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1990~1995年非洲、亚太地区、欧洲和中亚、拉丁美洲、美国和加拿大、西亚地区的世界森林面积的变化示意图,据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区分别是( )
A.美国和加拿大、西亚、非洲、拉美
B.非洲、拉丁美洲、美国和加拿大、西亚
C.西亚、美国和加拿大、非洲、拉丁美洲
D.拉丁美洲、非洲、美国和加拿大、西亚
2.下列关于①、②、③、④四地森林面积变化及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①是西亚,森林破坏严重,荒漠化面积广
B.②是拉美,热带雨林的大量砍伐是森林面积锐减的主要原因
C.③是非洲,森林面积的扩大得益于大规模的退耕还林
D.④是美国和加拿大,因纬度高,气候寒冷且经济发达,导致森林锐减
解析:本题组考查森林分布和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
1.世界森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是拉丁美洲的热带雨林,其次是非洲的热带雨林。西亚地区气候干旱,森林面积较少,减少的面积较小,故选B。2. 美国和加拿大对环境要求提高,森林面积有所增加。
答案:1.B 2.B
3.热带雨林的脆弱性表现在( )
A.生物残体分解快
B.植物生长速度快
C.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D.群落以高大的乔木为主
解析:热带雨林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是雨林的优势,但由于强烈的生物循环,有机质不能在土壤中积聚,使土壤比较贫瘠,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而地上植物体是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这就是热带雨林脆弱性的表现。
答案:C
(2013·南京模拟)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盖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据此完成4~5题。
降雨 强度 |
混交林地 | 坡耕地 | 荒草地 |
油松幼 林地 |
|||||
径流 量/L |
泥沙 量/kg |
径流 量/L |
泥沙 量/kg |
径流 量/L |
泥沙 量/kg |
径流 量/L |
泥沙 量/kg |
||
33 | 弱 | 111 | 0.1 | 155 | 41.3 | 153 | 4.7 | 154 | 18 |
14 | 很强 | 29 | 0.5 | 327 | 39.4 | 71 | 0.8 | 212 | 25 |
19 | 强 | 28 | 0.3 | 113 | 1.2 | 51 | 0.4 | 52 | 0.6 |
A.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B.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C.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荒草地 坡耕地
D.混交林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解析:参考表中三项降水强度,可以判断出在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
答案:D
5.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由于在相同降雨强度下,混交林地的泥沙量小于油松幼林地,因此①③正确;坡耕地泥沙量最大,开垦坡地会导致当地生态环境恶化;油松幼林地保持水土的作用比荒草地小。
答案:B
(2013·福建泉州一模)降雨被植物茎叶拦截的现象叫植物截留,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植物疏密程度、植物种类、季节以及降雨特性。下图示意植物截留与降雨量、降雨历时关系。据此回答6~7题。
6.植物截留总量大的条件是( )
A.植物密,降雨量大,历时短 B.植物疏,降雨量小,历时短
C.植物密,降雨量大,历时长 D.植物疏,降雨量小,历时长
解析:图中显示相同降雨历时,降雨量越大截留总量越大;相同的降雨量,降雨历时越大,截留总量越大;而植物越密,植物截留能力越强。故C项正确。
答案:C
7.从地域分异规律角度考虑,下列地形区的植被水土保持效益最好的是
( )
A.春季的东南丘陵 B.夏季的黄土高原
C.秋季的山东丘陵 D.冬季的天山山脉
解析:东南丘陵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春季植被较密,所以截留降雨能力较强,地表受雨水冲刷较弱,故植被水土保持效益最好。山东丘陵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秋季植被较稀疏而截留降雨能力弱,不利于水土保持;黄土高原植被稀疏不利于水土保持。
答案:A
(2013·北京西城期末测试)西藏和黑龙江的沼泽湿地面积广大。读表,回答8~9题。
占全国沼泽湿地面积比(%)
年份 省(区) |
1990年 | 1995年 | 2000年 |
黑龙江 | 22.13 | 20.97 | 17.67 |
西藏 | 24.17 | 25.55 | 26.75 |
A.降水丰富,集中于夏季 B.气温低,蒸发微弱
C.冰雪覆盖,有利于下渗 D.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解析:本题考查沼泽湿地的成因,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黑龙江省地处高纬地区,西藏自治区位于高海拔地区,两地沼泽湿地共同的原因是气温低,蒸发弱。
答案:B
9.下列关于两地湿地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黑龙江湿地大幅减少,主要是由于农业基地的开发
B.湿地减少加剧了黑龙江的洪涝灾害
C.西藏湿地面积增大与全球变暖有关
D.旅游资源的开发是西藏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解析:本题考查湿地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黑龙江省由于农业基地的开发,湿地减少,加剧了洪涝灾害;西藏地区湿地的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全球变暖导致冰雪融水量增大,湿地面积扩大。
答案:D
净初级生产量指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中扣除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掉的那部分能量。下面图甲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随气温变化图”,图乙为“净初级生产量随雨量变化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仅考虑气温的影响,净初级生产量( )
A.随气温升高而增加 B.随气温升高而减少
C.随气温升高先增后减 D.最大值在25℃
解析:随气温升高呼吸作用增强,光合作用出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因而净初级生产量随气温升高先增后减。
答案:C
11.下列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量均值最大的是( )
A.温带沼泽湿地 B.针叶林
C.中纬度草地 D.荒漠
解析:温带沼泽湿地气候潮湿,且温度不是太高,因而净初级生产量最大。
答案:A
