响小,A、B错。③是技术因素为主导,劳动力影响小,C错。④是劳动力为主导因素,最有可能面临“用工荒”,D对。
13. “用工荒”对沿海地区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是刺激科技创新,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A对。不是劳动力回流第一产业,是劳动密集型 产业迁到内地,沿海地区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减少,B错。劳动力数量减少,素质提高,平均工资上升,C错。劳动力投入减少,资金、技术的投入增加,生产总值上升,D错。
【考点定位】三角坐标图判读,“用工荒”出现的原因,对沿海地区的影响。
【名师点睛】用工荒,也称为用工难,是指用工短缺现象。相对于持续多年的民工潮,用工荒的出现是多方原因造成的,当然也包括农民工一些权利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一些政策在一些地方还没有得到落实。解决这些问题也是解决用工难的有效途径。
【答案】14. A
【解析】试题分析:
14. 美国“回巢”制造业主要是IT电子、电器设备、汽车等,这些企业建立海外工厂,主要是海外工厂所在国家劳动力丰富廉价,土地价格低,生产成本低。其产品销售市场主要是美国,A对。工厂所在国、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区域经济水平较低,消费水平低,B、D错。日本、欧洲有自己的海外工厂,C错。
15. 美国制造业外迁,建立海外工厂,主要是海外工厂所在国家劳动力丰富廉价,土地价格低,生产成本低。“回巢”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生产成本增加,①对。美国科技水平高,不是制造来“回巢”的主要原因,②错。美国本土市场变化不大,③错。与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低无关,④错。为了缓解经济危机,缓解失业问题,美国政府的支持,⑤对。B对。
【考点定位】产业转移的原因,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制造业“回巢”的原因。
【答案】16. B
【解析】试题分析:
16. 由材料可知在耕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不断增加,说明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科技投入是现代农业增加单位面积产出的重要方式。选B。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带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再加上农业结构的调整,由原来的粮食生产转为城郊农业,商品粮地位下降。太湖平原在东南沿海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最快,此现象最为显著,故选D。
【考点定位】我国的农业发展,我国的粮食生产问题。
【答案】18. B
【解析】试题分析:
18. 读图,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产业为主,结合图例,模式2劳动力所占比重最大,B对。A、C、D错。
19. 从本质上讲,企业生产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当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变化使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就会进行产业转移以寻求最优区位,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C对。其它不是最主要原因,A、B、D错。
20. 根据材料中提到的问题,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众多的加工型企业而言,目前最需要采取的措施是开展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B对。缩小生产规模,加大资金投入,利润下降,A错。降低劳动力报酬,不符合实际,C错。申请破产保护,谋求东山再起,经济会衰退,D错。
考点:区域产业模式,产业转移的原因,企业发展的措施。
【答案】21. C
【解析】
21. 工业化会促进向非农产业转移,所以必然会带动城市化率的上升。两者大致呈正相关,但并非成正比关系。到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已占据城市三大产业的主导地位。
22. 我国目前各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并不都是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使西部地区得到更多的工业投资和发展机会,其工业化的发展同时也带动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所以C、D两个选项都不会导致相应地区化水平降低。
【答案】23. C
【解析】试题分析:
23. 从图中可以看出,1985年后,该地工业总产值快速增长,随后环境污染程度迅速加重,即随着工业快速增长,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24. 从图中可知,90年代后期至今,该地区工业总产值呈现高水平缓慢增长的趋势,且环境污染程度不断降低,可能是调整了产业结构,实现了节能减排;或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了环保投入;或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
【考点定位】该组试题主要考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答案】25. A
【解析】试题分析:
25. 读图可知,我国土地流转比例呈上升趋势,未来还会增加,A对。图中流转比例 2008 年最低,B错。流转面积逐渐增长,C错。流转增速先减慢,后增快,D错。
26. 我国土地近年来流转面积持续增大,主要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加快,导致农民转让了土地使用权,C对。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业科技的进步对土地流转面积变化的影响小,A、B、D错。
考点:我国土地流转状况及变化趋势,主要影响因素。
【答案】27. C
【解析】试题分析:
27. 读图,根据各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分析,京津冀区域旅客吞吐量差异最大,发展最不平衡,C对。仅有吞吐量,不能表示珠三角地区城市化水平高,A错。长三角经济发展水平高,B错。北京的交通辐射能力最强,D错。
28. 京津冀地区加快经济一体化的合理措施是河北完善路网,提升产业承接能力,A对。北京加强政治文化职能,增强吸引力,产业分散出市区,B错。天津增强工业职能,加强治理环境,C错。河北以承接工业转移为重,加强生态建设,美化环境,D错。
考点:区域旅客吞吐量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措施。
【答案】29. D
【解析】试题分析:
29. 读图,南昌市是省会,有资金、技术优势,应发挥资金、技术优势,进行产业升级,A合理。九江市位于长江沿岸,应发挥交通区位优势,融入长江经济带,B合理。昌九发展轴应发挥地缘优势,承接产业转移,C合理。光伏产业是对太阳能的开发,是技术指向型产业,生态“蓝肺”空气质量好,不是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 D不合理,选D。
30. 昌九一体化有利于区域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工业化,①对。与构建长江下游城市群,推进城市化关系不大,②错。有利于发挥聚集效应,提升区域竞争力,③对。是区域内合作发展,不是全省均衡发展,④错。所以A对。
考点: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答案】31. C
【解析】试题解析:
31. 根据材料可知,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比同1的差,若某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正,即产业的增加值比重高于就业比重,说明该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表明该产业还具有一定的劳动力吸纳优势,反之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C正确。
32. 从表中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由2001年的正值到2012年的负值可知,该产业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下降,不代表其产值下降,在这里要特别注意比重和产值的不同,根据产业结构偏离度可以看出,第二产业为正值,表明该产业还具有一定的劳动力吸纳优势,工业化将继续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因此不能说明该地区劳动力过剩,人口向外流动。B正确。
【考点定位】图表阅读能力,城市化。
【答案】33. D
【解析】试题分析:
33. 根据地租理论,市中心地租价格最高,不适合制造业布局,但市中心的市场广阔,适合商业等服务业布局,所以图甲中,①曲线是制造业,影响因素是地价,A、B错。②曲线是服务业,影响因素是市场,C错,D对。
34. 读乙图,根据1998年、2014年该市R值的变小,说明制造业就业人数占的比重减小,不能说明制造业人口数量减少,A错。服务业人数占比重上升,说明城市服务职能提升,B对。我国城市化水平低,不能表示出现逆城市化现象,C错。在图乙中,距市中心30千米附近,服务业和制造业人口密度比值大,应是工业区,D错。
考点:读图能力,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影响因素,就业人口密度比值变化特点及意义。
35.
