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外媒体报道,近40年来首个出现在美国大陆的日全食将发生在2017年8月21日,读“日食发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位置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 图中的天体系统有(
A. 1级
2. 日食发生时对地球的影响是(
A. 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C. 产生美丽的极光
【答案】1. B
【解析】
1. 图中有地月系及太阳系两级天体系统。选B正确。
2. 日食是日地月三者运行到同一直线上时月球遮挡住了太阳光而发生的天象,这时地球上看不见太阳光,会影响太阳能发电;无线电短波通信与极光是太阳活动产生的影响,与太阳辐射无关;气候变暖是温室气体产生的,与太阳辐射无关。选D正确。
在世界某区城图中,纬线L1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大约是1300千米/'小时,纬线L2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大约走1 320千米/小时,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 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A. 北半球中纬度
C. 南半球中纬度
4. 图中a、b两点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差异和原因是(
A. 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C. a点纬度高,自转线速度大
【答案】3. A
【解析】
3.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的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千米/'小时,其它纬度的线速度=赤道的线速度*该纬度的余弦值;由此可知,纬度30线速度是1436千米/'小时, 纬度60的线速度约是835千米/'小时;低纬是0-30,中纬度是30-60,高纬区是60-90;已知纬线L1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大约是1300千米/'小时,纬线L2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大约走1 320千米/小时,且LI在L2的北侧,可判断图示区域大部分在北半球中纬度。选A正确。
4. 由图示影像可知,a、b两点海拔高度不同,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选A正确。
【点晴】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另外,地势越高,自转线速度大。两极点无速度。
读“云路南石林景观图及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 形成石林地貌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流水堆积
6. 形成石林的岩石,在下图对应的数字代号是
A. ①
【答案】5. D
【解析】
5. 石林地貌属于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等地,石灰岩经流水侵蚀(溶蚀)作用而形成,故D项正确,A项错误;海浪堆积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故B项错误;风力作用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故C项错误。
6. 根据图中循环示意图可知,②经过变质作用形成④,说明④是变质岩,故D项错误;④经过一定的作用形成①,说明①是岩浆,②是岩浆岩,③是沉积岩,故A、B项错误;形成石林的岩石是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故C项目正确。
【点睛】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三进一出的是岩浆,一进三出的是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
判断箭头的含义:指向岩浆岩的箭头是冷却凝结,属于内力作用;指向沉积岩的箭头是风化、沉积、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属于外力作用;指向变质岩的箭头是变质作用,属于内力作用;指向岩浆岩的箭头是重融再生作用,属于内力作用。
下图为湖南省某地的汽车停车场示意图,箭头①②③代表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下列节气,该地正午时车位上遮阳棚的阴影最小的(
A. 春分
8. 当正午太阳光线为②时,该日(
A. 湖南省昼夜平分
C. 南极圈刚好有极昼现象
【答案】7. D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从图可见,箭头表示阳光照射的地方。当正午太阳高度大时,如①,车位上遮阳棚的影子最大.湖南省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时,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来说,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①是夏至;②是春、秋分日,除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外,其他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冬至日时,北半球的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半球的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③是冬至的正午太阳光线.正午阳光照射的面积大,阴影面积小,故D正确.
