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唐山质检)读“1961~2006长江三角洲平均气温增温速率空间分布图”,回答1~2题。
1.有关长江三角洲1961~2006年平均气温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区域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
B.增温幅度由东向西增加
C.沿江均比沿海增温幅度大
D.上海市年增温最大幅度达0.5℃
解析:从图例和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该区域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
答案:A
2.影响长江三角洲40多年来平均气温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的变化 B.冬季风势力强弱
C.城市化的发展 D.降水的变化
解析:从四个选项可知,城市化的发展是影响长江三角洲多年来平均气温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C
读“近百年来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的水平变迁图”,回答3~4题。
3.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的重叠范围越来越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高度的变化 B.距海远近的变化
C.气温的变化 D.降水量的变化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两个天然物种均向北移,但甲向北移动的范围大,乙移动的范围小,其差异是由气温变化造成的。
答案:C
4.在全球,这种变化最不明显的地区应位于( )
A.西西伯利亚平原 B.亚马孙平原
C.墨西哥高原 D.埃塞俄比亚高原
解析:亚马孙平原地区地跨赤道两侧,它们应向南北两侧移动,故甲乙两天然物种的重叠范围不会越来越小。
答案:B
下图示意某流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气候要素变化(左图)和气候变化对该流域农业生产的影响(右图),回答5~6题。
5.此流域可能位于我国哪个省级行政区( )
A.冀 B.鄂
C.甘 D.吉
解析:图中年降水量变化曲线显示该流域的年降水量小于250 mm,位于干旱地区,结合选项中的四个省区,应为甘肃。
答案:C
6.该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缩小
B.农作物品种发生明显变化
C.春小麦种植向低海拔地区迁移,种植范围缩小
D.玉米种植上限高度升高,种植范围扩大
解析:该流域气候变化主要体现在气温的变化上,该地年气温逐步上升。右图所示春小麦的播种面积减少,而玉米的播种面积增大,可知是因为气温的上升,玉米种植的上限高度升高,导致种植范围太大所致。
答案:D
(2014·江西吉安一中模拟)读下图,回答7~8题。
7.对图示内容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图所示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洋东岸
B.乙图与戊图表示的气候类型相同
C.丙图所示气候类型在非洲和南美洲均无分布
D.丁图所示气候类型只分布在亚洲和北美洲
解析:甲图中7月高温多雨,1月寒冷少雨,最冷月气温低于0℃,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大陆东岸,A错;乙图中7月份高温少雨,1月份温和多雨,属于地中海气候,与戊图所示气候类型相同,B对;丙图中全年气候温和,各月降水较均匀,应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在非洲没有分布,但是在南美洲有分布,C错;丁图中全年高温,属于热带,7月份降水多,应属于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降水量更大,故排除),在亚洲没有分布,D错。
答案:B
8.在戊图所示的气候类型区( )
A.冬季普遍有结冰现象
B.植物叶子较软、色绿,叶面较大
C.主要水果有葡萄、柑橘等
D.森林中有大熊猫出没
解析:戊图所示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是亚热带气候,典型水果有葡萄、柑橘等。
答案:C
下图为“沿某经线圈部分陆地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陆地)”,O为极点,点A、B均位于赤道上。①~⑧表示气候类型。读图回答9~10题。
9.在同一低气压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的是( )
A.①和⑧ B.②和⑤
C.③和⑥ D.④和⑦
解析:本题组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和全球地理特征。O点为极点且位于大陆上,说明图示范围位于南半球,地球上的低气压带包括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在图示范围内,没有受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A、B均位于赤道上,其附近的①、⑧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答案:A
10.气候类型②③④所在大陆为( )
A.澳大利亚大陆 B.南美大陆
C.北美大陆 D.非洲大陆
解析: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区域定位。根据南半球的三个大陆南北跨的纬度多少可排除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所以A选项正确。
答案:A
11.(2013·江西八校联考)下表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读表回答问题。
地点 | 纬度 | 气温(℃) | 降水量(mm) | |||
一月 | 七月 | 一月 | 七月 | 全年 | ||
① | 23.5° | 13.2 | 28.5 | 43.2 | 227.6 | 1682.1 |
② | 0° | 14.2 | 14.6 | 73.6 | 26.2 | 1006.9 |
③ | 67.3° | -2.2 | 12.5 | 86 | 92 | 1000.2 |
④ | 5.2° | 20.3 | 15.8 | 16.9 | 0.5 | 116.1 |
A.①——我国东南沿海、亚热带季风气候
B.②——东非高原、热带雨林气候
C.③——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极地气候
D.④——澳大利亚、热带沙漠气候
解析:①(纬度23.5°)最冷月1月均温13.2°C,降水量43.2 mm;7月均温较高,为28.5℃,降水量为227.6 mm。表明该地位于北半球,雨热同期,最可能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②(纬度0°)1月、7月(气温略高)均温都接近14℃,表明该地所处地区地势高,不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B项错误。③(纬度67.3°)地1月均温为-2.2℃,7月为12.5℃,表明该地气温年较差小,冬季温和,夏季凉爽;1月、7月降水量差别不大,该地不可能是极地气候。C项错误。④地(纬度5.2°)1月为最热月,7月气温15.8℃,全年降水量为116.1 mm,表明该地距赤道近,为热带沙漠气候。由上分析可知,A为正确选项。
