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甲>乙>丙;降水:甲<乙<丙
B.周围山地环绕,地形以盆地为主
C.一般河流每年有两次汛期,有的存在凌汛现象
D.河流径流量主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解析:从经纬度位置可看出图示区域为我国东北地区,其中甲为大兴安岭,乙为松嫩平原,丙为长白山地区,东北地形表现出明显的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特征。东北河流春季积雪融水使河流水位较高,夏季7~8月份由于降水多而使河流处于高水位,即河流一般有两次汛期,以夏汛水量最大,即河流径流量主要随降水量变化而变化;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流还存在凌汛现象。从等温线判断甲气温最低,从降水量线看丙降水最多、甲最少。
答案:C
2.关于图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期长是作物产量高的主要原因
B.热量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限制因素
C.平原面积广大,但粮食商品率低
D.次生盐碱化是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解析:东北平原面积广大,是典型的地广人稀的地区,土壤肥沃,粮食生产商品率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该区域由于纬度位置较高,热量相对不足是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答案:B
结合材料,回答3~4题。
材料一 我国目前部分优势粮食生产基地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
3.关于甲、乙、丙三个粮食生产基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人均耕地多,而且水热条件优越
B.乙地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但水源不足
C.丙地光、热、水充足,且土地的集中性好
D.甲、乙两地光、热、水条件相同,但农作物类型不同
解析:甲地纬度位置较高,光热相对不足;乙地深居内陆,气候的大陆性强;丙地人口稠密,地块狭小,生产规模小,土地的集中性不足;三地的光、热、水差异明显。
答案:B
4.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 )
A.土地相对集中,适宜机械化生产
B.河网密布,交通不便
C.当地人的食物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D.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解析: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与粮食种植面积减少有关,应从耕地面积减少和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分析。
答案:D
读“东北区域略图”及五地相关气候资料表,完成5~7题。
① | 年均温 | -3.6℃ |
年降水量 | 355 mm | |
② | 年均温 | 4.9℃ |
年降水量 | 881 mm | |
③ | 年均温 | 6.8℃ |
年降水量 | 361 mm | |
④ | 年均温 | -0.4℃ |
年降水量 | 630 mm | |
⑤ | 年均温 | 3.6℃ |
年降水量 | 523 mm |
5.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Ⅰ—① B.Ⅱ—②
C.Ⅲ—③ D.Ⅳ—④
解析:①、③两地年降水量小于400 mm,故对应Ⅰ或Ⅴ,又因①地年均温较低,故对应纬度较高的Ⅴ,③地对应Ⅰ。②地年降水量为881 mm,较丰富,对应Ⅲ;④地年均温较低,对应Ⅳ;则⑤地对应Ⅱ。
答案:D
6.表中②、③两地降水差异明显,与其成因无关的是( )
A.纬度 B.地形
C.海陆位置 D.季风
解析:②、③两地分别对应Ⅲ、Ⅰ,读图可知,两地纬度相当,故其降水差异明显与纬度无关。
答案:A
7.与江汉平原比较,Ⅳ地区粮食商品率较高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杂交水稻技术的应用 B.肥沃的土壤
C.雨热同期的气候 D.地广人稀
解析:Ⅳ地区是三江平原,地广人稀是其粮食商品率较高的最主要因素。
答案:D
(2013·保定模拟)下图中阴影地区以干旱严重闻名,被称为“旱腰带”。现在该地区道路四通八达,万亩酿酒葡萄绿满田野,过去贫穷落后的“旱腰带”已变成如今名副其实的“金腰带”。读图回答8~9题。
8.制约该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
①地处干旱地区,降水稀少
②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
③年积温低,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④季风气候,旱涝灾害频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结合图中的河流和经纬度的分布,可知该区域地处我国黄土高原,为温带季风气候,土质疏松,旱涝灾害和水土流失严重。
答案:D
9.该区域发展葡萄种植业的突出优势是( )
A.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B.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C.道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
D.劳动力充足,生产经验丰富
解析:该区域干旱严重,说明降水少,但这样的地区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
答案:B
“保护性耕作法”是指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并在粮食收割时及时将作物秸秆粉碎后归还农田,或者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过冬。用此法进行实验得出下表数据,阅读下表,回答10~11题。
某地冬春季节实验前后资料对比表
土壤 水分 |
土壤 空气 |
土壤 有机质 |
大气 悬浮物 |
大气 水分 |
|
实验前 | 6.3% | 25.5% | 0.7% | 14.6% | 18.6% |
实验后 | 23.5% | 16.7% | 3.2% | 3.4% | 34.5% |
A.增加地表径流量 B.增强空气污染
C.增强土壤透气性 D.保持土壤水分
解析:结合表中数据分析,实验后土壤水分、土壤有机质、大气水分增加,土壤空气、大气悬浮物减少。
答案:D
11.由上表可知,该地最可能是( )
A.三江平原 B.河西走廊
C.华北平原 D.江汉平原
解析:河西走廊位于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适合保护性耕作。
答案:B
读图,回答12~13题。
图1
图2
12.制约两地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为( )
A.地形 B.降水
C.热量 D.光照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的制约因素。由图知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比较干旱,水源是制约其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
答案:B