【小题2 】据上题分析,②是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A对,BC错;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D错。
【考点定位】正午太阳高度和阴影的关系,地球运动的意义。
下图是“某大陆沿北回归线作的剖面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9. 如果图中M、P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此时④地吹(
A. 西北风
10. 图中下列地区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A. ①处
【答案】9. D
【解析】试题分析:
9. 注意观察M、P两等压面所显示的特点是:在陆地上向上凸,海洋上向下弯曲,根据等压线要竖直方向上的弯曲规律“高凸低凹”可以判定此时陆地是高压,海洋是低压,风应该从陆地吹向海洋;再根据题上的提示“是沿北回归线所做的剖面图”可知左右方向分别表示的是西东两个方向,北半球受地转向力的影响,向右发生偏转即可以判定图中此时④地吹东南风
10. 根据所学的大气的作用原理可知多云的地区比晴朗的地区的昼夜温差小,由此可以排除选项C D 。再根据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可知,海上的昼夜温差较陆地小,进而可以肯定答案为A
考点:大气的热力作用与风向的判定
点评:本组题需要考生掌握等压线在竖直方向的弯曲规律、影响近地面的风的形成的三个力的作用及特点、方向的判定、大气的热力作用等相关知识,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
下图中圆圈表示台风中心,直线表示北半球M点所在的纬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若台风中心沿纬线由I位置运动到II位置,M点的风向变化是(
A. 由东风转变为西风
C. 由东南风转变为西北风
12. 有关台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夏秋季节易受台风影响
B. 台风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百害而无一利
C. 营造沿海防护林可以减轻台风带来的危害
D. 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高温洋面的气旋(低气压中心)
【答案】11. D
【解析】本题考查台风及其影响。台风是气旋,北半球的气旋风是逆时针方向由外向里辐合;I位置时M在台风中心的西侧,M吹西北风;在II位置时,M在台风中心的东侧吹东南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纬度较低,夏秋季节易受台风影响;台风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百害但并非无一利,它可缓解暑旱、带来淡水资源等;树木利于降低风速,营造沿海防护林可以减轻台风带来的危害;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高温洋面的气旋(低气压中心)。
11. 台风是气旋,北半球的气旋风是逆时针方向由外向里辐合;I位置时M在台风中心的西侧,M吹西北风;在II位置时,M在台风中心的东侧吹东南风。选D正确。
12.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纬度较低,夏秋季节易受台风影响,A正确;台风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百害但并非无一利,它可缓解暑旱、带来淡水资源等,B错;树木利于降低风速,营造沿海防护林可以减轻台风带来的危害,C正确;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高温洋面的气旋(低气压中心),D正确。选B正确。
下图为“三个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图示洋流中(
A. ①为暖流
14. 图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A. ①洋流北部有大渔场
C. ③洋流加大同纬度不同海区温差
【答案】13. C
【解析】试题分析:
13. 图①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的东岸,为寒流;②为中低纬环流圈,为顺时针,该大洋环流位于北半球,②为暖流,③为寒流;④位于低纬大陆西岸,该大洋环流为顺时针,是北半球寒流。选C正确。
14. ①洋流南部有大渔场,A错;②是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B错;③是寒流,减温减湿会加大同纬度不同海区温差,C正确;④是寒流会减少沿岸地区降水量,D错。选C正确。
考点:考查世界洋流。
读“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高空等压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有关①②③④四地气压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
A. ①>③
16. 此季节(
①我国北方地区.多沙尘天气
③我国西南地区地震灾害多发④我国台湾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
A. ①③
【答案】15. D
【解析】
15. 考查热力环流,在高空,同一水平面对比,①等压面往上凸,为高压,②等压面向下弯曲,为低压,气压值比较①>②。在近地面同一水平面比较,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③该处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④处受冷空气收缩,形成高压,气压值④>③。不同海拔的气压比较,海拔越高,气压越小,最后四地气压比较由大到小的顺序为:④③①② 。
16. 根据海陆热力性质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可知该季节为夏季,我国北地区的沙尘天气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夏季我国南方地区午后多雷雨天气,西南地区的地震灾害跟季节关系不大,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多,我国台湾山区多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考点定位】热力环流,不同季节天气现象及影响。
下图为“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塑造三角洲地貌的作用是( )
A. ①
18. 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共同作用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树种为(
A.