答案:A
(2013·河南适应性测试)下图为世界某岛屿等高线示意图和甲、乙两地气候资料。读图,回答12~13题。
12.关于甲、乙两地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属于暖温带气候类型 B.气候特点都是雨热同期
C.年降水量甲比乙少 D.冬季降水量甲比乙多
解析:甲、乙两地都是地中海气候,读取图中降水量数据(注意坐标轴中的数值不同)可知,乙地降水量大于甲地。
答案:C
13.造成甲、乙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受寒流影响,乙受暖流影响
B.甲终年受西风影响,乙终年受副高影响
C.甲海拔比乙低
D.甲处于盛行风背风地带,乙处于迎风地带
解析:两地都属于地中海气候,大气环流状态相同,即夏季都受副高控制、冬季都受西南风影响;但图中显示甲地位于山地背风坡、乙地位于山地迎风坡,故降水量有较大差异。
答案:D
(2013·宁波五校联考)下图为我国五个自治区行政中心城市气候资料表。读表格数据,回答14~15题。
城市 | 夏秋降水量(mm) |
冬春降 水量(mm) |
7月平均 气温(°C) |
1月平均气温(°C) |
① | 153.2 | 124.4 | 25.7 | -15.2 |
② | 351.5 | 66.0 | 21.9 | -13.5 |
③ | 165.6 | 37.1 | 23.6 | -9.0 |
④ | 435.0 | 9.8 | 14.9 | -2.3 |
南宁 | 868.8 | 431.8 | 28.3 | 12.8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①地区夏秋季节降水少,冬春季节降水较多,年温差大,应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燥,故①处应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A项错误;②处冬季气温较低,应离冬季风源地较近,故②处应为内蒙古自治区,B项错误;③处结合气温和降水可知应为银川,C项正确;④处夏季气温最低,应为西藏自治区,D项错误。
答案:C
15.城市①冬春季节降水较多的原因是( )
A.副高控制 B.蒙古高压控制
C.热带气旋影响 D.西风气流影响
解析:由上题可知,①城市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冬春季节受盛行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水汽影响降水多,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综合题
16.(2013·浙江宁波模拟)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球在距今约22亿年到1万年间的漫长地质年代里经历了三次大冰期。距今6亿年到3亿年间为震旦纪冰期;距今二、三百万年到一百万年间为第四纪冰期。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大冰期时气温比平均值下降4°C~7°C,海面降低,陆地大面积被冰雪覆盖。间冰期时气候转暖,高纬度大陆冰川面积缩小,中纬度山岳冰川大规模后退,雪线上升,全球自然带向两极方向推移,海面上升。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引起地质时期气温反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简述大冰期和间冰期期间,地球上的物种数量各有什么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在距今1万年到19世纪末的历史时期,我国经历了四次寒冷期和四次温暖期。请回答: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寒暖变化依据的获得途径有哪些?
解析:第(1)题,在地质历史时期气候的变化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如太阳辐射的变化,下垫面的改变和大气环流的变化。第(2)题,大冰期:因气温下降,气候非常寒冷,物种数量大量减少,甚至有些生物灭绝。间冰期:气温较高,适合生物生存与发展,物种特别丰富。第(3)题,在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可以通过史料记载、考古发掘、化石地层研究等方面获得气候变化的依据。
答案:(1)太阳辐射的变化(或太阳活动的变化);下垫面条件的改变;大气环流的变化。
(2)大冰期时物种锐减。因为大冰期时气温下降,气候寒冷,许多生物因不适应寒冷的气候而灭绝。间冰期时物种迅速增加。因为间冰期时气温上升,气候温暖,生物演化、进化和繁衍的速度加快。
(3)史料记载(或文献记载);考古发掘。
17.(2013·南通、扬州、泰州一模)读我国西南地区两城市(M、N)有关气候数据,回答问题。
表一 M和N两地气温年、日较差比较
年较差(℃) | 日较差(℃) | |||||
年平均 | 1月 | 4月 | 7月 | 10月 | ||
M | 12.1 | 11.1 | 13.9 | 14.8 | 7.2 | 8.8 |
N | 19.1 | 8.0 | 6.9 | 9.3 | 8.0 | 7.5 |
11月~次年4月 | 5~10月 | |||||
降水量(mm) | 全年比重(%) | 降水日数(天) | 降水量(mm) | 全年比重(%) | 降水日数(天) | |
M | 116.3 | 11.2 | 31.0 | 918.1 | 88.8 | 103.6 |
N | 278.5 | 24.7 | 80.9 | 849.8 | 75.3 | 98.0 |
(2)1月M和N的气温日较差相差________℃,达到全年差异最大值。根据表二分析1月M气温日较差大于N的原因。
(3)分析M、N两地5~10月降水量大于11月~次年4月的原因。
解析:(1)从表中资料的分析中获取答案。
(2)从表中可知,1月M、N气温日较差为7℃。1月份M降水日数较N地少,云量少,多晴朗天气,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气温低。(3)5~10月该地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而11月~次年4月,盛行东北季风,降水少。
答案:(1)M地的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N地的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小。
(2)7 1月(冬季),M地降水日数较N地少,云量少,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因此M地气温日较差大于N地。
(3)5~10月,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水汽,形成降水;11月~次年4月,盛行东北季风,降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