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1994--2011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专题21 选修地理(3)

时间:2014-07-16  归属:地理试题解析

5.(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福建卷)[选修6——环境保护]
苏州河是上海的一条城市内河(贯穿城区的河流),其沿岸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河流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图16示意苏州河沿岸土地利用类型和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质污染综合指数高表示污染严重)。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1)指出1989-2006年苏州河水质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原因。(7分)

(2)简述改善城市内河水质的主要措施。(8分)
【答案】(1)总体趋势:水质有好转.原因:工业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并主要转好为居民用地和城市绿地,污染源减少;城市绿地面积增加,改善了水质。(2)打捞漂浮垃圾;清除河床淤泥,引水冲淤;沿岸绿化;禁止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等。
【解析】(1)从图中可看出水质污染曲线在下降,说明了水质有所转好.从图中可看出这得益于工业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城市绿地的增加,使得污染源减少,水质得到了改善。(2)此问考查河流综合整治的措施.结合信息,可以从河流的污染源头进行治理.清理污染物,禁止新的污染等对症措施。
6.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我国东南部某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共10分)
资料一:气溶胶粒子是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悬浮体。大气中某些气溶胶粒子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形成混浊天气现象,造成大气污染。
资料二:见图甲
资料三:见图乙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
(1)该市混浊天气出现日数最多的是________月,出现日数最少的是__________月。(2分)
(2)出现混浊天气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填正确项字母)。(3分)
A.大量工业废气的排放 B.交通运输工具的增多
C.连续的阴雨天气 D.近地面存在逆温现象
E。城市森林覆盖率高
(3)该市SO2污染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分析原因。(2分)
(4)防治该市大气污染可采取哪些措施?(3分)
【答案】(1)12 7
(2)ABD
(3)空间分布特点:工业区污染源比重大(主要集中在工业区)。
原因:工业区污染源多(主城区和其它区工业污染源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4)措施;①控制污染源;②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③使用清洁能源;④健全环境法规(加强环境执法)。
7.(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江苏卷) [环境保护]图2l为“195l~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受沙尘暴影响强度比例统计圈”。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 (1)我国北部受沙尘暴影响强度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1分)
(2)北京市受沙尘暴影响的强度总体上为 度。我国北部的沙尘暴多发生在 季,主要因为该季节我国北部地区气候 ,植被稀少,且常有 天气系统活动,风力强劲。(4分)
(3)首钢集团的搬迁使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首钢搬迁所运用的主要环境管理手段是(填选项字母) 。(2分)
A.行政手段 B.法规手段 C.经济手段 D.教育手段
(4)为贯彻“绿色奥运”理念,你认为进一步改善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应采取哪些措施。(3分)
【解析】:本题以“1951~2000 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受沙尘暴影响强度比例统计图”为背景,考查了我国的主要行政区域分布、有效信息的提取、沙尘暴天气产生的气候背景与天气特征、环境管理、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措施等内容,试题具有一定程度的综合性。本题最难答对的也许是第(1)小题。因为最简单的,往往容易被忽视。因为这是无图考图,要求学生心中装有中国政区图。希望通过该题提醒广大考生重视基础知识落实。我国北方的沙尘暴天气一般出现在春季,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蒸发旺盛,加之地表植被稀疏;二是此季节多快行冷锋,且锋前暖气团比较干燥,多大风天气。要改善和保护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就必须弄清北京市的主要大气污染源。因为对不同的污染源,应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透过材料,不难发现,北京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有工业污染(如燃煤会产生硫氧化合物污染)、交通污染(氮氧化合物污染)和固体颗粒物污染(沙尘天气或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等产生)。针对工业污染和交通污染,除将有严重污染的工业迁出、升级或关停外,还应改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控制废气排放,制定并实施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实施达标排放。针对空气中固体颗粒物污染,应加强风沙源地生态建设和在北京近郊植树造林,以防风固沙,减轻沙尘对北京城大气的影响。
【答案】(1)由西向东逐渐减弱 (2)轻春干燥(少雨)冷锋 (3)A
(4)改善能源结构;控制废气排放;植树造林;加强风沙源地区的生态建设。
8.(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32)(10分)[地理-环境保护]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图13是我国2006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图(一次能源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不改变其形态就可直接取用的能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1)在图示能源消费结构下,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有哪些?(6分)
(2)水能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可再生能源,说明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注重的环境问题。(4分)
【答案】(1)总悬浮颗粒物增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CO2增加增强温室效应;SO2等酸性气体增多导致酸雨蔓延。(只答大气污染的得分)
(2)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变化(水污染);对质环境的不良影响(泥沙、淤积、地震、滑坡等)。
【解析】(1)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因此排放的废气主要是二氧化碳、硫氧化物、粉尘等,其对应的大气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酸雨、大气污染;(2)水能开发主要集中在山地丘陵区,对其环境后果可从与之关联的水环境、地质灾害、生物等方面分析
9.(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32)【环境保护】
图13为我国区域示意图。A为水库,是B城市的唯一水源,C处为山地。读图回答问题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1)应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B城市的水源?
