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都有明确的界限
C. 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区域有自然区域,也有人为划分的区域,区域有的有明确界限,如行政区,有的界限模糊,如干湿区,区域具有一定特征,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但非绝对一致。
考点:区域的含义
2. 区域的特征有
①具有一定的界限
A. ①②
【答案】D
【解析】区域的特征有具有一定的界限,①对。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②对。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区域之间差异性显著,③错。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④对。D对,A、B、C错。
下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 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 海拔
4. 甲、乙两地共有的地理现象是
A. 广泛种植水稻
5. 甲地楼房南北间距一般大于乙地,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A. 河流流向
6. 目前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别是
A. 旱涝盐碱危害、水土流失严重
C. 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
【答案】3. B
【解析】试题分析:
3. 读图,甲位于华北平原,耕作制度两年三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制度一年两熟,甲乙两地均位于平原地区,海拔高度相差不大,甲纬度较高,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是暖温带,积温较低。乙纬度较低,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亚热带,积温较高,所以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热量,水分、土壤不能改变作物的熟制。
4. 甲地位于华北平原,是缺水严重地区,不适宜广泛种植水稻,北方地区河流少,交通以陆上交通为主,水运不发达,甲地冬季河流结冰,乙地冬季河流不结冰,甲乙两地都是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5. 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导致楼间距越大,所以是纬度因素。
6. 目前,甲地由于降水少,蒸发量大,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问题严重;乙地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河湖的调蓄洪水能力下降,洪涝灾害较多,多风沙危害;乙地降水丰富,水资源并不短缺,甲地是平原,水土流失少;乙地多洪涝灾害。
考点: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7. 下图表示某产业在亚太地区的转移过程,其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I阶段
A. 玩具制造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美国是最发达的国家,劳动力工资水平较高,日本发展较美国晚,劳动力工资水平较美国低,韩国、香港、台湾地和中国大陆,属于较落后的地区劳动力工资水平低,该产业转移过程符合劳动力影响下的产业转移,玩具制造属于劳动力指向型企业,故答案选A。
考点:本题考查产业转移。
8.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有
①劳动力因素
A. ①②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场因素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此外国际经济形式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等都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
考点:产业转移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9. “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 风化作用
10. “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 滥伐森林
11. 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
A. 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C. 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答案】9. C
【解析】
9. 根据材料,“红色荒漠”位于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是土壤遭受严重侵蚀,红色基岩裸露形成的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湿润地区主要外力是流水作用,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水蚀作用,C对、D错。风化作用、风蚀作用主要分布在干旱区,A、B错。
10. 土壤侵蚀的原因,主要是植被破坏。“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滥伐森林,A对。该地位于湿润区,不是主要牧区,过度放牧不是主要原因,B错。交通建设、环境污染对山坡植被破坏影响小,不是水土流失主要原因,C、D错。
11. 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因地制宜发展生产,B对。修建梯田,是发展种植业,不能保持植物覆盖率,A错。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不利于植被恢复、保护,C错。彻底退耕还林影响经济增长,D错。
黄土高原地区开发历史悠久,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近些年来人地矛盾十分尖锐。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2. 黄土高原最大的环境问题是
A. 荒漠化
13. 造成这种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 长期以来的灌溉农业的发展
C. 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答案】12. B
【解析】试题分析:
12. 黄土高原最大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选B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水土流失的成因。
【知识拓展】水土流失形成的条件:一是地形起伏大,即坡度大;二是降水多,降水强度大;三是植被稀少。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形成的原因:
1.自然原因:
