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河南郑州一模)读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曲线图,完成1~2题。
1.图示时间段后期,推动城市化发展的直接动力主要是( )
A.农业 B.工业
C.第三产业 D.采矿业
[解析] 城市化发展的后期,其主要推动力来源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答案] C
2.目前,郑州市不少工业企业厂址选择在郊区,最重要的原因是( )
A.市区道路网密度较小 B.郊区环境优美
C.市区劳动力短缺 D.郊区地价较低
[解析]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地价上涨,郊区地价相对较低。
[答案] D
(2015·福建福州3月调研)下图示意我国某省总人口与城市人口增速状况。读图,完成3~4题。
3.有关该省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总人口数减少 B.城市人口自然增长较快
C.老年人口下降 D.城市人口机械增长较快
[解析] 该省人口增速为正值,说明人口总量一直呈增长状态;城市人口增速明显高于总人口增速,说明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来自人口的机械增长。
[答案] D
4.从图中可知,该省( )
A.农业总产值下降 B.工业化进程加快
C.服务业发展延缓 D.城市就业压力减轻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省城市人口快速增长,说明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化快速发展,就业压力增大。
[答案] B
(2015·河南八市4月联考)下图示意我国沪宁杭城市群。读图,完成5~6题。
5.该城市群竞争优势大的原因在于( )
A.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早
B.劳动力成本低
C.水资源丰富
D.教育发达人才优势突出
[解析] 我国最先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是粤、闽两省的部分沿海城市;我国中西部劳动力成本低;珠江三角洲、长株潭、成渝等南方地区的城市群,水资源也很丰富;该地经济发达,教育水平高,相对我国其他地区人才优势突出。
[答案] D
6.该城市群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产业饱和,亟待转移升级
B.传统产业为主,创新能力差
C.城市等级结构不合理
D.发展资金不足
[解析] 沪宁杭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科技领先、城市等级结构合理的地区。这里产业发展早、发展程度高,现在已经极为饱和,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空间小,所以鼓励部分产业转移出去,并加快产业升级换代。
[答案] A
(2015·江西师大附中月考)城市化率是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工业化率是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读甲国城市化率、工业化率变化图,完成第7题。
7.20世纪70年代以后,甲国工业化率呈波动下降趋势的原因是( )
A.国家政策的影响 B.生产力的发展
C.环境恶化 D.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化率变化的影响因素,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据图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后,甲国工业化率呈波动下降的趋势,说明该国的第二产业比重波动下降,而此阶段城市化率较高,说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因此其工业化率下降的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故B项正确。
[答案] B
读我国某城市近5年产业发展矩形方阵分析图,完成8~9题。
8.对该城市及其产业发展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缺少增长快、比重大的优势主导产业
B.建筑业发展潜力最大
C.石油化工和石化产品制造业增长潜力最大
D.该城市可能是大庆市或者淮南市
[解析] 本题考查产业发展特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图可知,该地各产业近5年年均增长率都在50%以下,除石油化工和石化产品制造业外,其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小,缺乏增长快、比重大的优势主导产业,故A项正确;由图可知,建筑业增长速度慢,且所占比重低,发展潜力小,故B项错误;石油化工和石化产品制造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大,但增长潜力小,C项错误;该地石油化工和石化产品制造业占较大比重,可能是石油资源丰富的大庆市,但不可能是煤炭资源丰富的淮南市,故D项错误。
[答案] A
9.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该城市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扩大资源开采规模,做大做强石化产业 ②发展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劳动力就业率 ③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产业链 ④加快城市转型,培育新兴优势产业,提高竞争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该城市是以石化工业为主的城市,是资源型城市或依赖资源发展的城市,因此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发展新兴优势产业,提高竞争力,①②错误,③④正确,故选D项。
[答案] D
(2015·杭州联谊学校联考)“再工业化”发展战略属于工业化后期为了进一步振兴国家经济而采取的措施。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奥巴马政府于2009年年底启动“再工业化”发展战略。读图回答10~11题。
10.美国提出“再工业化”的背景是( )
A.金融危机发生,美国的制造业大量外迁
B.美国国内制造业日趋“空心化”,就业机会增多
C.发达的金融和房地产行业不断萎缩
D.美国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下降以及产业发展规律的作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化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再工业化”发展战略属于工业化后期为了进一步振兴国家经济而采取的措施。从图中可以看出美国的制造业产值占GDP比率很低,说明金融危机后大量的制造业外迁,就业机会减少;金融和房地产行业不断发展;美国国内劳动力成本是上升的。故选A。