【答案】(1)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地理位置优越;国家政策的支持;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华侨投资多;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2)珠三角经济基础雄厚,周边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珠三角为周边地区提供经济支持;珠三角自然资源比较贫乏,周边地区自然资源较丰富,周边地区为珠三角提供自然资源;珠三角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周边地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契机。
(3)产业结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但依然保持优势,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调整: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工业要逐步向优势明显的周边地区转移,珠三角地区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态工业。
【解析】试题分析:
(1)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位于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优越,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珠江三角洲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有许多优惠政策,以便吸引外资。又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吸引不少华侨的投资,成为了该区经济发展的又一区位优势。珠江三角洲矿产、能源缺乏、故称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因素。
(2)从经济基础方面来看,珠江三角洲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周边,且经济基础较为雄厚,而且周边基础则为薄弱。从自然资源方面来看,珠江三角洲自然资源缺乏,但周边的地区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如四川的油气,云南、湖南、江西、广西的有色金属;贵州的江南煤海等,这些西南省区还有丰富的水能资源。从产业结构方面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珠江三角洲的产业需要升级,需要把部分产业转移的周边地区,这个过程有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工业化发展。故从这三方面来看。,珠江三角洲与周边地区是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
(3)从材料三可看出,珠江三角州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但仍然保持优势,第三产业比重上升。随着全国对外开放的范围的不断地扩大,珠江三角洲的政策的优势已不明显,加上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工资水平的提高,导致珠江三角州的劳动成本低已不再是优势。在新形势下,珠江三角洲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工业必须进行升级,几把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转移向优势明显的周边地区,而珠江三角洲则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生态工业方向发展。
【考点定位】区域的发展条件,区域之间的合作,产业结构的升级
【方法总结】(1)区域发展的条件,一般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和城市、交通、工农业基础、历史背景、经济腹地、技术、政策、地区的开放度、生产协作关系等)方面考虑,分析其优势和劣势条件,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2)产业升级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第二产业,产业比重升高的过程。由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某地区要进行产业升级,需要把比较落后产业向周边欠发达地区转移,如珠江三角洲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需要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周边省区转移,自身则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生态工业方向发展。
36.
【答案】(1)分布广;种类多。 我国热带亚热带湿润性气候范围广;多山地丘陵,宜林面积广;山地丘陵垂直分异明显,气候土地类型多样
(2)三产产值都增加;第二产业的产值增长幅度最大,1996年后增长势头强劲;第一产业在竹业总产值的相对比例呈现下降趋势。
(3)竹林面积快速增长,可能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树种资源单一;生物多样性锐减
【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二图分析,我国竹子资源的优势是分布面积广,种类多。 主要因为我国热带亚热带湿润性气候范围广,多山地丘陵,宜林面积广。山地丘陵垂直分异明显,气候土地类型多样,所以竹子种类多。
(2)根据材料三图,安吉县竹产业三产产值都增加,第二产业的产值增长幅度最大,1996年后增长势头强劲。第一产业在竹业总产值的相对比例呈现下降趋势。
(3)根据材料四分析,竹林面积快速增长,土壤中的养分消耗极快,可能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竹子生长茂盛,其他植物难以立足,树种资源单一,生物多样性锐减。
【考点定位】区域经济林发展的优势条件、原因、可能产生的影响,区域产业产值变化特点。
【名师点睛】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我国竹类资源丰富,种类多,面积广,主要是我国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适宜竹林业发展的区域面积广。据图说明的问题,一定要根据图中信息分析,把握住主要差异,特征明显的区域,并简明的描述出来。对区域竹林面积快速增长的担忧,要注意担忧这个词,是要从不利方面入手分析。竹林生长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是从土壤、物种方面分析。
37.
【答案】(1)石油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污染严重;风能、太阳能丰富,有利于改善环境。
(2)提供优惠政策,利于加快资金、技术引进,推动交通运输发 展(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开发,扩大对外开放;利于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
(3)主导自然条件是水资源。内陆干旱地区,降水少;河西走廊由于有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山麓地带绿洲广布.形成“绿色走廊”。
(4)保护湿地;防治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增加生物多样性等。
【解析】试题分析:
(1)经历一段时间的开采之后,由于石油资源本身的不可再生性,石油资源面临枯竭,并且,长期的开采会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这必然会考虑转型寻找替代品。玉门的风能、太阳能丰富,有利于改善环境,因此,这成为转型的首选产业。

(3)河西走廊位于西部干旱半干地区,因此其成为“绿色走廊”的主导自然条件是水资源。因为河西走廊位于内陆干旱地区,降水少;由于有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山麓地带绿洲广布.形成“绿色走廊”。
(4)石羊河流域植树种草带来的主要生态效益有:可以直接保护湿地(石羊河流域);防治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增加生物多样性等。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