(1)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2)地形:从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3)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
(4)土壤:由粉沙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
2.人为原因:(1)毁林开荒(2)过度樵采(3)轮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4)开矿
14. 田纳西河为了有效控制洪水灾害,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建设巨大航运网
C. 发展林业,改善气候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水库建设是防御河流流域洪涝灾害的主要措施。
考点:本题考查河流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河流流域洪涝灾害治理的一般方法。本题还可结合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和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设计试题。
读图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m),完成下面小题。
15. 影响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①农牧活动
A. ①③
16. 甲地降水较丰富,与之关联的资源有
①草原
A. ①②
17. 乙平原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的是
A. 年降水量不足,缺乏灌溉水源
B. 纬度偏高,低温冻害影响农作物生长
C. 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少
D. 广泛分布红壤,土壤肥沃
18. 我国政府停止开垦丙山脉,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主要原因是
A. 伐木难度大,成本高
C. 进口木材,成本低
【答案】15. B
【解析】
15. 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主要影响因素有距海远近,距海近,降水多,②对。农牧活动不影响降水分布,①错。带来降水的主要是夏季东南风,季风风向影响降水,③对。纬度位置纬度温度,不影响降水分布,④错。B对,A、C、D错。
16. 甲地位于山脉迎风坡,降水较丰富,与之关联的资源有水能,河流水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②对。位于湿润区降水量与草原关系不大,①错。与石油无关,③错。水量充足,利于森林发育,④对。D对,A、B、C错。
17. 东北平原纬度较高,生长期短,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的是纬度偏高,低温冻害影响农作物生长,B对。年降水量较多,灌溉水源充足,A错。耕地多为旱地,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C错。广泛分布黑土,土壤肥沃,D错。
18. 我国政府停止开垦大兴安岭,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主要原因是松树生长周期长,要抚育更新森林资源,D对。伐木难度大,成本高不是育林的原因,A错。封山就不能
点睛:图中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主要影响因素有距海远近,距海近,降水多。与降水丰富有关的资源受水量影响大,主要是水能、森林资源。东北地区纬度偏高,生长期短,低温冻害影响农作物生长。封山育林有利于森林资源抚育更新。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9. 图中①处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因素主要是
A. 水源
20. 图中②④所在地区纬度大致相同,但地理环境差异显著,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水源
21. 由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推断②所在的省区,开发潜力巨大的能源有
A. 太阳能、水能
C. 太阳能、石油
22. 图中③所在林区比东北林区树种更为丰富,其根本原因是该地
A. 年降水量大、气温高
C. 纬度低、相对高差大
【答案】19. A
【解析】
19. 看图可知,图中①处位于河套平原,农业发展可以引黄河水灌溉,水源是该地区农业种植业生产的有利因素,选A。
20. 看图可知,图中②为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地理环境整体表现为“高寒”的特点。④为四川盆地,海拔较低,气候温暖湿润。两地地理环境差异显著是因为地形,选C。
21. 看图可知,②所在的省区为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成为我国太阳辐射能最丰富的地区,所以可以开发太阳能。又因为该省区是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地势落差大,可以开发水能。故选A。
22. 横断山区与东北地区相比,纬度更低、气候条件更优越;地形起伏更大,垂直差异更明显。故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更明显,树种更丰富,选D。
【点睛】
农业生产主导因素的判定:农业生产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具体到某特定区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其中有一个因素起关键作用,这个因素就是主导区位因素。
判定角度 | 典例分析 | 主导因素 |
某区域存在的相对于其他区域来说具有明显优越性的区位因素 | 西北地区虽整体干旱,但河西走廊有丰富的地下水 | 水源 |
海南地处热带,可种植多季稻 | 热量 | |
新疆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瓜果糖分高,品质好 | 气候 | |
东北平原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大豆产量高、质量好 | 土壤 | |
某种农业类型或农业生产方式的直接成因 | 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改造后形成“基塘农业” | 地形 |
江南丘陵以红壤为主,适宜茶树生长 | 土壤 | |
南稻北麦、南甘北甜的农业布局 | 气候 | |
城市对农副产品需求量大,郊区以肉、蛋、奶生产为主 | 市场 | |
南方瓜果蔬菜可大量长途运往北方地区 |
交通、 保鲜技术 |
江苏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较快的省区之一,回答下面小题。
23. 在江苏省内,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是
A. 北部地区
C. 中部地区
24. 下图是我国四个不同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其中代表江苏省的是
A. A
25. 近年来,外商的投资逐步从珠三角地区转移到江苏省。对比珠三角地区,江苏省具有的优势条件是
A. 丰富的矿产资源
C. 国家对外开放政策
【答案】23. B
【解析】试题分析:
23. 江苏省内,苏南地区靠近上海,受上海影响的经济扩散影响,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速度快。选B正确。