[答案] A
11.下列产业部门在美国“再工业化”过程中没有明显优势的是( )
A.微电子工业 B.精深制造业
C.玩具制造业 D.生物制药业
[解析] 美国“再工业化”的实质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如新能源、环保、信息、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从而重新拥有具备强大竞争力的新工业体系。劳动力导向型的玩具制造业不具备优势。
[答案] C
(2015·广东惠州一模)读图,回答12~13题。
12.上图为“1995~2012年某市纺织服装制造业圈层分布”,可推测该市纺织服装业( )
A.企业总数量不断减少
B.随距离增加占比减小
C.中心城区集聚度增强
D.郊区化布局特征增强
[解析] 本题组考查工业化与城市化。结合图可以看出,2012年该纺织服装制造业在远郊区的比例要高于2002年和1995年,所以可以推断:该市纺织服装制造业郊区化布局特征增强。
[答案] D
13.欠发达山区县域新型城镇化最可取的发展道路是( )
A.全面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以工业化驱动城镇化
B.立足本地优势资源合理开发,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C.依靠劳务跨区域输出,获取经济收入带动城镇化
D.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区域城镇化
[解析]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所以不可能全面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因人才和资金缺乏,也不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当然可以依靠劳务跨区域输出,获取经济收入带动城镇化,但最好的方式就是立足本地优势资源合理开发,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答案] B
二、综合题
14.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两个重要城市群,阅读两三角洲简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两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酸雨危害严重,减少这些酸性气体排放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2)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相比,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城市等级体系不合理、城市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请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措施。
(3)伴随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该地区农业应如何发展?
[解析] 第(1)题,酸性气体主要来源于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使用,减少酸性气体排放的措施应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减少排放、增加回收等方面归纳。第(2)题,针对问题,从构建城市群和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两方面分析。第(3)题,为适应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一方面要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重点发展城郊农业;另一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
[答案] (1)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减少酸性气体排放量,并进行回收利用(推广原煤脱硫技术、工业废气脱硫处理);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污染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答出3点即可)
(2)加强城市群整体统筹与规划;构建区域核心城市,提高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城市产业分工与协作,避免恶性竞争;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建设与合作等。(答出3点即可)
(3)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相应调整,加大蔬菜、肉蛋奶、花卉等城市需求量大的农副产品生产;保护基本农田,增加科技投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15.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来看,苏南地区城市化呈现出“众星捧月”之势,即中心城市发达,受其辐射的周边县、区和村镇也发达,自西向东有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南通、上海等,在大城市的带动下,形成城市群或城市带,周边繁星摧璨,形成发达的县、区及村镇体系,呈“捧月”之势。读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南城市化模式诞生在我国经济最发达、城市最密集的江南水乡。下图为我国苏南地区城市化模式示意图。
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材料二 下图为苏南地区某镇的工业产值构成图和外来劳动力产业部门比重图。
(1)说明该镇的支柱性产业及其主要的竞争优势。
(2)该镇的经济要实现持续增长,应重点发展哪些产业部门?原因是什么?
(3)简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城市化模式的特点有哪些。
[解析] 第(1)题,由图可获取信息。第(2)题,本题应从图中工业产值构成图中获取信息。第(3)题,本题应从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影响去进行分析。
[答案] (1)支柱性产业:电子、服装、家电。优势: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2)电子工业。地处沪宁杭工业基地,区域内科技发达、人才集中,交通和通信便利,市场广阔。
(3)苏南地区是依靠内向型经济发展壮大起来的典型区域;乡镇企业是其核心和主体,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推动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是从大中城市的工业配套和拾遗补缺起步,逐步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