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某地锋面气旋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此时(D)
A.甲丙两地多阴雨天
C.丙丁两地气流上升
【解析】根据图中锋面示意图可判断,图中锋面为向北前进的冷锋。甲、丙位于冷锋锋前,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A错误;乙、丁两地位于冷锋锋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低,B错误;丙地位于冷锋锋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流上升,丁地位于冷锋锋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流下沉,C项错误;乙、丁两地盛行偏南风,丁地地形与风向一致,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大,乙地南侧的山脉阻挡了风力,风力小,故D正确。
2.甲地当前的风向可能为(D)
①东北风 ②西北风 ③东南风 ④西南风
A.①②
【解析】根据锋面南侧为冷气团北侧为暖气团,判断该地位于南半球,锋面出现在低压槽附近,低压中心位于右侧,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偏,甲地应吹偏西风,故D正确。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甲乙为两条河流。读图回答3~4题。

3.在图示盛行风向期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A.阿尔卑斯山雪线较低
C.南极大陆周边浮冰多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此时几内亚湾附近盛行西南风,为北半球的夏季,此时阿尔卑斯山雪线上升;北美高压势力弱;南极大陆周边浮冰少;日本东海岸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量大于西海岸,选D。
4.下列关于甲河的叙述,正确的是(B)
A.水位季节变化大,流量不稳定
C.河流流向特点导致甲河全年会有两次凌汛
【解析】甲河为刚果河,流经区域多为热带雨林气候,故水位季节变化小,流量相对稳定;流域内降雨强度大,河流含沙量不大;流经东非高原、刚果盆地,落差大、水流急,且流经雨林地区,货物运输量小;位于热带,没有凌汛,选B。
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一般由晷针和晷盘组成。晷针垂直于太阳视运动的轨道平面,上端指向北极星方向。在晷盘面上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盘面,以此来显示时刻。据此并读图回答5~6题。

5.天津校园内日晷仪晷针的影子,在夏至日晴天时移动的方向应是(D)
A.由西北逆时针转向东北
C.由西南逆时针转向东南
【解析】夏至日,北半球日出东北方向,日落西北方向。天津校园内晷针的影子,在日出时应在西南方向,顺时针转动,到日落时位于东南方向,D对。
6.若图示日晷仪由天津移至上海使用时,晷盘与地面的夹角应该(A)
A.增大
C.不变
【解析】根据材料,晷针上端指向北极星,北极星的视角高度等于当地地理纬度。上海纬度低,所以晷针与地面夹角应减小。晷针与晷盘垂直,所以晷盘与地面夹角增大,A对。
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有一块著名的“金刚宝石”,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稳如磐石。据考证该岩石是地质时期岩浆在地下冷凝形成。据此完成7~8题。

7.“金刚宝石”最可能属于(C)
A.玄武岩
C.花岗岩
【解析】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有一块著名的“金刚宝石”,据考证该岩石是地质时期岩浆在地下冷凝形成,因此“金刚宝石”最可能属于花岗岩,所以C正确。
8.“金刚宝石”景观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
A.海浪侵蚀
C.流水沉积
【解析】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有一块著名的“金刚宝石”,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稳如磐石,“金刚宝石”景观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海浪侵蚀,所以A正确。
右图为某日北半球太阳高度(不考虑负值)日变化幅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图中a和c表示纬度度数,b表示太阳高度日变化幅度数。读图,回答9~10题。

