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29、D 30、A
考点:考查文化圈。
【名师点晴】最早来澳大利亚的移民是英国人,澳大利亚是英联邦的成员国,其国民主要是英国人的后裔,有着西欧的文化特点。
文化圈向外迁移的不仅是整体文化的个别部分,也可能是整个文化模式。文化圈不仅限于一个地理空间范围,它在地理上不一定是连成一片的。在一个文化丛相关的不同地带,只要有一部分文化元素是相符的,它们就同属一个文化圈,如东亚文化圈、北美文化圈等。文化圈是独立持久的,也可以向外迁移;澳大利亚就是西欧文化向外扩散形成的共同文化圈。
(2016•北京卷)图4为某流域局部景观示意图。读图,回答第5、6题。
5. 图中
A.①处冰川融化,湖泊水位升高 B.②流量稳定,河流的落差小
C.③处谷宽、流速慢,适宜修建水库 D.④处地形平坦,农 业生产条件优越
6.若该图示意中国某流域,图中
A.地理按1:10万比例描绘,特征清晰 B.冰川地处新疆,覆盖范围山脊延伸
C.径流季节变化大,存在不同程度水患 D.海域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港口数量少
【答案】5.D 6.C
考点:河流特征判读
【名师点睛】从图中读取山地、海洋、冰川、陡崖、湖泊、瀑布等信息,结合河流水文特征的判断与分析,进行综合分析。
(2016•新课标Ⅲ卷)图1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7-9题。
7.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8.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9.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答案】7.B 8.C 9.D
考点:河流、水循环
【名师点睛】该组试题由文字材料和图片构成,以近年来的热点话题“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考查植被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是教材中“水循环”、“城 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部分内容的迁移应用,识记植被的生态作用,理清植被破坏或恢复对下渗、蒸发、地表径流等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正确解答该组试题的关键。植被破坏,将导致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同时坡面上地表径流速度加快,区域水体总量减少,蒸发和蒸腾减少,区域降水量减少;反之,则出现相反的结果。理解上述关系,第7、8小题可迎刃而解。第9题题干中的“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是重要条件,降水到达地表后,不需再考虑下渗、蒸发的部分。因此影响河流径流量的主要因素是降水总量:降水越多,河流径流量越大;反之越小。图中岩层(不透水层和透水层)的倾斜是导致甲乙两河径流量变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加载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