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火星五周年之际,“好奇号”探测器确认火星上有适合生命存在的物质。分析检测显示,取出的岩石粉末含有黏土、硫酸盐和其他对生命非常关键的矿物成分。火星以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既稀薄又寒冷,下图示意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高分辨率照相机抓拍到的“公牛眼”状陨石坑。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 火星虽然有适合生命存在的物质,但目前仍然没有发现生命存在,其原因最可能是(
A. 火星体积密度较小
C. 火星表面温度高
2. 相对于地球,火星更易遭陨石袭击,其原因是(
A. 火星公转速度快
C. 火星大气稀薄
【答案】1. B
【解析】
1. 火星虽然有适合生命存在的物质,但目前仍然没有发现生命存在,其原因最可能是火星上没有液态水,地球上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B对。火星体积密度与地球相似,是类地行星,A错。火星距太阳比地球远,表面温度较低,C错。火星上大气稀薄不是主要原因,D错。
2. 相对于地球,火星更易遭陨石袭击,其原因是火星大气稀薄,不能将进入火星大气层的陨石烧烬,C对。火星是类地行星,火星的公转速度、质量与地球接近,火星更靠近小行星带,但受陨石袭击的机率差异不大,不是易受陨石袭击的主要原因,A、B、D错。
点睛:地球上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火星上没有发现生命存在,其原因最可能是火星上没有液态水。火星距太阳比地球远,表面温度较低。火星是类地行星,火星的公转速度、质量与地球接近。火星大气稀薄,不能将进入火星大气层的陨石烧烬。
2012年6月18日~26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完成两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 北京时间6月18日14:14“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第一次交会对接成功。此时,位于南太平洋望远六号测控船(118°W)的区时是(
A. 6月17日22:14
C. 6月18日6:14
4. 两次空间交会对接期间(
A.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一直向北移
C. 我国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
5. 下列现象最有可能干扰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联系的是(
A. 太阳辐射
【答案】3. A
【解析】
3. 北京时间6月18日14:14,“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第一次交会对接成功。118°W位于西8区,与北京时间相差16小时,东边的比西边的早,此时,位于南太平洋望远六号测控船(118°W)的区时是 6月17日22:14,A对。B、C、D错。
4. 两次空间交会对接期间,日期是6月18日~26日,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先向北移,后南移,A错。7月初,地球公转到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此期间地球公转速度一直变慢,B错。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C错。我国各地昼长先变长后缩短,D对。
5. 最有可能干扰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联系的是太阳活动,能够引起地球电离层扰动,导致无线电短波通讯信号中断,B对。太阳辐射、地月引力、流星现象不干扰电离层,不影响无线电信号,A、C、D错。
气象学将“立冬”作为冬天的开始,2017年11月7日13时37分迎来 “立冬”节气。下图示意我国不同地区冬始日期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2017年“立冬”之时全球新旧两天的范围比大约为(
A. 2:1
7. 造成我国东部地区冬始日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
8. 关于A,B,C,D四地冬始日期分布规律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地冬始日期早,纬度较低
B. B地冬始日期早,地势较低
C. C地与同纬度区域比冬始日期最晚,地势较高
D. D地为无冬区,纬度较低
【答案】6. B
【解析】
6. 2017年“立冬”之时,北京时间是11月7日13时37分,时刻0点的经线约是84°W,全球新一天的范围约占264°,旧一天范围约占96°,新旧两天的范围比大约为 5:2,B对。A、C、D错。
7. 造成我国东部地区冬始日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纬度不同,热量不同,进入冬季的日期不同,C对。地形、海陆分布、光照不是影响热量差异的主要因素,A、B、D错。
下图示意沿某经线所作的大气运动位置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有关该图中大气运动示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E处多对流雨
C. H处因热力作用形成高气压
10. 在图示时段(
A. 我国昼长夜短
B. 中山市中小学迎来踏春潮
C. 南极地区科学考察进入最佳时期