9.a、b和c的数值分别是(C)
A.70°、90°和20°
C.68°、90°和22°
【解析】该地位于北半球,根据图示,乙地变化幅度最大,该地应为太阳直射纬度22°N(根据其纬度为0°时正午太阳高度68°),再运用公式H=90°-|该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可以得出b、c分别为90°、22°,a地日变化为44°,结合公式,该地为22°+(90°-44°)=68°N,选C。
10.该日可能出现的现象是(C)
A.甲所在纬线各地日出方位为东北方
C.80°N各地的太阳高度日变化为20°
【解析】根据上题结论,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甲地位于68°N,该日出现极昼,日出正北,A错;这一天并非夏至,乙地昼长未达到最大;80°N各地最小太阳高度为80°-68°=12°,最大为90°-80°+22°=32°,其日变化幅度为32°-12°=20°,C对;上海地区昼长大于夜长,但不能确定此时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故不能确定昼长的变化趋势,D错。
在合肥(32°N,117°E)工作的李先生,在国庆假期后,第一日早晨7:50(北京时间)走进单位大楼的大门时,发现自己的影子落在正前方。读图,完成11~12题。

11.李先生最有可能走进单位大楼的大门是(D)
A.甲
C.丙
【解析】李先生走进单位时为上午时间,太阳正在东升。国庆假期后(10月1日以后)我国已处于冬半年,日出方位为东南方,因此李先生进入的是东南方的大门。D正确。
12.当天李先生所走进的大门结束阳光直接照射的时间约为(C)
A.10:00
C.14:00
【解析】图中大楼丁门所在墙体与正北方向大约呈30°夹角,当地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相差12分钟,可忽略。当地正午时阳光在正南方向,2小时后,太阳在天空中西沉30°,阳光不能照射丁门,此时当地时间为14时,故C正确。
右图中O点为极点,实线AB为某一纬线,虚线AC为晨昏线,两线相切于A点,A点与C点经度相差60°。读图完成13~14题。

13.C点的地方时可能是(D)
A.2时
C.10时
【解析】切点A地方时为0或12时,C与A时差为4小时,C地方时为0(24)加减4或12加减4,符合的只有16时。
14.如果在某时段内OA距离不断缩短,且AC为晨线,该时段(B)
①适合到北极地区进行科考
②天山牧民在云杉林以下的牧场放牧
③南极大陆终日斜阳
④开普敦温和湿润
A.①②
【解析】已知AC为晨线,假如图中AC右侧是昼,那么地球逆时针转,O是北极为极昼;假如AC右侧是夜,那么地球顺时针转,O是南极为极夜。所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为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
下图中M、N两地位于同一经线上,相距600千米,N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少于M地。读图完成15~16题。

15.一年当中,当N地降水明显多于M地时(D)
A.M 地温和多雨
C.N 地受副高控制
【解析】根据图中河流、山峰、海岸线的分布可知,M、N位于陆地且位于大陆西岸。N地太阳辐射总量少于M地,则N地纬度高于M地,得出M、N位于南半球。M、N位于同一经线上,相距600千米,可知M、N大约相差5~6个纬度。图中M、N两地关于40°纬线几乎对称,可知M地大致位于36°S~40°S,N地大致位于40°S~44°S。综合起来,M地位于30°S~40°S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N地位于40°S~60°S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当N地降水明显多于M地时,说明M此时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炎热干燥,此时南半球为夏季,M地昼长短于N地,排除A、B。N地终年受西风带(南半球西风为西北风)控制,温和多雨。
16.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B)
A.图中山脉的形成与太平洋板块有关
B.图中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
C.图中M、N 附近自然带相同
D.图中陆地上等温线发生弯曲,主要是受洋流影响
【解析】N地纬度大于40°S,非洲和澳大利亚西部均未达到40°S,结合题中信息则其所在大洲是南美洲。南美洲西部山脉是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排除A。图中河流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地中海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则该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B正确。M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N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排除C。图中陆地上等温线发生弯曲受地形的影响,排除D。
下图为北半球甲、乙两地某日“太阳视运动路线图”,圆 O为地平圈,箭头为太阳视运动方向,∠l=∠2=22°。据此完成17~18题。