(2)某企业拟在C处山坡上开辟采石场,指出其可能对该处造成的生态破坏。
【答案】:(1)退耕还林、还草(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禁止向湖泊、河流排污(禁止在湖泊养 殖);保护森林。 (2)破坏植被,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山体,水 土流失加剧。 规律技巧总结答案语言顺序的组织非选择题的答案往往有多个语句,其顺序一般按因 果关系、时间关系或递进关系进行语言组织。
【解析】 (1)要保护好城市的水源,为城市提供洁净的水源,需要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草,禁止上游乱砍乱伐,倡导植树造林。同时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的使用和排放,从而减少水污染。 (2)破坏植被,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受损,同时还会引发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灾害,加剧下游的洪 涝灾害,造成下游水资源紧张。
10.(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10分)(选修6 环境保护)至2006年,已经发现世界海洋中共有200个“死亡地带”,及海洋中由于污染而威胁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生生存的区域。联合国于2006年10月19日发表的一份报告说,目前“死亡地带”的数量比2004年增加了34%。联合国一位官员说:“这些地带正在对渔业资源以及靠捕鱼为生的渔民构成重大威胁。”完成下列要求。
(1)国际公海“死亡地带”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4分)
(2)简述国际公海“死亡地带”的分布规律及防治措施。(6分)
【答案】(1)油轮石油泄漏;远洋运输、捕捞等排出的生活污水:某些公司倾倒的工业废弃物 (4分)。 (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即可得满分。)
(2)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在远洋航线沿线和渔业资源丰富海域(渔场)(2分)。
防治措施:进行国际合作,制订国际公海海域相关法规,加强国际公海海域的环境管理(2分);防止油轮泄漏,控制向国际公海海域排放各类废弃物(2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
【解析】本题考查海洋污染和环境保护问题。
11.(2007年高考山东卷文综,32)(10分)【地理——环境保护】
三峡工程蓄水后,峡江急流变成“平静湖水”(图23)。随着大坝的建成运行,库区环境问题被受社会各界关注。据国家环保局通报,目前库区水质较好。但库区上游及其沿岸支流城镇的废水、固体废弃物非达标排放现象仍然严重,每年有大量生活垃圾随流水进入库区,某县曾在4天内捞起的漂浮物就达100多吨。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1)图23中,某支流上A、8两处水质较差的是哪处?如果该现象具有一定普遍性,试说明原因。(3分)
(2)漂浮物对库区的主要危害有哪些?(3分)
(3)从源头控制的角度,采取哪些环境管理措施可以解决库区漂浮物问题?(4分)
【答案】: (1)B 处.原因:库区两岸支流地区城镇工业,生活等污水排放,其下游受到库水顶托, 水流相对变缓,致使污水富集,水质变差. (2)危害三峡工程安全(2 分) ;影响旅游景观(2 分) ;阻碍航运(2 分) .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以及利用各种手段(法律,行政,经济等)制止乱倒垃圾行为;对城乡垃圾进行集中收集;采用各种技术进行分类处理,利用.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某支流上A、B两处的位置根据支流与干流的关系判断水流的方向A处在B处的上方。库区两岸支流地区城镇、工业、生活等污水排放后都会由A处流向B处因此B处的水质较差。大量漂浮物的存在不仅会危害三峡工程安全而且还会影响旅游景观对河流的航运也会起到阻碍。第1题由以上分析可知水质较差的是B处。如果该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主要原因是库区两岸支流地区城镇工业、生活等污水排放其下游受到水库顶托水流相对变缓致使污水富集水质变差。第2题由以上分析可知主要危害三峡安全影响旅游景观阻碍航运。第3题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以及利用各种手段法律、行政、经济等制止乱倒垃圾的行为对城乡垃圾进行集中收集采用各种技术进行分类处理、利用等。
12. (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山东卷,32)(10分)【地理—环境保护】
图15为某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1)指出A支流的主要污水来源,并分析这些污水排入河流所产生的危害。(6分)
(2)分析B流域中农业土地利用整体布局所产生的生态效益。(4分)
【答案】
(1)工业废水( 分);生活污水水质下降( 分);破坏河流生态系统
(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水污染:调节小气候
【解析】(1)A支流流经居民点和化工厂因此污水来源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其产生的危害为水质下降、破坏河流生态系统等。(2)B河流域合理布局了果园、林地、耕地对于该地的意义在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水污染调节小气候等。
13.(2007年高考广东卷地理,37)某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共10分)
资料:见图24-25。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
根据所给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1)1998年以后,该地区酸雨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1999年以后,该地区赤潮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有_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3分)