(2013·湖南十二校第一次联考)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第十一个国家级综合试验区——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立。下图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布略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较高,气候寒冷 B.冰川众多,湿地广布
C.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D.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解析: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生态环境脆弱。
答案:A
13.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其具有的重要价值突出表现为( )
①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②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
③调蓄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洪水
④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
⑤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
⑥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④⑥ D.④⑤⑥
解析: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作用,同时还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答案:C
图甲和图乙表示黑龙江省同江市(位于松花江与黑龙江的交汇处)湿地、耕地及人口的变化。据此完成14~15题。
14.关于图甲与图乙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A.1956~1976年,耕地面积与农业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B.1956~2000年,湿地面积与农业人口数量的变化呈负相关
C.1976~1986年,耕地面积与非农业人口的增长速度一致
D.1986~2000年,湿地面积与总人口数量的变化呈正相关
解析:根据两幅图的变化关系,可以看出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湿地面积在减小,两者呈负相关。
答案:B
15.与1976年相比,2000年同江市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是( )
A.劳动力短缺 B.低温冷害更严重
C.人均耕地面积减小 D.洪涝灾害更频繁
解析:湿地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湿地的破坏会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更加频繁。
答案:D
二、综合题
16.(2013·深圳市高三调研)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面为2011年世界原木消耗量最大的五个国家原木消费量、自给率及中国原木进口主要来源图。
材料二 下图为1995~2011年中国原木生产量、消费量变化曲线图。
(1)原木自给率最高的国家是________;中国原木进口最大来源国的森林类型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林。
(2)自________年以后,我国原木进口量明显增加的重要原因是在东北、西南林区加强了对________的保护工作。
(3)森林的过度砍伐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芬兰、瑞典两国森林覆盖率高,人均木材蓄积量很大,但两国仍需大量进口木材,简述其原因。
(5)森林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我国在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上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由材料一图可判断原木自给率最高的国家是美国,中国原木进口最大来源国是俄罗斯,主要森林类型是亚寒带针叶林。第(2)题,读材料二图可知1999年(或2000年)后我国原木消费明显大于生产。我国东北、西南主要是天然林。第(3)题,森林被毁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第(4)题,芬兰、瑞典地处高纬度,且均为发达国家,本国木材品种较单一,木材消费量大,且为保护本国森林资源所以仍需大量进口木材。第(5)题,我国森林覆盖率比较低,对木材的需求量又比较大,因此在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上应采取的措施有: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木材利用率、开发木材替代品、从国外进口木材等。
答案:(1)美国 亚寒带针叶(或针叶)
(2)1999年(或2000) 天然林(或森林)
(3)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或温室效应增强) 生物多样性减少(或大量物种灭绝)
(4)①木材加工业发达(或木材消费量大);②保护本国森林资源;③本国木材品种较单一(或本国森林生长较慢)。
(5)①大力植树造林;②提高木材利用效率;③开发木材替代品;④从国外进口木材。
17.(2013·重庆二诊)图A、图B为世界两大主要的雨林分布地区略图,图C、图D分别为图A、图B中M、N两地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读图回答问题。
(1)比较M、N两地气候特点的差异,并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植被破坏后对该地大气圈和水圈的不利影响。
(3)刚果盆地原始森林茂密,林木蓄积量大,但是伐木业极不发达,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解析:(1)从两地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可判断M、N地分别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获取图中信息可说出降水量的差异,运用气候成因可分析降水量不同的原因。(2)对大气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空气温度、湿度和成分变化上,对水圈的影响主要是地表径流量的变化。(3)伐木业与原料丰富程度相关外,还与交通便捷程度、市场需要量等相关。
答案:(1)差异:降水量M地小于N地,M地分干、湿两季(或降水季节分配不均),N地降水年内分配均匀。(或者答M地年降水量大于1500 mm,分干、湿两季;N地年降水量大于2000 mm,降水年内分配均匀。)原因:M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N地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2)径流量变率增大(或答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导致温差变大,降水量(或空气湿度)减小;导致大气碳氧平衡失调。
(3)四周地形崎岖(或答盆周多山地),陆路交通不便利;河流下游流速快(或海岸线平直),沿海无大型港口,水运交通不便;本地经济落后,市场狭窄(或木材需求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