13.两地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为( )
A.水土流失 土壤盐碱化
B.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土地沙漠化
D.土壤盐碱化 水土流失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河套平原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人类大量使用地下水灌溉引起的土壤盐碱化问题。而河西走廊地区沙漠地带由于人类过度地农业生产活动导致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
答案:C
读“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完成14~15题。
14.为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东北西部草原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 )
A.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B.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做好生态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工作
C.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减缓退耕、退牧工作的实施
D.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解析:A项是东北平原区农业发展的方向;C项说法错误,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推动退耕、退牧工作的顺利实施;D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是东北山区农业发展的方向。
答案:B
15.关于此耦合发展模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以有效地保护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
B.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各自独立,发展专业化生产
C.反映出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竞争关系
D.这种发展模式不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
解析:此耦合发展模式可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相互协作,发展专业化生产;反映出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密切协作的关系;有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
答案:A
二、综合题
16.季节冻土日数是指土层中的水被冻结的天数。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东北甲地区种植水稻原本以地表水灌溉为主,后来打井抽取地下水灌溉,发展“井灌种稻”。目前,俄罗斯正计划将其远东地区的数百万公顷闲置土地以象征性的租金长期租给外国人耕种。
(1)指出图中季节冻土等日数线的走向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指出甲地区发展“井灌种稻”的有利水源条件,并分析该条件的主要成因。
(3)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说明甲地区不宜盲目扩大水稻播种面积的原因。
(4)近年来中国人到乙地区租种土地现象不断增多,分析其社会经济原因。
解析:第(1)题,季节冻土等日数线东段大致呈东西延伸,受纬度影响显著;西段大致为东北—西南走向,受地形影响显著。第(2)题,该地区纬度较高,蒸发弱,多沼泽,地下水丰富,因而可以发展该种植技术。第(3)题,大面积发展水稻种植导致耗水量增多,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径流量减少,生态恶化。第(4)题,从区位、地价、政策、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分析。
答案:(1)走向:东段为东西走向,西段为东北—西南走向。主要的影响因素:东段受纬度(太阳辐射)的影响,西段受地形的影响。
(2)地下水丰富。河流、沼泽多;降水较多,蒸发较弱,土壤水分较多;植被条件较好,涵养水源能力较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土层中有冻土。
(3)种植水稻耗水量大;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需水量日益增加;沼泽面积减少;“井灌种稻”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年径流总量减少。
(4)乙地区闲置土地面积较大;两国政策的支持;乙地区土地租金较低;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中国邻近乙地区;中国劳动力充足。
17.(2013·上海黄浦二模)阅读关于家庭农场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家庭农场”起源于欧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家庭农场历史悠久。2013年,“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称鼓励和支持农民承包的土地向家庭农场流转。当前各地方行政村积极开展“互换并地”的政策,减少农户耕作的地块数,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材料二 在吉林省延边,很多农村青壮年出国劳务、进城打工。为解决农村无人种地的难题,2008年延边开始探索“家庭农场”模式,即由农场承包村民的土地,付给村民租金。几年来全州土地流转面积和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城镇化率达到67.04%。
(1)分别评价吉林延边和上海松江发展“家庭农场”的气候条件。
(2)概述“家庭农场”对吉林延边地区的积极影响。
(3)分析上海农业用地基本分布于松江、崇明等郊区的原因;分析松江“家庭农场”大量生产蔬菜的原因。
解析:(1)发展家庭农场的气候条件,就是分析农业的气候条件,包括光、热、水及气象灾害等方面;(2)结合材料二总结、分析即可;(3)运用城郊农业相关知识分析即可。
答案:(1)延边:夏季水热配合好;农作物生长期短(热量条件不足、易发生旱涝灾害、低温冻害)。松江: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水热条件优越;易发生旱涝灾害。
(2)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土地撂荒问题);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城镇化水平(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3)农业用地效益最低,只能分布在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不适合布局的城市外围地区。上海市民对蔬菜的需求量大,蔬菜生产附加值高,不宜储藏,适宜在邻近市场的近郊区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