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一中高一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

时间:2018-01-18  归属:地理试题解析

1. 下面图中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个年龄段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少年儿童(0~14岁)比重最大的是(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一中高一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解析】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从题目材料中可以知道a表示,根据图中信息可知, 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少年儿童(0~14岁)比重①20%,②60%,③25%,④35%,少年儿童(0~14岁)比重最大的是②。

【考点定位】三角形统计图判读

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一中高一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解析】2.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 ①    B. ②    C. ④    D. ⑤

3. 现阶段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2. C    3. C

【解析】试题分析:

2. 政府有计划地组织移民支援边疆建设和建设新的工业基地,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的数量较少,主要原因是政策的限制。选择C。

3. 80年代正是改革开放开始时期,国家做出让一步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决定,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并在沿海设立四大经济特区(海南是后来设的),所以大量的内陆人口往沿海迁移,以获得更好的经济回报。这属于经济原因的人口迁移。选择C。

【考点定位】影响人口迁移因素

【名师点睛】人口迁移原因的分析方法

(1)结合下图全面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等。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一中高一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解析】

(2)找出主要原因。在某种特定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例如,美国部分老年人在退休后由东北部“冷冻地带”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迁移,这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而年轻人从东北部老工业区向西部、南部迁移,主要是考虑就业等社会经济因素。总体来说,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在逐渐减弱,目前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社会经济因素,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人口迁移的影响迁出地——利:加强与外界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经济收入,缓解就业压力。

弊:青壮年劳动力减少、人才外流。

迁入地——利:缓解劳动力不足的状况,促进文化交流,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

弊:带来一些问题,如对交通、住房产生压力,可能加剧环境污染。

4. 下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一中高一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解析】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一中高一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解析】读下边模拟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一中高一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解析】 

5. 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有(    

A. ②③    B. ③④    C. ④⑤    D. ⑥⑦

6. 属于国内城市化的有(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7. 与P、Q两国目前人口迁移情况类似的两个国家是(    

A. 中国、澳大利亚    B. 墨西哥、中国

C. 墨西哥、美国    D. 美国、澳大利亚

【答案】5. B    6. A    7. C

【解析】试题分析:

5.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从图中可以看到只有③④跨过国界,③④是国际人口迁移,选择B。

6. 城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方向是从农村到城市。选择A。

7. P国人口主要为农村向城市转移,主体表现为城市化。同时向外国人口迁移,应该为发展中国家。Q国人口有农村向城市转移,有城市向农村转移,同时接纳外国人口迁移,应该为发达国家。中国、澳大利亚符合,选择A。

【考点定位】城市化

【知识拓展】

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的过程。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这就是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大城市中心市区郊区人口向外迁移,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出现了与城市化相反的人口流动的现象。逆城市化也称城市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面对浑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城镇暂住、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如美国、西欧的一些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具体表现在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迅速发展;乡村人口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

8. 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比发达国家快的主要原因是(   

A. 生存环境比发达国家优越    B. 人口死亡率比发达国家低

C. 生产力水平比发达国家高    D. 人口出生率比发达国家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目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出生率比发达国家高,所以人口增长比发达国家快;而生存环境对人口增长影响不大;死亡率两者相差不大,对人口增长影响不大;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比发达国家低。故选D。

考点:人口数量的变化。

9. 从迁移方向看,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 由城市到农村    B. 由农村到城市

C. 由城市到城市    D. 由农村到农村

【答案】B

【解析】考查了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由农村到城市,因为城市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受教育的水平高等。故选B。

10. 下面有关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 对迁出地区有积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消极影响

B. 对迁出地区有消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积极影响

C. 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只有积极影响,没有消极影响

D.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既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压力

【答案】D

【解析】考查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即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故选D。

11. 关于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口合理容量也称环境承载力

②人口合理容量一般大于环境承载力

③人口合理容量的估算具有不确定性

④人口合理容量体现了人口数量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相适应性

A. ③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关于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人口合理容量是最适宜养活的人口数,环境承载力是最多能够养活人口数,A错误。人口合理容量一般小于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估算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人口合理容量体现了人口数量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相适应性。A正确。

