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受大气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大气和云层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读太阳辐射量随纬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云量最多的地区是( )
A. 赤道地区
2. 影响可能总辐射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 大气云量
【答案】1. A
【解析】

2. 赤道地区,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削弱的较少,总辐射量较大;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较小,太阳辐射被削弱的较多,总辐射量较小,故影响可能总辐射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C项正确。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
影响 因素 |
纬度 |
地势 |
天气 |
日照 时数 |
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极圈以外地区夏季日照 时数多于冬季 |
一般地势高的高原日照 时数多于地势低的盆地 |
多阴雨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少,多晴朗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多 |
年太阳辐 射总量 |
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太阳辐射多 |
地势高,大气稀薄,透明度高,固体杂质、水汽少 |
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
下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A. ①
4. 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纬度相当,但年平均气温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A. ①
【答案】3. A
【解析】试题分析:
3. 图示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是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的逆辐射,⑤是大气辐射;青藏高原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主要是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不强。选A正确。
4. 四川盆地比青藏高原海拔低,是盆地地形,云层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④强。选C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大气的受热状况。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5. 如果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C.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6. 如果此图是城市热岛环流侧视图,在②处进行植树造林,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
A. 增温和增湿
7. 如果此图表示的是山谷风示意图,那么上升气流③表示的可能是( )
①白天的谷地 ②白天的山坡 ③夜晚的谷地 ④夜晚的山坡
A. ①②
【答案】5. A
【解析】试题分析:
5. 如果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根据所学知识,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A对。气流③是受热空气上升,B错。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C错。气流①是遇冷空气下沉,D错。
6. 如果此图是城市热岛环流侧视图,在②处进行植树造林,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净化和增湿,C对。森林能够降温、增湿,不会增温、减湿,A、B、D错。
7. 读图,如果此图表示的是山谷风示意图,那么上升气流③表示的是气温较高,气流上升,可能是白天的山坡,①错,②对、或是夜晚的谷地③对,④错。B对。
考点:热力环流模式,城市热岛环流,山谷风。
世界第一口白垩纪大陆科学钻井“松科1井”深度约5 000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此科研井的深度位于哪个层( )
A. 地壳
9. 根据材料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球各圈层之间没有联系
C. 研究地球内部圈层只有通过地质钻探
【答案】8. A
【解析】
8. 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据材料可知,“松科1井”深度约5 000米,说明位于地壳,故A项正确。
9. 地球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故A项错误,D项正确;地球各圈层之间均通过物质或能量进行联系,故B项错误;研究地球内部圈层通过地震波的形式,故C项错误。
【点睛】地震波特点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即为地震波。
分类 |
特点 |
||
传播速度 |
所经物质状态 |
共同点 |
|
纵波 |
较快 |
固体、液体、气体 |
都随着所通过物体的性质而变化 |
横波 |
较慢 |
固体 |
武夷山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是地质历史时期沉积的巨厚的红色岩层,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一片红色群山。太姥山属典型的花岗岩地貌,是地质历史时期由岩浆上升冷凝而成的花岗岩,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而形成,花岗岩球状形态是其典型的地貌特征。左图为武夷山丹霞地貌景观,右图为太姥山花岗岩地貌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形成山体陡峭特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地壳上升运动
11. 形成右图岩石球状特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风化作用
【答案】10. B
【解析】
10. 据材料可知,武夷山属典型的丹霞地貌,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故形成山体陡峭特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故B项正确。
11. 右图为太姥山花岗岩地貌景观,花岗岩最容易被外力风化形成球状风化物,故A项正确。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当暴雨洪涝发生时,上图中的水循环环节出现异常的主要有( )
A. a,c
13. 河流与湖泊具有水源互补的功能,下列四幅小图中(箭头表示水源补给方向),正确表示河流汛期的是( )

A.
【答案】12. B
【解析】
12. 当暴雨洪涝发生时,水循环的水汽输送、降水和地表径流环节会出现异常;图中a表示蒸发、b表示水汽输送、c表示大气降水、d表示地表径流,故B项正确。
13. 河流与湖泊具有水源互补的功能,雨季时降水丰富,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河流补给湖泊,故A、B项错误;河流自高处流向低处,故D项正确,C项错误。
下图为“侵入我国的寒潮路径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下列地区受寒潮影响最大的是( )
A. 华北平原
15. 青藏高原几乎不受寒潮影响的原因是( )
A. 地势高
【答案】14. A
【解析】
14. 冷空气来自蒙古和西伯利亚地区,华北平原地区,距离冷空气的源地较近,风力较大,降温较明显,故A项正确;四川盆地受地形影响,影响较小;台湾岛和海南岛纬度较低,受寒潮影响较小;受纬度和地形影响,云贵高原受寒潮影响较小。
15. 青藏高原地区,海拔较高,冷空气难以到达,受寒潮影响较小,故A项正确。
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图甲)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图乙),完成下面小题。