【答案】17. B
【解析】
17. 三角洲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图中数码②是流水形成地貌。选B正确。
18. 长江三角洲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形在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杰主的植被。选C正确。
下图为“世界海陆轮廊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9. 关于图中①②③④⑤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②→③体现了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 ③→④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基础是热量
C. ③与⑤气候类型不同,自然带也不同
D. ②地附近山脉北侧基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0. 下列关于甲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位于热带,终年高温多雨
C.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形成冬季风
【答案】19. A
【解析】本题考查的地域分异规律。①→②→③是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而变化的,是随着热量条件的变化出现了不同的景观,体现了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③→④是由海洋向内陆的变化而出现的水分变化形成的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基础是水分;③与⑤地处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类型不同,但自然带相同;②地附近山脉北侧基带是亚热带常硬叶林带。甲在南亚位于热带,是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两季;热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亚洲南部、东南部;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冬季风,由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形成夏季风;南部大洋夏季洋流受西南季风影响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19. ①→②→③是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而变化的,是随着热量条件的变化出现了不同的景观,体现了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A正确;③→④是由海洋向内陆的变化而出现的水分变化形成的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基础是水分,B错;③与⑤地处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类型不同,但自然带相同,C错;②地附近山脉北侧基带是亚热带常硬叶林带,D错。选A正确。
20. 甲在南亚位于热带,是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两季;热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亚洲南部、东南部;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冬季风,由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形成夏季风;南部大洋夏季洋流受西南季风影响呈顺时针方向流动。选B正确。
霾主要出现在近地面低空静风或微风,相对湿度不大的大气形势下。下图为四种地面天气系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最有利于形成霾的天气系统是(
A. 甲
22. 某地冬季受甲天气系统影响,可能出现(
A. 地面气压下降
【答案】21. D
【解析】试题分析:
21. 据图可知甲为冷锋天气系统,乙为暖锋天气系统,丙为低气压气旋天气系统,丁为高气压反气旋天气系统,据题干知霾主要出现在近地面低空静风或微风,相对湿度不大的大气形势下,而甲乙丙丁只有高压反气旋天气系统,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低空静风或微风,降水少,相对湿度不大,其他均可带来降水,故选D。
22. 据上题分析可知,甲为冷锋天气系统,某地冬季受甲天气系统影响,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可能出现阴天、降温、大风、雨雪天气,故选B。
考点: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天气。
读亚洲东部某时刘等压线(单位:百帕) 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若图中P气压中心的势力逐渐减弱,则此时可能是(
A. 春末
24. Q处值气压似可能是(
A. 1007
【答案】23. C
【解析】
24. 图示气压差是2百帕,Q处应是一低气压中心, 其中心气压值应1006-1008百帕。选A正确。
下图为“某河流径流形成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 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A. ①径流、②地表调蓄、③蒸发蒸腾、④河网调蓄
B. ①蒸发蒸腾、②河网调蓄、③地表调蓄、④径流
C. ①河网调蓄、②地表调蓄、③蒸发蒸腾、④径流
D. ①蒸发蒸腾、②地表调蓄、③河网调蓄、④径流
26. 近年来图中河流含沙量变小,最可能原因是
A. 修建水库
C. 降水强度增大
【答案】25. D
【解析】试题分析:
25. 读图可知,①为蒸发蒸腾,②为地表调蓄,径流经过调蓄后进入河网,③为河网调蓄,④为径流。
26. 含沙量减小可能是因为植树造林或是修建水库。
读甲、乙两图,甲图中P地常年受某风带的影响,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7. 图中P地气候类型属于(
A. 地中海气候
28. 若此时甲图所示地区受乙图中“三圈环流”的F控制.则(
A. N地受西风影响,温暖湿润
C. 海洋上等温线向南凸出
【答案】27. B
【解析】试题分析:
27. P地常年受某风带影响”,其纬度在40°附近,可以判断控制P地的是西风带,且可以进一步判断该地位于南半球,在40°S以南地区,并且在大陆的西岸,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故B项正确。
28. 结合乙图F处气流的流向为下沉,结合纬度,确定F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所以为副高控制,A、B错误;此季节为南半球的夏季,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的海洋,海上等温线向北凸,故C项错误,D项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气候的主要类型,考查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的,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9. 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A. 人口数量增多
30. 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 综合性
【答案】29. B
【解析】