17.甲地的地理纬度是(D)
A.23.5°N
【解析】根据图中箭头所示运动方向,甲地的太阳高度∠1=∠2=22°,说明甲地一天中太阳高度没有变化,这种现象只出现在极点,太阳视运动方向是顺时针,地球自转方向是逆时针,该地位于北极点,地理纬度是90°N,D对,A、B、C错。
18.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B)
A.22°
【解析】根据乙地的太阳视运动情况,刚出现极昼现象。结合前面分析,极点的太阳高度是22°,说明直射点纬度是22°,68°N纬线出现极昼现象,乙地纬度是68°N。可以计算出正午太阳高度为44°,B对。A、C、D错。
右图中的40°线为纬线,a、b、c为等温线,甲为河流,其所在地区常年受西风的控制。据此完成19~20题。

19.图中等温线a、b、c数值的大小排列正确的是(C)
A.a>b>c
C.b>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等温线知识。根据材料中40°纬线和常年受西风的控制两个条件可判断该地区地处北半球,东西向的等温线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由此得出b>a,甲处河流根据海岸线可判断主要自东向西流,因此c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结合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的特点,得出b=c。综合分析可确定等值线的分布规律是:b=c>a。故选C。
20.关于图示区域地理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B)
A.此时为冬季,该地区降水稀少
B.此时为夏季,气候温和湿润
C.甲河属于内流河,主要补给水源是冰雪融水
D.甲河属于外流河,水位季节变化大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等温线季节分布特点知识。图示为北半球等温线,海洋部分等温线向南突出,陆地向北突出,故相同纬度,海洋气温低于陆地,为北半球夏季,A错,且图示区域常年受西风带控制,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特征是常年温和湿润,B对;甲河流流入海洋,为外流河,C错,受温带海洋气候影响,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故选B。
第Ⅰ卷答题卡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意大利北部波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 波河是意大利最大的河流,水量充沛,中下游河道蜿蜒曲折,形成地上河。流域内人口稠密,是意大利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欧洲主要的稻米产区。
材料三 每年的冬春季节,阿尔卑斯山脉北坡山谷经常会出现又干又热的风,白天温度可突然升高20℃以上,初春的天气会变得像盛夏一样。强劲的干热风不仅刮走农舍屋顶、吹倒庄稼树木,使土地干裂、农作物枯萎,还引起了其他的次生灾害。
(1)简要分析波河中下游形成地上河的自然原因。(8分)
__波河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含沙量大,(2分)且支流众多,携带至中下游的泥沙多;(2分)中、下游地形平坦,河道弯曲,水流缓慢,(2分)泥沙淤积,抬高河床,形成地上河。_(2分)__
(2)简述波河流域发展水稻种植业的自然条件优势。(4分)
__夏季热量充足,(1分)灌溉便利(水源充足),(1分)地形平坦,(1分)土壤肥沃。(1分)__
(3)分析阿尔卑斯山北坡冬春季节出现干热风的原因,并说出其可能引起的其他次生灾害。(4分)
__成因:冬春季节,西风越过阿尔卑斯山,盛行干热的下沉气流。(2分)其他次生灾害:森林火灾、融雪性洪灾。(2分)__
(4)某日,图中甲地(46°N,9°E)比乙地(44°N,10°E)的昼长长10分钟,则该日甲地比乙地日出早__1__分钟,日落晚__9__分钟。(2分)
【解析】本题以波河流域示意图呈现信息,侧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地上河的成因、农业区位、干热风的成因等知识,考查学生读图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1)波河是意大利最大的河流,水量充沛,中下游形成地上河的自然原因,可以从地形、含沙量、河道弯曲、泥沙堆积等方面回答。(2)波河是意大利最大的河流,是意大利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欧洲主要的稻米产区,其优势自然条件可以从热量、水源、地形、土壤等方面回答。(3)冬春季节,西风越过阿尔卑斯山,盛行干热的下沉气流,出现干热风,出现干热风可能导致森林火灾、融雪性洪灾。(4)某日,图中甲地(46°N,9°E)比乙地(44°N,10°E)的昼长长10分钟,则该日甲地比乙地日出早1分钟,日落晚9分钟。
22.读我国平谷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描述平谷大桃的空间分布特征。(4分)
__分布不均(广泛);(2分)主要分布于中部平原(山间小盆地);(1分)东北部(丘陵)沿河谷分布。(1分)_
(2)分析图中A地比B地年降水量多的原因。(4分)
__该区域为温带季风气候,(1分)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1分)A地为迎风坡,降水多,(1分)B地为背风坡,降水少。(1分)(仅答迎风背风,没有答出东南季风,最多计2分,满分4分)[或者A处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B处位于东南季风背风坡,降水少。(每点2分,满分4分)]__
(3)平谷大桃口味最佳,简析该地区发展大桃的优越的区位条件。(6分)
__优越的自然条件:①日照充分,昼夜温差大。平谷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利于大桃糖分和养分的积累;②独立水系,水质优良。平谷境内多河流,地下水资源丰富,属于独立水系,且水质好,无污染;③土质独特,营养丰富。该地区为三面环山,西南开口的敞开形地形,山前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属于微酸性沙质透气性土壤,加上周围群山储藏着大量富钾火山岩,富含大量的微量营养元素(或土壤肥沃,含钾量高,且排水性能好);④冬季温度低,病虫害少。社会经济条件:⑤重视农业技术,科学管理;⑥采用加大农家肥料施用量,尽量少施或不施化肥,杜绝使用化学农药;_⑦生产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每点1分,自然条件:任答4点得4分,社会经济条件任答2点得2分,满分6分,其他答案合理可以给分,但必须符合大桃口味最佳的条件)_
23.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简述甲城市降水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5分)
特征:年降水量较丰富;(1分)夏季少雨(干燥),冬季多雨,降水季节变化较大。(2分)
原因: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1分)冬季受西风带控制。(1分)
(2)分析Q河下游宽谷地区沼泽广布的主要原因。(3分)
__下游河口地带水量大,水量季节变化大;地势低平,流速较缓,排泄不畅;海水对河水顶托作用明显。(每点1分,共3分)__
(3)分析R岛新能源开发中,风能优于太阳能的自然原因。(6分)
__该岛全年受西风带控制,风力大,风能资源丰富;(2分)该岛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多阴雨天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多,(2分)且该岛纬度较高,正午太阳高度小,(2分)太阳能资源贫乏。__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广西壮族自治区主要河流分布图。