16. 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
A. 总量呈下降态势
17. 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
A. 1990年以前
【答案】16. B
【解析】主要考查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的增长主要参照于自然增长率,本题做题关键是读图。
16. 从图甲中可以看出人口出生率大于人口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为正值,人口总量仍呈增长态势,选择B。
17. 从图一中可以看出199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5.59%,200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7.47%,说明1990~2000年之间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所以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1990~2000年之间,选择B。
根据图表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18. 对外省人口吸引力最弱的是( )
A. 辽宁
19. 引起我国部分省区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人口的分布差异
【答案】18. B
【解析】
18.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山东省的省外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0.1%,比重最小,说明该省对外省人口吸引力最弱,故B项正确。
19.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差异,发达地区就业机会较多,发展空间较大,收入较高,吸引欠发达地区人口迁入,故B项正确。
读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0. 阶段Ⅰ所表示的城市化阶段是( )
A. 初级阶段
21. 引起阶段Ⅱ形成的原因有( )
A. 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
C. 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
【答案】20. B
【解析】
20. 据图可知,第一阶段中市区人口向郊区扩展,城市规模扩大,说明城市化处于加速阶段,故B项正确,A、D项错误;阶段二市区人口向周围的小城镇移动,说明城市化处于逆城市化阶段,故C项错误。
21. 据图可知,阶段二市区人口向周围的小城镇移动,主要原因是市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居住环境不断恶化,故C项正确;城市经济不会出现衰退,故A项错误;乡村和小城镇发展水平低于城市,故B项错误;轨道交通的发展会促进市区人口向小城镇移动,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下图中A、B、C、D可能是大城市、小城市或郊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 A、B、C、D中最有可能是郊区的是( )
A. A
23. 图中区域要建设一卫星城,最合适的位置是( )
A. 甲
【答案】22. B
【解析】
22. 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据图可知,A、C、D处气温较高,位于热力环流界线内,B点气温较低,位于环流界线外,说明最有可能是郊区,故B项正确。
23. 据图可知,乙、丙、丁均位于热力环流界线以内,不适合建设卫星城;甲地位于热力环流界线外,故A项正确。
读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人口资料表,完成下面小题。

24. 下面的四幅图中,符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特征的是( )

A.
25. 如果a、b、c分别代表我国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下图中最符合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重状况的点是( )

A. ①
【答案】24. B
【解析】
24.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前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之后,发展速度快,符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特征的是B项。

第Ⅱ卷
26. 阅读材料和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近年来,我国旨在为西部干旱缺水地区募集用于修建水窖所需善款的“母亲水窖·爱心信用卡”向全国推出。由于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再加上长期的历史原因,西部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表层不能涵养水源,有干旱缺水山区100多万平方千米,特别是西北内陆和黄河中上游地区,水资源极度紧缺,约有3 420万人饮水困难。区域内有一半多的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达2 350万。

(1)甲、乙、丙三大水循环均有的环节是______和_____,我国西部地区的河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2)修建“母亲水窖”,主要是对水循环的_______和________环节施加影响,此项工程的好处是___________。
(3)增加丁环节水量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水循环原理,如果水资源出现枯竭,除自然原因外,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循环除了能使陆地淡水得到更新外,其意义还有哪些?
【答案】(1)蒸发
(2)地表径流
(3)植树种草,保护地表植被。
(4)人类用水量超过了水循环更新的数量;水资源遭受污染。
(5)①促进各种水体的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促进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塑造各种地表形态;③促进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转化与交换。
【解析】本题以水循环为背景,考查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考查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考查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都包括蒸发和降水的环节;我国西部地区的河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陆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
(2)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据图可知,修建“母亲水窖”,主要是对水循环的地表径流和下渗环节施加影响,此项工程的好处是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3)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图中丁为下渗环节,人类可以通过植树种草,保护地表植被增加下渗环节水量。
(4)如果水资源出现枯竭,主要的人为原因是人类用水量超过了水循环更新的数量;水资源遭受污染。
(5)考查水循环的主要意义。水循环的主要意义包括促进各种水体的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塑造各种地表形态;促进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转化与交换。
【点睛】水循环及其类型
1.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叫做水循环。
水循环的类型:
2.按照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不同,水循环可分为三种类型,如下表所示
类型 |
海陆间循环 |
陆地内循环 |
海上内循环 |
别称 |
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 |
内陆循环、陆地水循环、陆上内循环 |
海洋水循环 |
环节 |
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
蒸发、植物蒸腾,凝结,降水等 |
蒸发、凝结、降水等 |
领域 |
海洋与陆地之间 |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
27. 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城市地区,由于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量大,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热传导率很高的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2℃,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们改变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在冬季最为明显,夜间也比白天明显,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材料二 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