A.潮汐与洋流作用加剧B.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C.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D.生活污水排放增多E.工业废水大量排放
(3)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防治该地区水体污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3分)
【答案】(1)酸雨出现的频率较高,总体趋势上升,但有波动。(2)B、D、E
(3)问题:①大气污染或酸雨污染;②污水污染;③地表径流污染。
原因:①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或人类生产活动);②生活污水污染(或人类生活活动);③农业活动污染(或农药、化肥过量使用)。
(4)①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②兴建污水处理厂;③农业污染防治;④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⑤加强环境法制法规管理(或限制高污染行业发展),污水达标排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运用相关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酸雨多发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如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人为原因造成的;同时也存在气候湿润、降水较多等一定的自然原因。赤潮主要人类活动大量生活废水、农业废水、工业废水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后形成的;同时也存在气温高、生物繁殖快、水域封闭、污染物不易扩散等自然原因。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有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法律手段、宣传教育手段等。
第(1)问,图24折线显示,酸雨的发生频率呈波动上升趋势,注意用词准确,一定要表达出“波动”“总体上升”的特征。第(2)问,潮汐、洋流、热带气旋等自然现象,会搅动海水,促进水体的流动,加强污染物的扩散,增强海水的自净能力,因此会降低赤潮的发生次数。本题同样要注意避免漏选。第(3)问,图24、图25已经暗示当地主要存在的环境问题是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其主要原因是人类工业活动、生活活动、农业活动,此问同样在第二小题的选项中,已经暗示出答案。第(4)问,对水体污染的防治,学生可以从污染物的源头、废弃物的处理等环节,法制监管、宣传教育等管理手段上分层展开,只要是合理可行的见解均可。
14.(2009年高考福建卷) 【环境保护】图12为某流域示意图。该流域是我国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区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1)分别说出甲、乙地区环境保护的侧重点,并说明理由。
(2)针对甲地区近年来水资源供需紧张的形势,提出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措施。
【答案】
(1)甲地区以防治污染、保护湿地为主。位于下游三角洲,人口、城镇与工业密集,乙地区以保护森林、水土流失等生态保护为主。位于上游山区,地形起伏大。
(2)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污水的处理与利用;依法保护水资源,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提高节水意识,全面推广节水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在上游修建水库,开渠引水;在三角洲地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防止海水的倒灌。
【解析】
(1)根据图中信息该区域为珠江流域,甲地区位于珠江三角洲,则环境保护以防治污染、保护湿地为主,乙地区位于珠江上游的山区,则环境保护以保护森林、水土流失等生态保护为主。
(2)甲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水资源供需紧张,主要由于珠江流域生态环境恶化、上下游用水不协调,珠江三角洲地区对水资源需求量增加、水污染和水资源浪费严重等原因引起的,结合原因就容易找到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具体措施。
【考点定位】该题通过珠江流域考查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分布特点以及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具体措施。
15.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40)【选修6——环境保护】
图21示意1986~2002年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地区地面沉降的发展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l)指出1986~2002年该地区地面沉降的空间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人为原因。(9分)
(2)简述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6分)
【答案】(l)沉降面积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加深。
该地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生活需水量加大,过度开采地下水。
(2)合理开采地下水等管理措施;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人工回灌等工程措施。
【解析】(1)读图21可知,从1986到2002年,沉降面积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加深。这种变化的人为原因是我国长江三角洲该地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密度不断增大,生产、生活需水量加大,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的。