29. 森林破坏加剧温室效应;森林调节气候的能力下降,水旱灾害增多;在湿润地区加剧水土流失,在干旱地区加剧土地荒漠化;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河流径流变率增大。选B正确。
30. 图示森林破坏导致气象、水文、植被、土壤等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选C正确。
下图是北半球部分地区某时刻地面天气图(单位hpa),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1. 图中甲、乙、丙、丁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
A. 甲
32. 沿乌兰巴托——北京一线所作约天气系统呈直剖面示意图正确的是(
A. ①
【答案】31. B
【解析】试题分析:
31. 本题考查等压线判读风向:综合半球位置(北右偏、南左偏)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等压线),选择B。
32. 沿乌兰巴托一北京一线过低压槽位置,低压槽中有冷锋发育,故所作的天气系统垂直剖面示意图为冷锋示意图①③,北京为暖气团控制,乌兰巴托为冷空气控制,答案选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冬季冷锋天气图示
【名师点睛】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此题需明确:(1)判断风向要先判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再根据北半球风向右偏的原则来判风向。(2)注意冷锋与暖锋的区别。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如图①③)。在图中冷气团部分一般画有冷气团向前推进的方向箭头,它与暖气团在锋面上被迫抬升的气流运动箭头方向相反。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如图②④)。在图中,暖气团沿锋面爬升的气流方向箭头,与锋面另一侧的冷气团移动的方向是一致的。由此,可借助于冷气团的箭头方向来判别冷、暖锋。
下面为北印度洋(局部)洋流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3. 当新一天的范围正好占全球的四分之三时,图中①地的区时为(
A. 7时
34. 如果图中的虚线为晨昏线,则此时北京时间为(
A. 8时
【答案】33. B
【解析】
33. 当新的一天的范围正好占全球的四分之三时,180°经线地方时为18点,则0°经线为地方时6点,图中①地位于东经45°经线上,为东三区区时,应为9点,故选B。
34. 读图可知,图中虚线L与赤道的交点为东经60°,若为晨昏线,则60°E为地方时6点或者18点,北京时间比该地早4小时,应为10点或者22点,结合选项判断,故选B。
35. 下列四幅山地垂直带谱图中,位于北半球亚热带的是(
A.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北半球亚热带基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答案AC两个基带符合题意,自然带分布的倾斜状况判断,AD图中的同一自然带南坡分布海拔较高,说明南坡为向阳坡,说明该山地位于北半球。故最后综合答案选A。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二、综合题(共30分)
36. 读“地球公转中的二分二至图和地球光照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图所表示北半球的节气为_________,对应甲图中数字_______所代表的位置。
(2)乙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________。
(3)乙图中A、B、C、 D四地该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排列依次是_______。
(4)甲图中,地球由③到①位置期间,公转速度的变化为先变____,后变________。
(5)乙图所示日期,B点的昼长为______小时,该地的日山时刻为地方时的_______时。
【答案】(1) 夏至 ① (2) 23°26′N,90°W (3) A>C>D>B (4) 快,慢 (5) 8 8
【解析】(1)乙图可以看出,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以南出现极夜,是北半球的节气的夏至日;甲图中①是夏至,②是春分,③是冬至,④是秋分。
(2)乙图示北半球的节气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的纬线是北回归线,即23°26′N;太阳直射的经线是正午12:00所在的经线,即图中A所在的经线,图示两条经线间距是30°,由此可知A所在的经线是90°W。
(3) 乙图示北半球的节气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的纬线是北回归线,北回归线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越靠近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图中A、B、C、 D四地该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是A>C>D>B。
(4)甲图中,甲图中①是夏至,②是春分,③是冬至,④是秋分;地球公转的速度在1月初近日点时最快,在7月初远日点时最慢,地球由③到①位置期间,公转速度的变化为先变快,后变慢。
(5)乙图所示日期是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图示B在晨线上,此时刚日出,日出时间是8:00,B点的昼长=24-2*日出时间=8小时。
【点晴】
节气的判读要看昼夜半球的分布特征,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以南出现极夜,是北半球的节气的夏至日;相反是冬至日;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指的是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不同的节气直射的纬线不同,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春秋分日直射赤道;直射的经线即是正午时刻所在的经线。
37. 下图分别为非洲和中国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自然带④的名称是_______,其对应气候的成因是_______。
(2)自然带⑤到⑦的变化主要体现了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基础是____。
(3)图中A处与①处气候类型不同,主要的影响因素是_________.(单选).
A.海陆位置
(4)甲、乙两图代表两种不同的气候类型,其中与⑤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图.其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
【答案】(1)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盛行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交替控制 (2)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3) C (4) 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解析】(1) ④在地中海沿岸是地中海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自然带⑤到⑦的变化是由沿海向内陆的变化,是由于水分条件的变化而出现的,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基础是水分。
(4) ⑤是温带季风气候,甲是地中海气候,乙是温带季风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