【考点定位】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名师点睛】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状态或条件下,一定的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生物和人文系统正常运行的能力,即最大支持阈值,而最大支持阈值通常用环境人口容量来表示。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要素有自然环境要素、技术水平、人类的消费水平和区域的开放程度等。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自然环境要素有太阳、空气、淡水、土地、生物等,它们都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但不同的资源对决定环境人口容量的意义不同。像太阳、空气目前对环境人口容量没有限定,而淡水过去只对个别干旱地区的人口数量起限制作用,现已成为决定越来越多的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估算环境人口容量时通常以土地、淡水等限制性因素来估算,并要考虑地区的开放程度和人类的消费水平。主要用土地资源指标来估算环境承载力称为土地资源承载力。中国科学院综考会为土地资源承载力所下的定义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它指明了土地承载力的4个要素是:生产条件、土地生产力、被承载人口的生活水平和土地承载人口的限度。它们的关系是:土地承载人口的限度与土地生产力成正比,与人口生活水平成反比,而土地生产力又是由生产条件决定的。以水资源来估算环境承载力称为水资源承载力,它由我国学者在80年代末提出来的,一般认为:水资源承载力是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良性发展为条件,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在水资源得到适度开发并经优化配置的前提下,区域(或流域)水资源系统对当地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持能力。

12. 以下人口空间移动的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 某公司员工外出学习    B. 某学者参加学术会议

C. 大批山东省内游客到青岛旅游    D. 某学子出国留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人口迁移的条件,包含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和较长的的定居时间。参加学术会议、外出旅游和外出学习,在当地居住时间较短,不属人口迁移。出国留学时间长,较长的的定居在某个地方,属人口迁移。

【考点定位】人口迁移。

13. 现代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特点是(    

A. 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地价高的市中心地区

B. 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C. 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昼夜人员、车流川流不息、热闹非凡

D. 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之间界限分明,体现了同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高级住宅区多靠近文化区,地势高,环境优美,交通条件好的地方,中心商务区建在地价高的市中心地区。A错误。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B正确。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昼人员多、夜人较少,C错误。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之间没有明确界限,D错误。

【考点定位】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区位、特征及影响因素

读南亚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一中高一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解析】 

14. 图中甲、乙、丙对应的功能区正确的是(    

A. 商业区  工业区  住宅区    B.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C. 住宅区  工业区  商业区    D. 住宅区  绿化区  工业区

15. 关于该城市的规划及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处建中心商务区——交通便利

B. ②处建化工厂——临近河流,便于排放污水

C. ③处建绿化带——隔离污染

D. ④处建食品加工厂——靠近水源

【答案】14. B    15. C

【解析】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及城市合理规划。

14. 图示甲位于市中心,判断为商业区;乙位于市中心的边缘,占地面积大,判断为住宅区;丙位于城市的边缘,且位于与南亚季风风向相垂直的郊外,故判断为工业区。故选B。

15. 图中①地位于风景区附近,适合建高级住宅区,中心商务区多建在市中心,故A错;大型仓库应建在地价较低,交通便利的地区,故B错误;为减少工业区对住宅区的污染,绿化带应建在工业区和住宅区之间隔离污染,故C正确;食品加工厂应建在河流的上游,故D错。故选C。

16. 关于城市等级、数目和服务范围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

B. 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

C. 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小

D. 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大

【答案】A

【解析】考查城市等级、数目和服务范围的关系。

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广,同等级城市间距离越远;反之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同等级城市间距离越近。故选A。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一中高一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解析】 

17. 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A. 地下水位上升    B. 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 蒸发量增加    D. 地面径流增加

18. 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生活用水量增加    B. 植被覆盖率增加

C. 降水下渗量减少    D. 城市热岛效应

【答案】17. D    18. C

【解析】试题分析:

17. 从图中可知城市建设后地下径流由50%减少到32%,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径流由10%增加到43%,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加快;蒸发量由40%减少到25%;地表径流增加,汛期洪峰流量加大,D正确。

18. 从图中可看出城市建设后植被覆盖率减少,降水下渗量减少,C正确;生活用水量与城市热岛效应与径流变化无关。

【考点定位】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下图表示不同类型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情况,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一中高一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解析】 

19. 据图判断,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 A代表发展中国家情况

B. B代表发达国家情况

C. 1950年以后,A类型国家城市化速度高于B类型国家

D. B类型国家城市化 进程起步晚,但当前其城市化速度高于A类型国家

20. 2000年前后,A与B相比(    

A. 城市化水平一定较低

B. 城市人口总数一定较多

C. 城市人口比重一定较大

D. 城市数量一定较多

【答案】19. D    20. C

【解析】试题分析:

19.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甚至逆城市化。从图中信息可以判断A代表发达国家情况,B代表发展中国家情况。B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起步晚,但当前其城市化速度高于A类型国家。选择D。

20. 从图中信息可以判断,2000年前后,A与B相比城市化水平一定较高,城市人口比重一定较大,但是由于发达国家少,城市人口总数较少,城市数量有可能较少。选择C。