24. 江苏省的城市化是受上海影响的经济扩散影响,促进了当地的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的工业化、城市化。选C正确。
25. 对比珠三角地区,江苏省产业基础好、劳动力素质高,有较高的科技水平;两地都缺少矿产资源、国家政策已经是全国性的,海外华侨的投资规模不是江苏的优势。选B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区域的工业化城市化。
26. 汶川地震后我国无人驾驶飞机迅速对该地灾情进行监测,主要运用了
A. 遥感技术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汶川地震后,我国无人驾驶飞机迅速对该地灾情进行监测,主要运用了遥感技术,拍摄出灾情图片,A对。地理信息系统是GIS技术,不能获取信息,B错。 全球定位系统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不能获取灾情图片,C错。计算机技术是对已知信息分析、处理,进行网络传输、存储,不能获取图像信息,D错。
考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GIS将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的相互关系。回答下面小题。
27. 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A. 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C. 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28. 对2000年与2006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A. 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C. 了解城市地域结构变化
29. 在野外考察旅行时,只要拥有手机大小的GPS信号接收机,你就能随时知道
A. 自己所在的季节
C. 自己所在地的地理坐标
30. “数字地球”是
A. 指用数字表示地球的大小
B. 把整个地球信息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C. 用经纬网的数据来表示地理事物的位置
D. 用GPS数据来表示地球上各种地理事物的位置
【答案】27. D
【解析】
27. 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为商业网点选址,商业要求交通通达度高,消费人口数量大,D对。计算城市水域面积、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与交通、人口分布无关,A、B、C错。
28. 对2000年与2006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根据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能够了解城市地域结构变化,C对。不能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A错。与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无关,B、D错。
29. 在野外考察旅行时,只要拥有手机大小的GPS信号接收机,利用GPS的定位功能,你就能随时知道自己所在地的地理坐标,C对。知道自己所在地的季节、天气、气候与GPS无关,A、B、D错。
点睛:地理信息系统利用图示叠加的办法,针对需要了解的信息,选取相关图层叠加,进行处理、分析。GPS有定位功能,你就能随时知道自己所在地的地理坐标。知道自己所在地的季节、天气、气候不需要GPS技术。
二、综合题(40分)
31. 阅读资料和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
德国鲁尔区是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区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鲁尔区钢铁产量占到全国70%左右,煤炭产量高达80%以上,在本国以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资料二:
德国鲁尔区煤炭、钢铁工业的变化
资料三: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和核电的广泛使用,导致对煤炭的需求不断所减少;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出现,对钢铁需求量减少。鲁尔工业区从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中心的资源型生产基地,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环境优美的新型经济区。
(1)20世纪50年代以前鲁尔区发展煤炭和钢铁工业依托的地理环境是什么?(试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
(2)上图表现出的70年代后鲁尔区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是
(3)试从地理环境变化角度分析首钢迁出北京的原因。
【答案】(1)自然环境:鲁尔区煤炭资源丰富;社会环境:世界对钢铁需求量大
(2)趋势:产业结构改变的趋势是第二产业比重逐渐降低,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上升。
原因: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煤炭开采成本的升高,世界对煤炭和钢铁的需求量减少,环境污染严重、政策的支持等。
(3)环境恶化
【解析】试题分析:
(1)鲁尔区煤炭资源丰富,世界对钢铁需求量大。
(2)70年代后鲁尔区产业结构改变的趋势是第二产业比重逐渐降低,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上升。
(3)首钢迁出北京的原因,可以从环境恶化、政策的支持等方面回答。
考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32. 读 “我国四大工程示意图”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表煤炭和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比较
资料:我国能源地区分布不均。西气东输工程是从塔里木盆地轮南至上海的输气管道(如图所示)。新疆的天然气非常丰富,但经济发展滞后,相对能源的需求量较小,天然气得不到充分利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消费量很大(以煤炭为主)。长期以来这里能源资源贫乏,所需能源主要从外区调入。
(1)试从调出、调入区资源和经济发展特点,分析说明西气东输的原因
(2)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对西部经济发展影响有__________(选择填空)。
A.
C.改善生态环境
(3)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对东部和沿线地区环境的影响可能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西气东输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都属于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范畴,研究此类问题应从几个方面考虑?
