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17年4月20日19时41分,中目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海南文昌发射场(如图所示①地)顺利发射升空。远在纽约(西五区)的李华同学十分自豪地观看了央视国际频道的发射直播。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天舟一号”发射升空时,李华同学所在地的区时为
A. 20日6时41分
2.与酒泉、太原和西昌—:大卫星发射基地相比,阿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选择①地发射,主要考虑的是
A. 土地成本较低
3.可能对卫星电视信号传输产生干扰的是
A. 地球运动
【答案】1.A
【解析】
【名师点睛】1、计算地方时:根据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西位置关系,加减地方时差,即: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则所求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地方时差;如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边,则所求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地方时差。2、卫星发射基地的理想选址条件:纬度低,初速度大;地表平坦开阔;人烟稀少;天气晴朗,能见度高;科技实力强;交通便利,等等。
大湖湖泊与湖岸之间存在着局部环流,下图为我国某大湖东湖岸某时刻实测风速(m/s)垂直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4.形成大湖湖泊与湖岸之间局部环流的根本原因是(
A. 湖、岸地形高低差异
C. 湖、岸太阳辐射差异
5.图示环流最明显的时间可能是(
A. 夏季白天
【答案】4.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热力差异和热力环流。陆地和水热容量不同,在同样太阳照射下温度不同,形成气压差异,导致热力环流。
4.大湖和湖岸存在着热力差异,形成热力环流,导致高空和近地面的风向相反,选择B。
5.近地面从湖面吹向湖岸,高空风从湖岸吹向湖面,说明近地面湖面气压高气温低,湖岸气压低气温高,四个选项中最可能是夏季白天,选择A。学科~网
读我国某区域1月份等温线分布图和1月份某日某种天气系统等压线形势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示该区域
A. 地形平坦开阔
C. 太阳能资源丰富
7.图中a、b两地1月气温差异明显,其原因是
A. a地较b地受海洋影响大
C. a地较b地受冷空气影响小
8.若图中天气系统向东南方向移动,则未来几天b地将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是
A. 雨过天晴,气温回升
C. 阴雨连绵,形成梅雨天气
【答案】6.D
【解析
下图为某月琼东沿海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来源:学_科_网]
9.该月,琼东沿海盛行风是
A. 西南风
10.每年此月份,琼东沿海都会出现大量的浮游生物,其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A. 水温较低适宜生物繁殖
C. 沿岸河流带来营养物质
【答案】9.A
【点睛】世界大渔场的成因有两大类,一是寒暖流交汇处,二是有上升补偿流的地区。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两种洋流汇合还可以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使得鱼群集中,易于形成大的渔场,纽芬兰渔场;在秘鲁附近海区,受离岸的东南信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了世界著名的秘鲁渔场。
下面左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且∠a=23.5°,右图为“河水和潜水补给关系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来源:学科网ZXXK]
11.左图所示时间半年后,关于右图中河流与潜水面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是(
A. 恒河沿岸的潜水面为
C. 密西西比河沿岸的潜水面为
12.在∠a 由图示状态缩小为
A. 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梅雨
C. 华北平原开始播种小麦
【答案】11.C
【解析】
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3.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 甲乙丙
14.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 4
【答案】13.D
15.潜蚀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风力作用
16.推测泥林景观形成及气候变化过程是
A. 流水沉积--地壳下沉--气候变湿--地壳抬升--形成阶地--潜蚀作用[来源:Zxxk.Com]
B. 地壳下沉--风力沉积--地壳抬升--形成台地--气候变干--潜蚀作用
C. 地壳抬升--形成阶地--气候变湿--流水侵蚀--气候变干--潜蚀作用
D. 地壳下沉--气候变湿--流水沉积--气候变干--阶地裸漏--潜蚀作用
【答案】15.B
【解析】
15.请根据材料信息,该地貌形成与河流阶地且区域泉水多、沟壑纵横,是流水潜蚀地貌的表现,选B。
16.潜蚀发生于阶地形成之后;气候变干后河床裸露,阶地呈现;阶地源于流水沉积作用,说明曾经区域地壳下沉,气候湿润,流水作用强烈,携带大量泥沙淤积形成,据此选D。学科%网
从秦岭第二高峰鳌山(海拔3475米)沿山脊徒步至第一高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的户外徒步线路——鳌太线,因其积雪多、难度大、危险性高而闻名,尤其以称为“石海” 一段的路段最难,基本上是在碎石上攀爬。 下图示意“石海”景观与秦岭太白山北坡植被分布。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7.推测“石海”出现的位置在
A. 落叶阔叶林之下
C. 高山灌丛草甸上
18.与“石海”形成过程关系最密切的自然因素是
A. 气温的日变化
【答案】17.C
【解析】
草皮屋,是北欧地区流传千年的建筑方式,留存于挪威、丹麦和冰岛等国家。下图为挪威南部某地草皮屋景观图,据此回答下面单选题。
19.人们最初在屋顶上种植草皮的主要目的是
A. 美化居住环境
20.该草皮屋所处的自然带是
A.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 亚寒带针叶林带
【答案】19.C
【解析】
【点晴】
在屋顶上铺上土壤种上小草,这样一方面土层的重量能让墙面的木头结合得更紧密,一方面草皮起到缓冲作用,阻隔了外界的寒冷。同时密实的草皮也抵御了冬季的寒风,让室内能够更加保温。如今,这种传统的民居成为了游客眼中美丽独特的风景。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1.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代表北半球节气是
(2)甲图中A、B、C三地中,昼由长到短的排列是
(3)此刻,B点上可以观测到
(4)此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状况是____________,A点的太阳高度是____。
(5)请依据甲图提供的信息,在乙图中绘出晨线或昏线及太阳光线,并用阴影表示出夜半球。
【答案】(1)冬至
[来源:学.科.网]
(4)该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A点位于晨昏线上,此时的太阳高度为0°。
(5)绘制侧视光照图的关键步骤是找出太阳直射点,然后确定昼夜半球的范围,注意要保证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点睛】绘制侧视光照图的一般步骤:①首先画赤道、南北回归线和极圈、地轴并在地轴上标上自转方向。②找到直射点,然后把直射点与地心相连,并延长得到一直射光线。③过地心作该直射光线的垂线即得晨昏线。④过晨昏线的两端点作赤道的平行线(也就是地轴的垂线)即得南北极圈。⑤晨昏线的两端点作直射光线的平行线。补画黑夜(背向太阳光线的一半)。
22.读“2016年1月19日14时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受________ (高或低)气压控制,天气以________ (阴或晴)为主。
(2)P、Q两处相比,此时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Q地的天气在最近几天将会发生如何变化__________.
