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示意华北某地区等高线分布状况,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四处村落冬季采光较好、气温较高的是( )
A. a
2.下列河段最利于泥沙沉积的是( )
A. ①~②河段
C. ③~④河段
3.图中陡崖( )
A. 最大相对高度可能为120米
B. 底部海拔高度可能为11米
C. 易形成落差较大的瀑布
D. 下方地势平坦,适合布局交通线
甲、乙两地的夜晚北极星的仰角同为60°,甲、乙两地经度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4.甲地位于乙地的( )
A. 东方
C. 西北方向
5.甲、乙两地的距离大约是( )
A. 20 000千米
C. 10 000千米
一架飞机从甲地(60°N,100°W)起飞,沿最近航线匀速飞行8小时抵达乙地(60°N,80°E)。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6.飞机飞行航线( )
A. 一直不变
C. 先向西北后向西南
7.这架飞机若以同样的速度,沿60°N纬线飞行,抵达乙地大约需要( )
A. 8小时
C. 16小时
下图中弧AOB是赤道上的一段,A点位于B点的正西方,弦AB的长度刚好等于地球的半径,且赤道上弧AOB所示地区属于3月12日,赤道其余地区为3月13日。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8.A点与B点之间的经度差是( )
A. 30°
C. 150°
9.此时,关于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伦敦(零时区)时间为3月13日6时
B. 纽约(西五区)时间为3月12日3时
C. 北京时间为3月13日16时
D. 洛杉矶(西八区)时间为3月13日12时
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家乡潍坊市(36.5°N,119.1°E)进行实地考察。该学习小组观测太阳,此时太阳处于正南方位,仰角为60°。下图为该小组观测到的某居民楼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据此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此时北京时间为12时
B. 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C. 当日昼长夜短
D. 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11.为了冬至时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学习小组建议居民将太阳能集热板( )
A. 调整方向
C. 角度大约上调9°
下图为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2.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壳厚度自南向北增加
B. 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海拔最高
C. 断层分布的区域均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D. 两地地壳厚度的差异不等于其相对高差
13.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10km 处可以表示
A. 海平面
上海郊区某蔬菜大棚,棚顶为黑色的尼龙网,而不是常见的白色透明的塑料或者是玻璃大棚。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4.在此季节,农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
B. 减少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 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D. 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15.由此推断,此时段上海的天气可能是( )
A. 连续不断的对流雨
C. 连续的霜冻天气
读“某季节澳大利亚北部盛行风向和气压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6.图中甲地盛行风的主要成因是( )
A. 海陆轮廓及其洋流性质
C.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17.该季节( )
A. 甲地盛行西北季风,寒冷干燥
B. 乙地盛行东北信风,炎热干燥
C. 丙地盛行偏西风,温暖多雨
D. 丁地盛行偏东风,温暖多雨
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是指东亚季风区的陆表温度与副热带西北太平洋的海表温度之差,指数大的年份夏季风偏强,反之夏季风偏弱。下图为东亚1960~1999年夏季海陆热力差指数逐年变化。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8.图示时段,东亚地区( )
A. 陆表温度比海表温度高
B. 陆表与海表温度持续上升
C. 夏季海陆热力差异有明显的年际变化
D. 夏季海陆热力差异有固定的周期性变化
19.据图推断我国东部季风区( )
A. 夏季风逐年增强
B. 夏季风逐年减弱
C. 1961年华北地区降水偏少
D. 1980年江淮地区降水偏多
读某地某时段近地面等压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20.造成甲、乙两处气压差异的直接原因可能是( )
A. 甲、乙分别位于河流两侧
B. 甲、乙分别位于锋面两侧
C. 甲、乙分别位于山脉两侧
D. 甲、乙分别位于台风中心两侧
21.若从甲到乙的气压变化与某天气系统过境前后的气压变化相同,则该天气系统可能为( )
A. 冷锋系统
C. 低压系统
下图为甲、乙两地的气候资料统计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22.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为( )
A. 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B. 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C.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D.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23.形成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太阳辐射
C. 洋流
近年来,有多位欧美气候学家推断在未来20~30年间,地球将经历一个相对气温偏低的“微型冰河世纪”,假定这一推断成立。读我国东部冬小麦种植区内收获期等值线图。完成下列问题。

24.在这一“微型冰河世纪”里,可能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
A. M、R两地及北美冬小麦种植区等值线南移
B. 喜马拉雅山雪线上升
C. 亚洲的水稻种植范围扩大
D. 北美1月0℃等温线北移
25.导致R地和Q地等值线延伸方向不同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 纬度和距海远近