【答案】(1)天然气分布不均
(2)A
(3)环境质量改善
(4)调入、调出区的资源分布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加以分析
【解析】整体分析:我国天然气分布不均,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资源少,经济发达,资源需求量大。东西部地区互补性强。有利于西部地区将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天然气对环境污染小,有利于减轻东部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
(1)西气东输的原因是我国天然气分布不均,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资源多,经济落后,当地需求量小。东部资源少,经济发达,资源需求量大。天然气对环境污染小,有利于缓解东部地区的环境污染。
(2)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对西部经济发展影响有增加就业机会,将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A、B对。可能导致生态环境恶化,C错。资源开发,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D错。
(3)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东部和沿线地区使用清洁能源比重提高,对环境的影响可能有环境质量改善,生态良性发展。
(4)西气东输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都属于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范畴,研究此类问题应从调入、调出区的资源分布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加以分析。做到资源和经济优势互补,实现双赢局面。在工程实施中注意环境保护,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3. 读 “珠江水系图”,结合所学知识,补全表 。
珠江水系不同河段比较
【答案】
【解析】针对不同河段的地理条件,制定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针对出现的主要问题,采取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红水河河段,地形多山,地势起伏大。降水多,强度大,水量丰富。有色金属资源、森林资源丰富。开发建设主要是进行河流梯级开发,利用水电,进行有色金属冶炼。开发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森林资源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有滑坡、泥石流灾害,针对治理措施是保护森林,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
西江河段河道曲折,有多种有色金属资源。基本建设是修建梯田,疏通河道,开发航运。开发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主要问题是洪涝,航道淤塞。针对治理措施是发挥水库防洪、灌溉的综合效益,加固堤坝,疏浚航道。
珠江河段冲积平原,地势低平降水多,强度大。河网密布土壤肥沃,人口稠密。基本建设是利用有利自然条件,发展工农业生产,区域内工农业发达,城市密集,航运便利。出现的主要问题是洪涝、台风灾害多。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严重。治理措施是修筑和加固堤坝,疏浚河道,加强城市环境治理。加强对台风的监测、预报。
34. 读图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
山东省总面积 15.78万平方千米,2007年城镇化水平为46.75%,已经接近47%的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黄河经济带的振兴,2000年到2006年山东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从1286万增加到1870.3万。近年来山东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西江河段河道曲折,有多种有色金属资源。基本建设是修建梯田,疏通河道,开发航运。开发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主要问题是洪涝,航道淤塞。针对治理措施是发挥水库防洪、灌溉的综合效益,加固堤坝,疏浚航道。
珠江河段冲积平原,地势低平降水多,强度大。河网密布土壤肥沃,人口稠密。基本建设是利用有利自然条件,发展工农业生产,区域内工农业发达,城市密集,航运便利。出现的主要问题是洪涝、台风灾害多。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严重。治理措施是修筑和加固堤坝,疏浚河道,加强城市环境治理。加强对台风的监测、预报。
34. 读图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
山东省总面积 15.78万平方千米,2007年城镇化水平为46.75%,已经接近47%的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黄河经济带的振兴,2000年到2006年山东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从1286万增加到1870.3万。近年来山东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1)从资料和图表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工业化主要表现在 、 。
(2)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城市化快速推进主要表现在 、 。
(3)山东省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可能有 、 (答出两项即可)。
(4)山东省是我国著名的水果之乡,你认为城市化对这一地区的水果生产是否有利,试说明理由。
(5)简述山东省城市化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1)工业产值增加 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增加
(2)城市面积增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3)空气污染 水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噪音污染。
(4)有利,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对水果需求增加,带来广阔市场。
不利,城市发展使农业用地减少,水果种植受到影响。
(答案合理即给分)
(5)城市化使城市不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解析】试题分析:
(1)从资料和图表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工业产值增加、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增加。
(2)从资料和图表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城市面积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3)山东省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可能有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4)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对水果需求增加,带来广阔市场,城市发展使农业用地减少,水果种植受到影响。
(5)城市化使城市不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考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2)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城市化快速推进主要表现在
(3)山东省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可能有
(4)山东省是我国著名的水果之乡,你认为城市化对这一地区的水果生产是否有利,试说明理由。
(5)简述山东省城市化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1)工业产值增加 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增加
(2)城市面积增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3)空气污染 水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噪音污染。
(4)有利,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对水果需求增加,带来广阔市场。
不利,城市发展使农业用地减少,水果种植受到影响。
(答案合理即给分)
(5)城市化使城市不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解析】试题分析:
(1)从资料和图表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工业产值增加、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增加。
(2)从资料和图表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城市面积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3)山东省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可能有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4)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对水果需求增加,带来广阔市场,城市发展使农业用地减少,水果种植受到影响。
(5)城市化使城市不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考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