(2)根据上问的原因,可知合理开采地下水等管理措施;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人工回灌等工程措施,可以减弱地面沉降。
16.(2007年高考海南卷地理)(10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5年11月13日,某化工厂的苯胺车间因操作错误发生剧烈爆炸,造成8人死亡,6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908万元;导致大量有毒的苯类污染物进入松花江。国家环境保护局根据相关法规条件,对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单位处以法定的最高罚款,并处分相关责任人。
(1)这次污染事故产生的危害有哪些?(4分)
(2)如何防控可能发生的类似污染事故?(6分)
【答案】(1)主要危害:
①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环境,造成水生生物的死亡等;(2分) ②松花江自污染源以下水质恶化,生活、生产用水紧张。(2分)
(2)防控的主要措施:①开展重点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预警方案。(2分) ②加大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企业要强化安全生产,加强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政府要加强监管力度,加快企业的治污进程。(2分) ③加强饮用水源地的保护,依法惩治危害饮用水水源的环境违法行为。(2分)
【解析】第(1)问,此次污染主要是水体污染,主要影响了水生生态环境,影响了生产生活用水。第(2)问,防控措施,从污染源治理,法律法规建设、防御等方面分析。
17. (2009年高考广东地理单科卷,37)2007年7月,我国颁布实施了新的饮用水国家标准。目前,饮用水安全问题依然存在。根据下列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10分)
资料一:见图24。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资料二:见图25。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1)从污染物来源分析,我国饮用水安全威胁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_等。(2分)
(2)关于我国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发生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多选题,填选项字母)(3分)
A.蓄水池防护出现的问题最少
B.水源污染是最主要的环节
C.饮用水污染事故发生环节的构成单一
D.自来水管网出现的问题不到1/5
E.水源和自来水管网出现的问题超过了70%
(3)分析饮用水污染造成的主要危害。(2分)
(4)提出饮用水污染事故的防控措施。(3分)
【答案】
(1)生活污染  工业污染
(2)B D E
(3)主要危害:①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②危害居民身体健康。
(4)防控措施:①水源取水口周围应划定水源保护区 ②加强供水体系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③建立应对水污染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 ④加强监督管理和加强执法力度⑤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切实保护饮用水源的自觉行动。
【解析】
(1)从图24中各类污染所占比例可知,我国饮用水安全威胁主要来自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
(2)从图25中可知,蓄水池防护出现的问题不是最少,水源污染占56.6%,是最主要的环节,饮用水污染事故发生环节的构成也有多环节综合引起的,自来水管网问题占17.1%,不到1/5,水源和自来水管网出现的问题两者相加达到73.7%,超过了70%。
(3)联系生活就可知道饮用水污染造成的主要危害。
(4)结合图24中饮用水污染事故的污染物类型构成和图25中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发生环节构成,则可以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图表信息、运用相关地理知识、原理,分析和解决地理环境问题的能力。以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饮用水为背景材料来命题,重点考查饮用水污染的来源、主要危害和防控措施。
18.(2009年高考海南卷,26)(10分)(选修6 环境保护)根据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1)说明灌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6分)
(2)简述聚落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4分)
【答案】(1)灌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问题:次生盐碱(渍)化。(2分)
原因:常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以及该区域地表蒸发旺盛。(4分)
(2)聚落面临的环境问题:风沙危害(风力的侵扰)。(2分)
原因:风力搬运堆积。(2分)
【解析】据该地处我国半干旱地区,农业大水漫灌,蒸发加剧容易导致土地次生盐碱化。气候干旱,沙地广布,植被稀疏容易产生风沙危害。
【考点定位】水资源利用与环境问题。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巨大。图26为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路径示意图,图27为某高速公路两侧土壤中铅、镉浓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0分)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图26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图27
(1)产生重金属污染物的生产活动有 ▲ 和 ▲ 。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 ▲ 和 ▲ 。(4分)