C. 地形和季风环流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26.下面甲图中ABC为昏线,且与极圈相切。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此时为________月________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________。
(2)此时,北京时间为________时。
(3)此时,________经线和________经线将全球划分为两个日期。
(4)在乙图上完成日照图。(画出晨昏线,用斜线表示夜半球)。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年日照时数是指太阳直接辐射地面时间的一年累计值,以小时为单位。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

(1)描述图示区域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
(2)说出图中甲、乙两区域年日照时数的范围,简要分析原因。
28.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气候差异显著。结合下图中的气候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上海、哈尔滨秋季(9~11月)降水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上海与成都纬度位置相近,但成都的冬季气温高于上海,试分析其原因。
(3)夏季到拉萨旅游,游客必备防晒用品和较厚衣物。请运用所学地理原理分析其原因。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为2015年1月27日20时世界海平面气压(hPa)局部分布图。

(1)描述中国大陆东部地区的等压线分布特点并说明A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
(2)简述图中时刻B点天气状况及成因。
(3)据图判断中国四大临海中风浪最大的海域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A
2.A
3.B
【来源】2015届河北省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地理试卷(带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
1.据图可知,a位于山丘的阳坡,冬季采光条件好;并且A位于山脊的东侧,受冬季风的影响最小。B位于西侧的山坡上,光照条件差,受冬季风影响大,气温低;c位于山顶,海拔高,受冬季风影响大,气温低;d位于北侧山脊,受冬季风影响大,海拔较高,气温低。故A正确。
2.①一②河段位于河口地区,地势低平,水流最缓,利于泥沙沉积。故A正确。
3.据图可知,图中陡崖处有三条等高线重合,等高距为30米,底部海拔高度在0-30米之间,可知陡崖最大相对高度小于120米;底部海拔高度可能为11米;陡崖位于山脊附近,没有河流发育,因此不易形成瀑布;陡崖处多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不宜建设交通线,故B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采光区域的判定及陡崖的计算。
4.A
5.D
【来源】2014-2015学年黑龙江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带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
4.北极星仰角等于当地纬度,甲乙两地都位于北纬60°,甲地位于160°W,乙地位于110°E,甲位于乙地的正东方向,A正确。
5.甲乙两同在60°N纬线上,经度差为90°,两地距离大约是111×9/×cos60,大约为5000千米,D正确。
【考点定位】
【方法总结】地球上距离的计算:地球为近似球体,所有的经线均为半圆,其长度约为赤道的一半,故可以得出同一经线上纬度差1°经线长约111千米;所有纬线均为圆,且长度向两极递减,任意纬线圈上经度差1°,其长度为111×cosα千米。①若两点经度相同,只要算出两点之间的纬度差,在用纬度乘以111千米即可;若两点纬度相同,两点之间的距离约为111千米×β×cosα,其中β为两点之间的经度差,α为两点的地理纬度。
6.D
7.B
【来源】2013-2014学年湖北省宜昌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带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
6.甲乙两地在同一纬线上,也在同一经线圈上,最短的飞行距离是经北极点,先向北再向南。选D正确。
7.甲乙两地沿最短路线飞行时间是8小时,飞行距离是60º*1100km,速度=825km/h;甲乙两地经度差是180º,在60º纬线上两地间的实际距离=110*180º*Cos60º=9900km,用相同的飞行速度,则飞行时间=12小时。选A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最短距离及地图知识。
【知识拓展】球面上两点间最短距离是通过两点间大圆上的劣弧,其中赤道、经线圈、晨昏线都是大圆。
1)同一经线圈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过极点。
2)若两点在赤道上,则两点间最短航线应是沿着赤道朝两点间的劣弧方向运动,即向东或向西。
3)若两点在同一条经线上,则两点间最短航线应是沿着经线朝两点间的劣弧方向运动,即向北或向南。
4)若两地的经度差等于180,则经过这两点大圆是经线圈。这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经过极点。
①同在北半球,最短航线必须经过北极点,其航行方向一定是先向正北,过北极点后再向正南。
②同在南半球,最短航线必须经过南极点,其航行方向一定是先向正南,过南极点后再向正北。
③两地位于不同半球,这时需要考虑经过北极点为劣弧,还是经过南极点为劣弧,然后确定最短航线的走向和航程。
8.B
9.C
【来源】2011—2012学年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
【解析】
8.根据弦AB的长度刚好等于地球的半径,则AB之间的经度差为60°。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9.根据A点位于B点的正西方,则补全赤道,该图为南极俯视图,B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0:00,经度为120°W,A点的经度为180°,时间为20:00。则伦敦时间为3月13日8:00,北京时间为3月13日的16:00。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10.C
11.D
【来源】2014届山东省青岛二中高三12月阶段性检测地理试卷(带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
10.题中信息“此时太阳处于正南方位”,这说明119.1°E的地方时为12:00,北京时间用的是120°E的地方时,故A错误;仰角为60°,表示该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为60°,因此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6.5°N,故B错误;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所以当日昼长夜短,故C正确;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南还是向北移动,不能确定,故D错误。
