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44分)
(2011·安徽卷27~28)图10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完成1-2题。
1—耕地 2—居民地 3—湖泊
1.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
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
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2.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A.推广蔗基鱼塘
B.推广水稻种植
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2011·浙江卷5~6)十八世纪墨累—达令盆地开始种植小麦,饲养绵羊,现已成为澳大利亚主要的农产品输出地。随着农场规模、数量的扩大与墨累河河水引用过多,该地陆续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读图2(粗箭头代表主要流向,细箭头代表次要流向),完成3~4题。
3、下列农业经营模式中,最能说明上述农业地域类型特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目前该盆地最有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①土壤盐碱化 ②河水流量增多,河口附近侵蚀作用增强 ③湖中的水生动植物大量繁殖 ④湿地萎缩,牧草生长不良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2010·江苏卷17-18)
图l0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圈,读图回答5~6题。
5.①、②、③、④、⑤的含义符合该循环系统的是
A.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饲料
B.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物、肥料
C.种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饲料
D.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
6.该园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小农经营
B.集约化程度低
C.商品率高
D.科技水平低
(2009·福建卷1~2)图1示意我国某企业集团型生态产业园区的生产联系。完成7-8题。
7.影响该生态产业核心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能源 B.技术
C.原料 D.市场
8.该生态产业园区中
A.企业的集聚避免了市场的竞争
B.技术协作带来了企业间的集聚
C.企业彼此间形成了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D.物质的循环利用形成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联系
(2009·江苏卷9~11)图5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9—11题。
9.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A.a表示污水处理,b表示污水收集
B.a表示污水排放,b表示污水处理
C.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
D.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处理
10.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增大供水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A.减少区内水体蒸发量
B.增加区内降水量
C.提高区内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D.增加地下水储量
11.如果区内某水体发生了富营养化,可行的治理措施是
A.增加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
B.减少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
C.减少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
D.增加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
二、综合题
12.(2011·新课标卷44题)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表1中的数据反映该区域湿地的变化。(10分)
表1
年份 |
湿地斑块数目(块) |
湿地总面积(hm2) |
湿地比率(%) |
1976 |
2251 |
88893 |
42.99 |
1986 |
3721 |
39639 |
19.17 |
2005 |
1973 |
19230 |
9.30 |
阅读资料,分析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10分)
13.(2010·浙江文综卷37题)
中国科学院构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由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五个支持系统组成。其中生存支持系统与生存资源禀赋(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农业投入水平、资源转化效率等有关。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等)、区域发展成本等有关。图11是1995-2007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图,表6是2007年中国东、中、西部发展支持系统评估表。
(1)说明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主要是由哪些支持系统的变化来驱动的?(10分)
(2)中国生存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试从农业角度简析其原因。(10分)
(3)中国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简析其原因。(10分)
(4)中国东、中、西部的发展支持系统存在着差异,请从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角度给予说明。(1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该地位于辽宁西北,根据题图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选A。
2.C 解析:“辽宁西北部”这一位置,处于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过渡地带的宏观背景,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节水”成了关键。
3.D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澳大利亚农业发展特点和农业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由图中的箭头所指的方向,结合澳大利亚农业发展特点,澳大利亚种植的小麦主要供牲畜饲料,部分出口,而绵羊的出口量很大,故可以判断第(4)幅图最能说明澳大利亚农业地域类型特征
4.A解析:因该盆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西侧,背风坡降水较少,水资源不足,因大量引用河水,湿地萎缩,牧草生长不良。盆地因引水漫灌,极易造成盆地土壤盐碱化
5.D 6.C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即发展生态农业。第5题,根据该地区农业科技园各生产环节之间的联系即可得出,故选D。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农业科技园属于混合农业,根据其特点可判断选C。
7.C解析:题目当中图示信息表明,该企业集团型生态产业园区围绕制糖厂布局相关企业,而影响主导产业---制糖厂的主要因素为原料,故选C。
8.D解析:图示和题干表明,该工业园发展的是循环经济,物质循环利用.故选D。
9.A 10.C 11.A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及对水域环境污染防控相关知识的掌握。据图5,供水系统提供可利用水源,产出有用产品及通过b转化为废水,故b为污水收集;废水通过a可返回区内水体及供水系统,遵循水资源循环利用原则,a为污水处理。故第9题选A。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增大供水量, 可采取的措施是对废水进行处理,回收循环利用,提高水的利用率。故第10题选C。区域内水体发生富营养化,治理的关键在于增强水体的流动性,要增加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故第11题选择A。
二、综合题
12.变化特点: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3分)
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3分)
不利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4分)
(每答1项可得1分,答出4项或以上即可得4分。)
13.答案:
(1)呈上升态势发展、智力和社会三个支持系统。
(2)2003年前徘徊波动,2003年后较快上升,2003年后平稳发展。农业投入水平增加,资源转化效率提高,农业政策调控取得成效。
(3)变化缓慢,近几百年有所下降,但基本保持稳定(或尚未持续恶化)。原因:经济高速发展正在带来的环境冲击部分得到缓解和遏制(或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取得一定的成效)。
(4)三次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加工制造业为主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农业占较大的比重。工业机构:东部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西部以重型产业为主。中部呈过渡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