(2)下列示意图①、②、③能正确表示重金属元素在环境中循环过程的是 ▲ 。(2分)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① ② ③
(3)高速公路两侧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浓度的分布特点是 ▲ ;其主要来源是
▲ 。(2分)
(4)降低高速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物浓度的有效措施主要有 ▲ 。(2分)
【答案】(1)化石燃料燃烧 有色金属冶炼 从环境摄取 摄食
(2)③
(3)距高速公路越远,浓度越低 汽车尾气
(4)使用无铅汽油;推广新能源汽车;发展汽车节能技术
【解析】 (1)读图26可知,产生重金属污染物的生产活动有化石燃料燃烧和有色金属治炼,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从环境摄取和摄食。
(2)重金属元素在环境中循环过程,可以在大气圈和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转化,所以③满足。
(3)读图27可知,距高速公路越远,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浓度越低,则说明汽车尾气是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4)根据第(3)间,可知降低高速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物浓度就是要减少汽车尾气中重金属的含量,因而使用无铅汽油、推广新能源汽车、发展汽车节能技术是降低高速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物浓度的有效措施。
19.(2007年高考广东卷地理,35)有报道说:“某年3月28日11时左右,N市出现了光化学烟雾”。为此,环保部门开展了调查。(共8分)
资料1:“光化学烟雾”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其表现之一是对眼睛有明显刺激。产生“光化学烟雾”的重要条件是:①有较高浓度的一次污染物(如NO2等);②有强烈太阳光和较长时间的日照。
资料2:3月24日-28日有关空气污染物的日平均值如表5所示。
表5
监测项目 SO2(mg/m3) NO2(mg/m3) 总悬浮微粒(TSP)(mg/m3)
3月24日 0.034 0.022 0.266
3月26日 0.036 0.042 0.361
3月28日 0.089 0.065 0.462
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0.115 0.112 0.130
资料3:“霾”是一种类似于轻雾的天气现象。据气象资料统计,N市各个月份中,最低日照时数在3月。有关气象资料见表6。
表6
日期 3月26日 3月27日 3月28日
日照时数 4小时 3小时 4小时
日照时间 11:00-15:00 12:00-15:00 12:00-16:00
风速状况 静风 静风 静风
天气状况 阴转晴 多云 晴间多云
资料4:对市民身体健康影响情况抽样调查结果见表7。
表7
调查项目 “雾”的目击情况 因不适而就诊人数变化(医院就诊情况调查)
见到 未见 不清楚 眼睛 上呼吸道 头昏、疲劳 无反应
结果 55% 23% 22% 不明显(无因空气污染而受损病例) 略上升 不明显  
 
根据上述资料,完成(1)-(3)题。
(1)3月24日-28日N市空气污染物浓度均呈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趋势,最主要的污染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此次污染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_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2分)
A.眼睛B.上呼吸道C.身体疲劳D.没有影响
(3)综合上述分析,是否可以确定这次污染就是光化学烟雾污染?请说明理由。(4分)
【答案】(1)上升,总悬浮微粒(或TSP)。
(2)B
(3)不可以。
理由:①NO2(或NOx)浓度不高;②日照时数短,不利于光化学烟雾的发生;③3月28日11时左右没有日照,光化学烟雾污染发生的可能性更小。
【解析】本题考查了获取地理图表信息的能力,运用地理原理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考查学生对探究问题完整过程的了解。世界上第一次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在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的形成,除材料中提到的两个重要条件外,封闭的地形,逆温现象使得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人口、城市密集,大量工业、车辆尾气排放,致使空气中污染物增多等,也是其形成的重要原因。光化学烟雾一般发生在湿度低、气温高的夏季晴天的正午或午后,主要刺激人的眼、鼻、气管和肺等器官,产生疾病、甚至致死。
本题只要学生能对新情景、新信息,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处理,着重依据材料所涉及的地理事物,把握其内在的必然联系,即能作出正确的解答。第(1)问,通过对表5的数据分析可知,SO2、NO2、TSP均呈上升趋势,其中SO2、NO2没有超出国家二级标准,只有TSP超出了国家二级标准。第(2)问,通过对表7信息分析可知,只有上呼吸道病例略有上升。第(3)问,依据材料一中,光化学烟雾发生的两个重要条件,再结合表5信息分析得出:SO2、NO2并未超出国家二级标准,不符合“有较高浓度的一次污染物(如NO2等)”条件;同时结合表6信息可知,3月28日,日照时间在12:00~16:00之间,日照时数只有4小时,不符合“强烈的太阳光和长时间的日照”条件,尤其是在报道中所说的光化学烟雾发生时间11:00左右,没有光照,故此,该事件是光化学烟雾的可能性极小,应是表6气象资料中的“霾”,这一重要信息可帮助学生应证自己的判断。
20. (2009年高考山东卷,32) (10分)【地理一环境保护】
图13是2000年世界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l)归纳图中濒危物种分布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4分)
(2)分析印度尼西亚濒危物种数量较多的原因。(6分)
【答案】 (1)低纬度或热带国家; 岛屿或临海国家。
(2)物种丰富,火山、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多;人类过度采伐、毁林破坏了其生存环境;人类过度捕杀。