材料二 广西矿产资源种类繁多,素称“有色金属之乡”。广西铝土矿探明储量在1亿吨以上,其中平果铝土矿占广西铝储量的78%以上,可以露天开采,是我国目前最好的富铝矿。
材料三 下图是云贵高原著名的一种喀斯特地貌——石林,石灰岩是海底形成的沉积岩,是形成石林的物质基础,喀斯特地貌区不仅地表崎岖,而且地下环境复杂,多溶洞和地下暗河。

__该省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河流水量丰富,(1分)汛期长,(1分)流量变化大。(1分)落差大,河流水能丰富。(1分)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少,河流含沙量小,(1分)无结冰期。(1分)__
(2)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简述广西发展炼铝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4分)
__资源丰富(储量大);品质好(富铝矿);开采方便(可以露天开采);水能丰富。(4分)__
(3)结合材料三描述云贵高原石林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4分)
__石灰岩是海底形成的沉积岩,后经地壳抬升,出露地表,(2分)形成石灰岩高原,经外力流水侵蚀形成石林。(2分)__
【解析】(1)河流的水文特征从“量”“位”“沙”“冰”“能”“汛”等方面来分析。读图,根据经纬度,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河流水量丰富,汛期长,流量季节变化大。落差大,水能丰富,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无结冰期。(2)炼铝工业是动力指向型工业,该地水能丰富。要靠近原料产地,根据材料,广西铝土资源丰富,储量大,品质好,开采方便,可以露天开采。所以利于炼铝业发展。(3)根据材料,石灰岩是海底形成的沉积岩,所以先有海底沉积,形成石灰岩。再有地壳运动,隆起形成石灰岩高原。然后经过外力作用侵蚀、溶蚀形成石林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