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1)赤道低区气温高,气流上升;极地地区气温低,气流下沉;30°地区是副热带高气压带,气流下沉,60°地区暖气团上升。
(2)图中A是赤道低气压带、C是副热带高气压带、E是副极地低气压带、G是极地高气压带。
(3)图中B是东北信风带、D是盛行西风带、F是极地东风带。
(4)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流上升,降水较多。
(5)图中C是副热带高气压带,D是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
18.(1)都为逆时针 (2)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3)A C,D A,D B
【来源】[中学联盟]安徽省中加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1)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逆时针。
(2)图中B点地轴北端朝向太阳,为夏至,C为秋分、D为冬至、A为春分。
(3)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北半球昼大于夜,从春分到秋分,A到C;北半球夜长于昼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昼长又逐日增加的时段,太阳直射点向北移,为从冬至到春分,D到A时;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增大的时段是太阳直射点向北移的时段,从冬至到夏至,从D到B。
【点睛】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南)半球,北(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夏(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南)回归线,北(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北(南)移动,北(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19.(1)3
(2)12 22
(3)21
(4)135°E 180°
【来源】2012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练习题(带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第(1)题读图可知:此图为南半球,太阳直射南回归线,C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与A点的经度差是45°,那么A点比C点晚3小时,所以A点为3时。第(2)题因南极圈以南为极昼,所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间是12月22日前后。第(3)题读图可知北京位于12月22日,其范围是从12月22日24时经线至日界线,也就是从135°E向西至180°,经计算共跨21个时区。第(4)题读图可知此时地球分属12月22日和12月23日两个日期,其分界线应为12月22日24时经线和日界线,也就是135°E和180°经线。
考点:光照图
点评:本题结合光照图考查日期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及日期范围的计算,解题关键是会根据光照图判断地方时,掌握日期范围的界线。
20.(1)横 纵 传播速度不同 (2)莫霍界面 横纵波速加快 地壳 地幔 (3)消失 下降 固 古登堡界面 (4)(各类)岩石 地壳 上地幔顶部
【来源】[中学联盟]安徽省中加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1)图中A速度慢,表示横波,B速度快,表示纵波。
(2)图中C表示莫霍界面,判断依据是横波和纵波速度都加快;该面以上表示地壳,以下表示地幔。
(3)图中D处A横波完全消失,B纵波速度下降,说明D面以上物质为固态,D是古登堡界面。
(4)地壳主要由各类岩石组成,地球的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点睛】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加载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