(1)请总结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因素。
(2)请在材料二图圆圈处标上高低压(G表示高压、D表示低压),并简单绘制出高、低空等压面;在图中热岛环流路径上用箭头表示循环方向,并简单解释形成原因。
(3)请简单解释热岛效应冬季最为明显,夜间也比白天明显的原因。
【答案】(1)一是城市与郊区地表面性质不同,热力性质差异较大。城区反射率小,吸收热量多,蒸发耗热少,热量传导较快,而辐射散失热量较慢;郊区恰相反。二是城区排放的人为热量比郊区大。三是城区大气污染物浓度大,大气逆辐射强,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温作用。
(2)高空从左到右:D、G、D;近地面从左到右:G、D、G。等压面绘制略。(图幅左侧逆时针,右侧顺时针。)市区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中心,高空形成高压中心;郊区情况相反。近地面水平气流由郊区流向市区,高空水平气流由市区流向郊区。
(3)冬天和夜间地面以散热为主,而城市热量依然有大量人为热量来源,致使城乡之间温差加大,热岛效应更为明显。
【解析】本题以热力环流为背景,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考查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考查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热力环流的形成主要是受热不均引起的,城市与郊区地表面性质不同,热力性质差异较大。城区反射率小,吸收热量多,蒸发耗热少,热量传导较快,而辐射散失热量较慢;郊区恰相反。城区的人口数量较多,城区排放的人为热量比郊区大。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城区大气污染物浓度大,大气逆辐射强,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温作用。
(2)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市区温度较高,气流上升运动,郊区温度较低,气流下沉运动。市区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中心,高空形成高压中心;郊区情况相反。近地面水平气流由郊区流向市区,高空水平气流由市区流向郊区。高空从左到右:D、G、D;近地面从左到右:G、D、G。
(3)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相比夏季,冬天和夜间地面以散热为主,而城市热量依然有大量人为热量来源,致使城乡之间温差加大,热岛效应更为明显。
28. 分析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目前世界人口在不断增加,如果计划生育措施实施有效,到2050年世界人口有望控制在89亿。
材料二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


(1)分析目前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及这种变化带来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2)判断对世界人口年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简述该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
(3)据材料二分析,世界上人口数量大,人口增长快的国家主要是哪种类型的国家。阐述目前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启示。
【答案】(1)口数量不断增长。这种变化会带来粮食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教育问题等。对人口增长过快的国家来说,要实施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
(3)发展中国家。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重视发展教育,实施改革开放等。
【解析】本题以人口数量变化为背景,考查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考查人口问题及其措施,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考查人口数量的变化。据图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可知,目前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不断增长。人口过快增长,数量增加,会带来粮食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教育问题等。
(2)据图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可知,对世界人口年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是印度;针对人口数量过多的问题,印度应该采取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3)据材料二可知,世界上人口数量大,人口增长快的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等国家。针对人口数量多,增长过快问题,应该采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重视发展教育,实施改革开放等。
29. 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某地不同时间段城区范围变化及对应的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

材料二 漫画《不堪重负》。

(1)据材料一分析,甲、乙两城市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在该地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城市内部地域功能分区最不明显的是________阶段。
(2)漫画反映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材料一中该地从阶段Ⅰ到阶段Ⅲ,城市发展的显著特点。
【答案】(1)位于河流交汇处
(2)城市交通拥挤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形成了城市带,出现了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解析】本题以城市化过程为背景,考查城市化形成的过程,考查城市的区位因素,考查城市化发展特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考查城市区位因素。据图可知,甲乙两城市均位于河流的交汇处,交通便利,取水便利;在该地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城市内部地域功能分区最不明显的是Ⅰ阶段。
(2)考查城市化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据图可知,该城市车辆较多,交通十分拥挤。
(3)考查城市化发展的特征。据图可知,从阶段Ⅰ到阶段Ⅲ,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形成了城市带,出现了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