(3)该季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盛行________风(风向),原因是_____.北京的气候特征是_____。
(4)图示季节,北印度洋海区,洋流的流向是________。
【答案】(1)高
(2)Q
(3)西北
(4)逆时针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是湄公河的天然蓄水池。洞里萨湖最大水面面积可达1万平方千米,水深可达11米;最小水面面积只有2700~330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仅1米左右。洞里萨河连接着洞里萨湖与湄公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
材料二湄公河三角洲分布着由湄公河及众支流形成的稠密河网,它包括越南南部的大部分和柬埔寨东南部,面积44000平方千米,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平原。
(1)洞里萨湖水位季节变化非常大,试分析其原因。
(2)洞里萨河的流向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试推测1、7月的洞里萨河的流向有何差异,并说明原因。
(3)简析湄公河在人海口附近形成巨大三角洲的原因。
(4)夏季,甲区域的海水温度比同纬度的南海其他海域的水温低,请简述原因。
【答案】(1)洞里萨湖周边地区地势低洼,主要水源来自降水和周围河水的注入;河流水源主要靠雨水补给,其流量季节变化大;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大。
(3)三角洲的形成是流水的堆积作用。湄公河流经北部高原和山区时,将流水侵蚀下来的大量泥沙搬运到河口地区;河口地区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潮的顶托,使得河流流速缓慢,从上中游携带来的泥沙在此不断沉积,经漫长时间积累逐步形成了巨大的三角洲。
(4)夏季,该区域东部沿岸海域盛行西南季风,属于离岸风,风使表层海水向偏离中南半岛的方向流动,深层的冷海水上泛,形成上升的寒流,导致表层海水温度低于同纬度其它海域。
【总体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分析洞里萨湖水位季节变化主要从其补给源进行分析,该地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有明显的旱雨两季,入湖河流水源主要靠雨水补给,其流量季节变化大。因为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河流与湖泊的互补关系也因雨季和旱季的不同而不同;7月处于受西南季风影响是该地的雨季,湄公河干流处于洪水期,河流水位上涨并高于洞里萨湖水位,河水补给洞里萨湖,所以洞里萨河自东南向西北流;1月处于旱季.湄公河干流处于枯水期,水位回落并低于洞里萨湖水位,湖水补给湄公河干流,所以洞里萨河自西北向东南流。三角洲的形成是主要是流水的堆积作用,与地形和海潮的顶托作用有关。沿岸海水水温较同纬低,考虑可能是寒流影响,该地是季风气候,夏季盛行西南季风,所以该海岸盛行的是离岸风,进而导致沿岸形成上升的寒流。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1)分析①自然带的形成原因。
(2)在甲山峰高寒荒漠带平坦的山坡处,常出现由大小不一碎石组成的高山流石滩,请运
用外力作用的原理推测流石滩的形成过程。
(3)转场游牧的过程历经艰辛,要面临许多“挑战”,请根据材料说明转场面临的主要困难。
【答案】(1)甲山峰山麓地带位于温带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再加上高大山地的阻挡,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形成荒漠。
(2)地表岩石受到强烈温差变化(或冻融)的风化作用,发生崩解和破碎;受到冰川和流水等外力侵蚀后;并被(冰川、流水、重力等)搬运;到地势比较平坦的山坡处堆积而成。
(3)距离远(时间赶);地形复杂,高差大;沿途畜牧生产保障条件差;容易遭受自然灾害(雪灾、冻害、旱灾、风灾等)的威胁;导致牧草不足,牲畜掉膘(减重)、疾病、甚至死亡,使畜牧业产量下降。
(2)该地气候干旱,物理风化作用强,是形成碎石的主要原因,而冰川和冰雪融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是碎石在山麓堆积而形成碎石滩的主要原因。
(3)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天山海拔高,起伏大,夏季需到山上冬季需下到山麓,距离远,沿途牧草条件不一,且全年均有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在转场中发生则更加容易导致牲畜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