【考点定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差异。

21. 我国云南地区傣族竹楼采用“高脚”式建筑形式的主要原因是(    

A. 气候干燥    B. 气候湿热    C. 洪水泛滥  D当地风俗

【答案】B

【解析】傣族生活的云南地区气候潮湿,降水较多,“高脚”式竹楼建筑离地高,利于通风。主要受气候的影响,故选B。

22. 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    

A. 道路的密度和等级    B. 交通工具    C. 建筑布局、结构、风格    D. 饮食习惯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布局、结构、风格,C对。道路的等级和密度、交通工具和方式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A、B错。交通方式、饮食习惯受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只是部分特征的反映,D错。

【考点定位】地域文化特征。

23. 兰州是一座沿黄河河谷而建的城市,整个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造成这种城市布局特点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A. 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    B. 政治经济的发展

C. 交通运输的需要    D. 地形和河流的分布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兰州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城而过。地形和河流的分布限制兰州市区形态,整个城市必须沿着河谷伸展形成带状聚落形态。所以造成这种城市布局特点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地形和河流的分布。

【考点定位】影响聚落形态的因素

24.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中,不属于自然因素的是(   

A. 气候    B. 土壤    C. 市场    D. 地形

【答案】C

【解析】考查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等。不属于自然因素的是市场。故选C。

25. 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   

A. 气候    B. 土壤    C. 市场需求    D. 政策

【答案】C

【解析】考查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一中高一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解析】 

二、综合题(25分)

26. 读城市化水平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完成下列问题: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一中高一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解析】 

(1)根据图中曲线的变化状况,城市化的过程分成了三个阶段,其中发达国家处于      阶段,发展中国家处于      阶段。

(2)分析图,归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

①起步     ,目前速度     

②城市化水平           ;     

③城市化    (合理或不合理);

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

①起步    ,目前速度       

②城市化水平         ;          

③出现了            现象;

(3)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出现了城市人口向中小城镇和农村迁移的现象。其主原因是                 、                     

【答案】(1)后期    加速

(2)发展中国家①晚 、快

②低

③不合理

发达国家 ①早 、慢

②高

③逆城市化

(3)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乡村和城镇基础设施开始完善;

城市到周边乡镇的交通通达度提高

【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图中曲线的变化状况,城市化的过程分成了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后期阶段三个阶段,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属于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城市速度快,城市化水平低,属于加速阶段。

(2)从图中可以分析得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晚,目前速度快;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不合理;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早,目前速度慢;②城市化水平高;③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3)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出现了城市人口向中小城镇和农村迁移的现象。主要是因为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和城镇基础设施开始完善;城市到周边乡镇的交通通达度提高。表现为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

【考点定位】

【知识拓展】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可以用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来表示。“ S‑”形曲线将城市化的过程分为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三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一中高一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解析】 

2、全世界城市化的整体进程:

产业革命前缓慢——产业革命后加速发展(20世纪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后速度空前,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镇、数目增多;人口规模迅速膨胀。)

27.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一中高一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解析】
(1)A、B、C三个箭头中,表示国际人口迁移的是      ,表示国内人口迁移的是       

(2)若箭头B、C所表示的人口迁移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则表示黑人奴隶贸易的是       ,表示中国工人迁移路线的是        

(3)目前美国移民人口最主要来自( 

A. 拉丁美洲   B.  亚洲  

C.  欧洲      D. 大洋洲

(4)据统计,按箭头A迁移的人口中,有一部分是老年人口,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答案】(1)B、C    A

(2)B       C

(3)A

(4)美国的西部、南部气候宜人,环境优美,被称为“阳光地带”,位于东北部“冷冻地带”的老年人退休后为追求优越的生活条件而迁移至此。

【解析】试题分析:

(4)美国的西部、南部气候宜人,环境优美,被称为“阳光地带”,位于东北部“冷冻地带”的老年人退休后为追求优越的生活条件而迁移至此。

(主要从人口迁移的生态环境因素答题,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1)读图分析应主要明确以下几个关键点:箭头A所表示的迁移路线,主要是由美国的东北部工业区向美国本土的西部、南部迁移,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箭头B所表示的是跨越大西洋的迁移路线;箭头C所表示的是跨越太平洋的迁移路线;属于跨国界的国际人口迁移。

(2)箭头B所表示的是跨越大西洋的迁移路线表示黑人奴隶贸易;箭头C所表示的是跨越太平洋的迁移路线表示中国工人迁移路线。

(3)目前美国移民人口主要是需要短期的劳动力,拉丁美洲是发展中地区,有大量劳动力提供,靠近美国,所以美国移民人口最主要来自拉丁美洲。

(4)美国东北部人口向南部和西部的迁移,主要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其气候、环境状况有明显的差异,其中老年人的迁移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类型及特点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月考地理试卷
  • 上一篇: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一2017-201
  • 下一篇: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一2017-201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