D. 地中海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答案】9. D
【解析】
9. 读大气运动示意图,根据纬度判断,E处有极锋存在,多锋面雨,A错。F处受盛行西风带控制,B错。H处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因动力作用形成高气压,C错。P位于北半球盛行西风带,气流为西南风,D对。
10. 根据气压带所在纬度判断,在图示时段,气压带位置南移,北半球正值冬季,我国昼短夜长,A错。中山市中小学位于北半球,迎来冬季,B错。南极地区是极昼,科学考察进入最佳时期,C对。地中海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D错。
点睛:根据气压带所在纬度判断,在图示时段气压带位置南移,北半球正值冬季。北半球盛行西风带,气流为西南风。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因动力作用形成高气压。
中国是受寒潮影响较大的国家。下图示意我国2016年1月12日8时海平面气压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下列有关图示时刻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地比②地风速大
C. ②地比③地气温高
12. 对此时天气状况的描述,不符合实地的是(
A. 兰州—寒风凛冽
C. 太原—大雪纷飞
【答案】11. B
【解析】
11. 图示时刻北半球是冬季,亚欧大陆受高压中心控制。四地中①地比②地等压线稀疏,风速小,A错。①地受高压中心控制,③地位于冷锋前,①地比③地云量少,B对。②地位于冷气团一侧,比③地气温低,C错。根据等压线数值递变趋势,②地比④地气压高,D错。
12. 此时天气状况兰州位于冷锋锋后,等压线密集,寒风凛冽,A符合。贵阳受准静止锋影响,阴雨连绵,B符合。太原位于冷锋锋后,可能大雪纷飞,C符合。中山位于冷锋锋前,受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D不符合,选D。
下图示意我国“风云四号”卫星拍摄的祖国上空的卫星云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据云系图推断,该影像图拍摄的时间最可能为(
A. 1月
14. 以下能反映图示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天气状况的是(
A.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
C.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15. 此时中山市的主导风向为(
A. 偏北风
【答案】13. C
【解析】
13. 据云系图推断,在我国东南沿海受台风影响,该影像图拍摄的时间应是夏季,最可能为8月,C对。1月、11月是冬季,
14. 图示时期是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伏旱天气,炎热干燥,能反映此时天气状况的是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B对。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是描述春季,A错。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是秋季,C错。风吹雪片似花落,月照冰文如镜破是冬季,D错。
15. 北半球的气旋气流呈逆时针方向辐合,气旋北部是偏北风。此时,中山市受台风影响,主导风向为偏北风,A对。南部是偏南风,B错。C、D错。
南非的采矿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近几年来,海洋捕鱼业得到迅速发展。下图示意南非区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南回归线附近,东非比西非的年降水量多的原因是(
A. 位于东北信风的迎风坡,暖流增湿
B. 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暖流增湿
C. 受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寒流减湿
D. 位于中纬西风的背风坡,寒流减湿
17. 图中南部甲渔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有上升补偿流
C. 河流入海口处
18. 南非最南端的气候类型是(
A. 地中海气候
C. 亚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16. B
【解析】
16. 南回归线附近,东非比西非的年降水量多的原因是东非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暖流增湿,B对。该地不受东北信风的影响,A错。东非沿岸是暖流增湿,不是寒流影响,C、D错。
17. 根据图示洋流方向,图中南部甲渔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寒暖流交汇,D对。上升补偿流
点睛:东非比西非的年降水量多的原因是东非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信风来自海洋,携带水汽多,沿岸有暖流增湿。南非最南端受副高和西风带交替控制,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由于相应纬度缺少陆地,非洲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