11.冬至,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40度,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与地面的夹角同正午太阳高度互余,因此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将太阳能集热板角度大约下调9°。
考点: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2.D
13.B
【来源】【百强校】2017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带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
12.根据图示,从南向北,地壳厚度先增加再减少,A错;海拔最高的地方在喜马拉雅山,但其地壳厚度不是最大的,B错。断层分布在喜马拉山脉和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板块内部,并不是板块交界处,C错。喜马拉雅山与拉萨的相对高度超过4千米,但两地的地壳厚度超过20千米,两地的地壳厚度的差异不等于相对高度的,D对,故选D。
13.海平面指海的平均高度;地壳是指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所以0km处表示的是莫霍界面。岩石圈的底面在上地幔的顶部,位于地壳下33千米处;古登堡界面位于地壳以下2900千米处;故选B。
【考点定位】地球的圈层结构
14.D
15.B
【来源】江西省上饶县二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地理第一次月考仿真测试 B卷 教师版
【解析】
14.黑色的尼龙网,可以吸收太阳辐射,进而减少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即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太阳辐射,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D对。对地面辐射不能减少或增强,B、C错。不会增加大气逆辐射,A错。
15.根据以上分析,棚顶有削弱太阳辐射的作用,所以此时段上海天气可能是持续晴朗天气,即伏旱天气,B对。
16.C
17.D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度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三9月月考文综地理卷(带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
16.读图,图中甲地盛行风是西北季风,形成的主要成因是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偏转形成的,C对。海陆轮廓及其洋流性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不是主要原因,A、B、D错。
17.该季节甲地盛行西北季风,来自海洋,温暖湿润,A错。乙地盛行东南信风,炎热干燥,B错。丙地受副高控制,炎热干燥,C错。丁地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盛行偏东风,温暖多雨,D对。
【考点定位】区域盛行风的成因,区域地理特征及原因。
【名师点睛】了解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了解季风的形成原因。根据区域风向,判断季节。结合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判断区域气候特征及成因。
18.C
19.D
【来源】【百强校】2016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第八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带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
18.由图示可以看出海陆热力差指数有正有负,不能说明陆温高或海温高,A、B错;海陆热力差异有明显的年际变化,但并不是固定的周期性变化,C正确、D错。选C正确。
19.当海陆热力差指数为正时,夏季风较强,反之较弱,A错;海陆热力差指数时正时负,说明夏季风时强时弱,B错;1961年海陆热力差指数大为正,夏季风强,影响北方时间长,说明华北地区降水偏多,C错;1980年海陆热力差指数小为负,说明夏季风弱,在南方停留时间长,江淮地区降水偏多,D正确。
【考点定位】夏季风进退对我国东部降水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读图、读材料分析能力。从图上看,不同年份之间的海陆热力差指数差别很大,夏季风强,我国北涝南旱,北方降雨多;指数的距平值越大,说明其年际变化越大,陆表温度年际变化总体比海表温度大;指数有时正有时负,说明季风环流强弱呈波状变化;海陆热力差指数为负值时,夏季风弱,在南方停留时间长,北旱南涝,江淮地区降水可能偏多;年海陆热力差指数为正,说明夏季风强,在南方停留时间短,影响北方时间长,华北地区降水偏多。这道题从另一方面也考查了我国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
20.B
21.B
【来源】2015届高三全国大联考第一次联考地理试卷(带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
20.. 甲、乙两地气压差异大。两地位于河流两侧,受河流调节作用,两侧气压差不会相差很大;故A错。位于锋面两侧,受冷暖不同气团控制,气压才会出现较大差异;B对。山脉两侧或台风中心两侧时均不会出现这样的气压差异小;CD错。
21.从甲到乙的气压变化是气压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与暖锋过境相同。
考点:通过气压变化判断天气。
22.D
23.B
【来源】【百强校】2017届福建三明市一中高三上册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带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
22.该题主要考查气候类型的判读。.读图,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甲地1月气温低,且气温高于0℃,属于亚热带带,且包含温带海洋性气候,甲地年降水量在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应该是地中海气候,乙地1月气温低于0℃,降水集中在夏半年,雨热同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所以A对。
23.结合前面分析,甲地气候成因主要是由于夏季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炎热干燥,冬季受盛行西风的影响温和多雨,乙地气候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冬夏季风的交替控制,所以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可见是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B对。甲乙处在同纬度,太阳辐射差别不大,A错。甲乙两地附近均无大型洋流流经,特别是甲地不会有洋流经过,C错。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集中于城市热岛效应,生态环境破坏,导致旱涝频繁等,不能影响气候类型,D错。
