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值)
1.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发生在①环节过程中的是( )
A.水土流失 B.大气污染
C.地震 D.旱涝灾害
2.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做法是( )
A.洞庭湖的围湖造田
B.我国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
C.荷兰人围海造田
D.为改善大城市交通条件,修建立交桥和地铁
1.A
A.水土流失
C.地震
2.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做法是( )
A.洞庭湖的围湖造田
B.我国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
C.荷兰人围海造田
D.为改善大城市交通条件,修建立交桥和地铁
1.A
2.A
【解析】:
第1题,水土流失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植被的破坏造成的,属于发生在①环节的情况。
第2题,洞庭湖的围湖造田易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是人类与环境相对立的一种行为。
考点:人地关系模式
3.此漫画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过度放牧 D.过度开垦
4.在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这种环境问题突出的是(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3.B
A.水土流失
C.过度放牧
4.在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这种环境问题突出的是( )
A.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3.B
4.C
【解析】:该漫画画的是一农夫利用骆驼在沙漠上耕种,其“美好的回忆”是在田地里利用牛来耕种,漫画反映的是土地荒漠化严重,该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考点:主要环境问题
5、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是( )
A.原始文明时代
B.农业文明时代
C.工业文明时代
D.环境文明时代
6、下列行为和认识符合环境文明时代社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是( )
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B.退耕还林,合理放牧
C.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同等
D.倡导高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5、A
6、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四个人类文明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差异,并结合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而判断不同的人地关系思想等内容。
5、原始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故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而人类主要是被动地适应环境。
6、环境文明时代倡导人与环境和谐相处,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考点:本题考查不同历史阶段的人地关系。
7、“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句话启示我们( )
A.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
B.要保护生态平衡
C.应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D.要考虑区域发展之路
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说法,体现了( )
A.人定胜天的思想
B.天人合一的思想
C.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D.环境决定论的思想
7、B
8、A
【解析】
7、抽干湖水来捕鱼,怎么可能捕不到? 但是明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怎么可能打不到? 但是明年就没有野兽了.---出自《吕氏春秋》。这句话启示我们要保护生态平衡。
8、孟子说:靠天时来选择战斗的时机,比不上优良的地理条件对战斗成败的影响大,而地理条件的优良,又比不上参战者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对战斗获胜的影响大。该说法强调的是“人和”,即只要人们团结起来,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就能改造和战胜大自然,因此,应该是人定胜天论的主要观点。
考点:人地关系思想演变
9、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最优区域分布在( )
A.东部沿海地带 B.中部内陆地带
C.西北内陆地区 D.西南青藏地区
10、引起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A.防护林建设 B.气候变化
C.经济发展水平 D.环境污染
9.A
10.C
【解析】:
9.本题旨在考查我国地理概况,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由图中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所在经纬度位置及其向东移动的趋势,可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最优区域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带。
10.本题旨在考查城市化的阶段划分,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生态环境质量反映人口、经济、环境三者的协调关系,而图中所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逐渐向经济发展程度高的东部沿海地区移动,可推知其移动的最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水平。
考点:生态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
11、有关二氧化碳排放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大国的人均碳排放量大
B.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量较大
C.城市化速度与碳排量呈正相关
D.各国应承担同等的碳排放责任
12、当前我国应采取的二氧化碳减排措施主要是
①开展植树造林
②减缓工业化进程
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④开发新能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B
12、D
【解析】
11、人均碳排放量大小主要与人均消耗能源的多少成正相关,亦是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碳排放量大;所以各国应共同承担但有区别的责任。选项B正确。
1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等是在二氧化碳的排放方面减少产出量属于二氧化碳的减排措施;开展植树造林只是通过消耗二氧化碳从而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浓度,并没有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缓工业化进程,不符合社会发展原则。选项D正确。
考点:协调人地关系
13.维持这一“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的关键是
A.江河 B.森林
14.哈尼族人的村落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
A.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B.为了就近砍伐森林
C.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
D.为了观赏梯田美景
13、B
14、C
【解析】
13、森林在维护生态循环中的地位与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14、考虑到实际情况,以C项最符合题意。
考点:可持续发展系统
15.图示反映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
A.土地荒漠化、酸雨污染
B.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水环境恶化
D.酸雨污染、气候变暖
16.图中环境问题的出现,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权利和发展观念
B.环境和公平观念
C.公平和发展观念
D.公平和权利观念
15.C
16.B
【解析】:
第15题,图中有污水管道向河中排污使鱼类难以生存,同时树木被砍伐,暴雨增多,从而判断有水环境恶化和水土流失现象;是否有酸雨从图中不能直接看出。
第16题,这些环境问题的存在是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违背了环境的观念;排放污水威胁到鱼类的生存,砍伐森林,引起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加剧,违背了公平的观念。
考点: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思想观念
17.可持续消费意味着( )
①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资源
②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③绿色建筑、绿色食品、绿色照明
④节水节能、垃圾分类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8.绿色生活可以包括( )
①救助物种,保护自然
②节约资源,重复利用
③绿色消费、环保选购
④减少污染、垃圾分类
⑤循环回收
A.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③ D.①②③④⑤
17.C
18.D
【解析】:
第17题,可持续消费指的是消费行为,是生产行为,故C项正确。
第18题,绿色生活方式应指一切有利于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故D项正确。
考点:协调人地关系
下图为某地生态农业循环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19~20题。
19、图中a、b、c分别表示( )
A、居住区、种植区、乳畜养殖区
B、居住区、乳畜养殖区、种植区?