广东肇庆七星岩景区每年有两次可以观看到天象奇观“卧佛含丹”,晴天的傍晚18时刚过,夕阳从约正西方缓缓落下,宛然嵌入卧佛口中,时间持续约三分钟。下图示意游人于2017年9月22日拍摄到的“卧佛含丹”奇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游客同一年另外一次拍摄到“卧佛含丹”天象奇观的时间大约在(
A. 春分日前后
C. 秋分日前后
20. “卧佛”山体的走向大致为(
A. 东西
21. 七星岩景区由五湖、六岗、七岩、八洞组成,形成“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美景的主要作用是(
A. 风力侵蚀
【答案】19. A
【解析】
19. “卧佛含丹”天象奇观出现与日落方位有关,同一年两次日落相同方位,日期应关于夏至或冬至日对称,即两次日期与冬至或是夏至的日期间隔相同。9月22日关于夏至对称的日期约是3月22日左右,游客同一年另外一次拍摄到“卧佛含丹”天象奇观的时间大约在春分日前后,A对。B、C、D错。
20. 9月22日日落约正西方向,日落方向佛口,说明日落方向与“卧佛”山体的走向垂直,山体走向大致为南北方向,B对。A、C、D错。
21. 七星岩景区岩石是石灰岩,由五湖、六岗、七岩、八洞组成,形成“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美景属于石灰岩地貌,主要作用是流水溶蚀,B对。湿润地区风力不是主要外力作用,A错。流水侵蚀不是石灰岩地貌的主要外力,C错。流水堆积为不能形成洞,D错。
地质勘探小组在自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500米的A、B、C三地对某沉积岩层进行探测。尽管当地潮湿、粘稠的红色土壤给探测带来了不便,但该小组还是得到了下表中的简化数据,其中的沉积岩埋藏深度是指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据此回答, 下面小题。
22. 该区域地质构造是(
A. 向斜谷
23. 该区域最可能位于(
A. 东北地区
【答案】22. B
【解析】试题分析:
22. 从表中数据可知,B处海拔比两侧的A、C两处低,地形应该是谷地;该层沉积岩在B处埋藏最浅,说明该处受外力侵蚀作用强烈,应该是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易受侵蚀成谷,故B项正确。
23. 根据材料中提到的“当地潮湿、粘稠的红色土壤”可以判断是我国江南地区,故D项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主要的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下图中①为常年有河水的河床,②为洪水期被淹没,枯水期露出的河漫滩,③为相对高度高于洪水期河流水位的阶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4. 阶地一般是由河漫滩发育而来,当原来的河漫滩高出河流洪水期水位时便形成阶地。下列最可能属于河漫滩发育成阶地的条件是(
A. 泥沙大增堆积
C. 河流流量减少
25. 河谷的右侧较为陡峭,河谷的左侧较为和缓,这种河谷称为“不对称河谷”。“不对称河谷”一般分布在河流的(
A. 河流瀑布处
C. 中游河曲处
【答案】24. A
【解析】
24. 阶地一般是由河漫滩发育而来,当原来的河漫滩高出河流洪水期水位时便形成阶地。最可能属于河漫滩发育成阶地的条件是泥沙大量堆积,导致河漫滩高出河流洪水期水位,A对。地壳下降,形成峡谷,不是河漫滩,B错。河流流量减少,泥沙堆积少,不能使河漫滩高出河流洪水期水位,C错。冰碛物堆积是冰积地貌,不是河漫滩,D错。
25. 河谷的右侧较为陡峭,河谷的左侧较为和缓,这种河谷称为“不对称河谷”。“不对称河谷”一般分布在河流的中游河曲处,河流凸岸沉积,凹岸侵蚀,C对。河流瀑布处、河流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26.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孙德尔本斯横跨印度和孟加拉国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红树森林,位于恒河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上。它是迄今为止几乎未经过任何人工培育的原始森林,同时也是动物的天然栖息地,孙德尔本斯供养着丰富多样的动物种群,如同世界许多其他湿地一样,它也不断为人类发展所侵占,但近来印度和孟加拉国宣布孙德布尔本斯的所有土地作为保护区。
(1)说出孙德尔本斯降水量的特征,并分析全年最高月均温出现在5月的主要原因。
(2)简述恒河三角洲成为世界最大三角洲平原的原因。
(3)从气候和地形条件,说明孙德尔本斯地区形成湿地的原因。
【答案】(1)降水量的特征:年降水量丰富;降水分明显的旱雨两季(或6-9月降水多为雨季,10月至次年5月降水少为旱季)。
最高温的成因:5月太阳直射北半球,纬度低太阳高度较大,加之雨天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气温回升迅速。
(2)恒河等多条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孟加拉湾,入海处地势大幅度降低,河水流速大大减慢,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沉积在河口前方,年复一年,形成大面积三角洲。
(3)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远超于蒸发量;地势地平,排水不畅;处于河口三角洲,河水补给充足,红树林广布。
【解析】(1)孙德尔本斯是热带季风气候,结合气候资料图,降水量的特征是年降水量丰富,降水分明显的旱雨两季。每年6-9月降水多为雨季,10月至次年5月降水少为旱季。5月太阳直射北半球,该地纬度低太阳高度较大。此时西南季风还未到来,雨天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气温回升迅速。5月后,西南季风到达,进入雨季,阴天多,气温相对较低。