【考点定位】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差异,主要气候类型及成因。
24.A
25.D
【来源】江西省上饶县二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地理第一次月考仿真测试 B卷 教师版
【解析】
24.气温降低,则适宜小麦生长区域整体向低纬移动;雪线下降;北美1月0℃等温线南移;亚洲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全球变冷则其范围缩小,即种植范围缩小。
25.R和纬线大致平行,主要是受纬度的影响,Q基本沿青藏高原东缘延伸,主要受横断山区的地形影响,所以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纬度和地形。
26.(1)6 22 (23°26′N,180°)
(2)8
(3)180° 0°
(4)见下图:

【来源】江西省上饶县二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地理第一次月考仿真测试 B卷 教师版
【解析】(1)ABC为昏线,可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则此时为6月22日,夏至日,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23°26′N,180°)。
(2)B点地方时为18时,即90°W为18时,180°经线为12时,北京时间120°E为12时-4时=8时。
(3)0°经线为0时,此时180°经线和0°经线将全球划分为两个日期。
(4)绘光照图时,注意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27.(1)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增。
(2)3 600 h<<font face="宋体">甲<3 800 h。甲位于我国柴达木盆地中,该处海拔较高,空气稀薄,且深居内陆,周围为山地环绕,降水量较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2 400 h<</font>乙<2 600 h。乙位于祁连山东南段,可受到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晴天偏少,日照时间较短。
【来源】【百强校】2017届宁夏固原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带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
(1)此题直接考查读图能力,难度不大。看图可知,图中年日照时数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增。
(2)从纬度、海拔、天气状况等方面分析年日照时数的长短。
【考点定位】等值线判读,我国区域地理。
【名师点睛】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是中国地理的重中之重,经常成为考点。祁连山的降雨量分布规律必须掌握:从垂直角度,即从河西走廊向祁连山呈先升后降趋势,在山腰地区降水量最多,这对其植被形成起了关键作用。祁连山从东向西降水量逐渐递减,山腰林带逐步收窄、底部海拔上升。在等值线图上,祁连山降雨量成闭合曲线,高于周边地区。
28.(1)(4分)
秋季(9~11月)降水差异:上海为260mm左右,哈尔滨为70mm左右;(1分)上海秋季降水量大于哈尔滨(1分)
原因分析:秋季时,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或夏季风减弱);(1分)锋面雨带南移, (1分)所以上海秋季降水较哈尔滨多。
(2)(2分)
成都地处盆地,北部山地的阻挡减弱了冬季风对其影响,气温较高;(1分)
上海地处平原,受冬季风影响较大,气温较低。(1分)
(3)(4分)
拉萨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量少;(1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1分)太阳辐射较强,因此需防晒。
(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量少)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少;(1分)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保温作用弱;(1分)气温较低,需准备较厚衣物。
【来源】2015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地理期中试题地理试卷(带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海秋季降水为260mm左右,哈尔滨秋季降水为70mm左右。上海秋季降水量大于哈尔滨。秋季时,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夏季风减弱,锋面雨带南移。上海受雨带影响时间长,所以上海秋季降水较哈尔滨多。
(2)成都地处盆地,北部山地的阻挡减弱了冬季风对其影响,气温较高。上海地处平原,缺少山地阻挡,受冬季风影响较大,气温较低。
(3)拉萨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较强,因此需防晒。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量少,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少。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所以气温较低,需准备较厚衣物。
【考点定位】该题主要考查气候特征比较和原因分析以及大气受热过程。
【方法总结】气候特征的描述(或对比)应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进行,其中气温应从全年气温高低和气温的季节变化两方面入手,而降水应从年降水量多少以及降水的季节变化两方面入手。
29.(1)等压线南密北疏;数值由北向南递减;地处亚欧大陆内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流下沉,形成高压。(4分)
(2)阴雨(雨雪);大风;降温;冷锋过境。(4分)
(3)东海;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快,风高浪急。(2分)
【来源】2015届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验地理试卷(带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
(1)读图,根据图中等压线数值分析,等压线南密北疏,数值由北向南递减。根据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判断,A气压中心地处亚欧大陆内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流下沉,形成高压。
(2)B点位于冷暖气团交界处,属于冷锋过境天气,所以伴有阴雨或雨雪,大风,降温等天气特征。
(3)根据图中等压线,在东海区域等压线密集,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快,风高浪急。
考点:等压线图,常见天气系统特征、成因,区域天气特征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