C、种植区、居住区、乳畜养殖区
D、乳畜养殖区、居住区、种植区
20、下列最能体现该模式特点的是( )
①循环型②高消耗③生态化④可持续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B
20、D
【解析】
19、a区域使用沼气,排出废水,说明为居住区。b区域消耗饲料,产生粪便,说明是乳畜区。因此选项B为正确答案。
20、沼气是一种清洁的能源,在农村推广可以减少对树木燃烧的需要,利于保护植被、减少污染。
考点:协调人地关系
二、综合题(共40分)
21、下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划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读图,描述我国可持续发展区域的空间分布规律。(2分)
(2)M地区在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有________, 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4分)
(3)N地区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严峻生态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状态 由沿海向内陆越来越差。
第(2)题,M地区主要是指京津、沪宁 杭、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而环境问题又主要指环境污染和 生态破坏两类,可以判断出M地区环境污染严重。
第(3)题,N 地处于内陆,气候干旱,导致地表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
【答案】
(1)从沿海向内陆,可持续发展状况从良好到较差状态
(2)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能源不足
(3)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脆弱
考点: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地区生态足迹指满足该地区人口生存需要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 域面积。地区生态承载力指一定条件下地区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容能力。一个地 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其大小等于生态承载力减去生 态足迹的差数。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
材料二 下图是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各省级区域人均生态赤字示意图。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我国总体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第(2) 题,与这些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相关。
第(3)题,西藏地区人口少,经济发展缓 慢,对生态破坏程度轻。
第(4)题,从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4)人口方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资源方 面:利用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开发,增加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利用可 再生资源代替非可再生资源,加强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等;环境方面:加强 对环境的监测和管理,推广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
考点: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3、陕西省某县一中学的学生关注当地农村农业发展状况,他们搜集了以下材料。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下图为该地农业发展模式图。
材料二 在我国的农村,大多数家庭都用煤炭取暖做饭。但当地农村的人家不必拉煤,一头猪、一个发酵池、一根输气管和一台发电机就可以供应一个五口之家生活用能,甚至还能把多余的卖掉赚钱。
材料三 下图为1980~2011年该地农业变化情况示意图。
(1)由材料一可知,该地农业符合哪种农业发展模式?(2分)
(2)该农业发展模式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有什么影响?(6分)
(3)为了进一步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还可以发展哪些生产部门?(2分)
(4)我国是农业大国,试评价我国发展沼气的有利条件。(4分)
【解析】
(1)分析材料一示意图的农业发展模式可知,没有废弃物的排放环节,则该地区农业符合生态农业的模式。
(2)种植业、养殖业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既保持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又促进了经济发展。通过物质的循环利用,增加了经济收入,降低了污染,保持了土壤肥力。
(3)应立足当地实际提出今后发展的建议,如延长产业链、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发展多种经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等。
(4)我国发展沼气的有利条件可从气候、资源、市场、环境等方面分析。
【答案】
(1)生态农业。
(2)种植业、养殖业综合发展,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通过物质的循环利用,不仅增加了经济效益,而且降低了污染,改变农田施肥结构,保护土地资源,保持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
(3)农产品加工业(饲料加工厂、食品加工厂)。
(4)作为农业大国,我国不仅有丰富的农作物秸杆等生物质能源,而且农村地区对清洁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为农村沼气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潜在的市场。
考点: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