(2)恒河等多条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孟加拉湾,入海处受海水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大大减慢,携带的大量泥沙沉积,形成大面积河口三角洲。
(3)从气候分析,该地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大,远超于蒸发量。从地形分析,该地位于河口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处于河口三角洲,泥沙沉积,水域较浅,属于热带浅海区域,适宜红树林生长,形成红树林湿地。
2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宁夏平原西接贺兰山,东到鄂尔多斯高原,南止黄土高原。由于“大山护着”、“大河爱着”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特色农业基地,自古享有“塞上江南”、“西北明珠”的美称。其北部100公里处的磴口地处贺兰山与狼山之间的风口位置,全年大风日数多。下图示意宁夏平原地形及贺兰山山麓某地貌景观。
(1)简述磴口全年大风日数多的原因。
(2)说出P地貌名称并描述其形成过程。
(3)分析宁夏平原“大山护着、大河爱着”中“护”与“爱”的具体表现。
【答案】(1)深居内陆,温差大,加之距冬季风源地近,大风频繁;沙漠广布,植被稀少,缺乏风力屏障,风力大;地处狼山与贺兰山风口位置,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加剧。
(2)冲积扇(洪积扇)。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沉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
(3)(贺兰山)山脉阻挡西部风沙的入侵,抵御寒风侵袭;冬季的积雪和夏季的山地降水为其提供部分水源,其提供灌溉用水;(黄河)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成冲积平原,使土壤肥沃。
【解析】整体分析:从位置、气候、植被、地形等方面分析,磴口距冬季风源地近,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植被稀少,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形成“狭管效应”,所以大风日数多。贺兰山阻挡风沙、寒潮侵袭,水源。黄河提供肥沃土壤,灌溉水源。
(1)从位置分析,磴口深居内陆,距冬季风源地近,大风频繁。从气候分析,该地降水少,晴天多,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从植被分析,根据图示,该地沙漠广布,植被稀少,缺乏风力屏障,风力大。从地形分析,地处狼山与贺兰山风口位置,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加剧。
(2)读图,P地貌位于河流出山口,是冲积扇或叫洪积扇。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泥沙等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沉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
(3)贺兰山位于宁夏平原西侧,阻挡西部风沙的入侵,抵御冬季寒风侵袭。冬季的积雪和夏季的山地降水为宁夏平原提供部分水源。宁夏平原是黄河带来的泥沙堆积成的冲积平原,使土壤肥沃。黄河为宁夏平原提供灌溉用水。
2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由海底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绿岛位于台湾台东县东面33公里的太平洋中,又名“火烧岛”。绿岛多山,由于冬春季节强烈的西北风将海面的波浪刮起变成小雨点降落在岛上,使草木受盐分侵袭而干枯,故岛上多沙岩植物。绿岛位于日本暧流的通道上,附近又有涌升流存在,给绿岛带来极为丰富的热带海洋生物。
(1)简述绿岛上河流的水文特征。
(2)说明绿岛的形成原因。
(3)分析绿岛享誉“海中热带雨林”之称的原因。
【答案】(1)水量充足,流速快;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小;无冰期。
(2)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海底火山喷发而形成绿岛;常年受风化及海水侵蚀作用海岸线曲折;草木受盐分侵袭而干枯多沙岩植物。
(3)位于热带低纬海域,水温常年稳定在20℃以上;处于日本暖流的通道上,增温增湿,附近又有涌升流存在,给绿岛带来极为丰富的热带生物。
【解析】(1)绿岛受海洋水汽影响大,降水多,河流水量充足。岛上地形多山,坡度大,河流流速快。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多沙岩植被,含沙量小。位于热带,无冰期。
(2)绿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海底火山喷发而形成绿岛。常年受风化及海水侵蚀作用海岸线曲折。草木受盐分侵袭而干枯多沙岩植物。受暖流影响,绿岛有极为丰富的热带生物。
(3)绿岛位于热带低纬海域,水温常年稳定在20℃以上。处于日本暖流的通道上,增温增湿,降水丰富。附近有涌升流存在,给绿岛带来极为丰富的热带生物。所以有“海中热带雨林”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