【解析】(1)小题从图中印度尼西亚、巴西、印度、墨西哥、菲律宾、马来西亚、坦桑尼亚、越南大体处于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或热带国家,且从地理位置来看是临海国家或岛国。(2)小题确定印度尼西亚的纬度位置、板块位置、热带雨林分布区(可联系必修3课本亚马逊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知识)来回答。
【考点定位】①地理位置;②生物多样性保护。
21. (2009年高考江苏卷) [环境保护]图19是20世纪80年代洞庭湖示意图。图20是洞庭湖1825-2006年间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1)洞庭湖面积变化的趋势是 ,主要原因是 、 。(3分)
(2)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洞庭湖面积的这种变化,将严重削弱其 、 等生态价值和 、 等经济价值。(4分)
(3)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需注意哪些问题?(3分)
【答案】
(1)变小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2)调蓄洪水、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 供水(蓄水)、水产业、航运
(3)退田还湖;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污染。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到对地理统计图表的认知解读能力,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的理解,及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措施的应用能力。
(1)据图20柱状图提供数据随年份演变可知,洞庭湖面积变化的趋势是变小,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人为围湖造田,另一方面是上中游水体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在洞庭湖淤积。
(2)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主要生态价值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另,湖泊湿地开发的经济价值有很多,如作供水水源、发展水产养殖、提供航运等。
(3)此题设问若改为“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有哪些较为可行的方案、措施”则更利于学生把握答题重点,凸现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针对洞庭湖水域面积缩减、沿岸工农业发展排污致使水体污染、水质恶化等问题,应坚持退田还湖,在长江中上游、洞庭湖周围地区做好植被保护、水土保持、污染防控等工作。
【考点定位】①湖泊面积萎缩的原因分析;②湖泊功能分析(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③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
22.(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课标版,44)环境保护(10分)
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表1中的数据反映该区域湿地的变化。
表1
年份 湿地斑块数目(块) 湿地总面积(hm2) 湿地比率(%)
1976 2 251 88 893 42.99
1986 3 721 39 639 19.17
2005 1 973 19 230 9.30
阅读资料,分析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案】变化特点: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
不利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
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
【解析】对比表中不同年份的数据的变化,可知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导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结合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可知湿地减少对环境产生不利影晌有: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履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




17年(1994—2011)全国高考地理分类汇编专题21选修地理(第二部分 旅游地理)
一、单项选择题
1.(上海市普通高校2009届高三春季招生综合能力测试,34-38)(本大题13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越来越好,外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行程越“游”越远,足迹遍及五大洲。
材料一:今年“上海世界旅游博览会”上,美国展商组成了历年来规模最大的展团参展,推出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和城市,包括①科罗拉多大峡谷(见“美国地理简图”)、②檀香山(夏威夷群岛)、③“硅谷”、④联合国总部所在地、⑤“汽车城”。
材料二: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陆地上最长的峡谷之一。从谷底向上,沿岩壁出露着早古生代到新生代的各期岩系,并含有代表性生物化石,大峡谷因此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
材料三:夏威夷群岛是典型的火山岛,宛如一串美丽的珍珠点缀在太平洋上。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美国地理简图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美国五大湖地区简图
⑴请按自西向东的旅游行程,依次写出材料提供的景点或城市的数字代码。

⑵科罗拉多大峡谷与夏威夷群岛都以其独特的地貌景观吸引无数的游人,然而造就
这些地貌特征的岩石类型各异,根据成因两地主要岩石分别属于( )。
A.沉积岩和变质岩B.变质岩和岩浆岩
C.变质岩和沉积岩D.沉积岩和岩浆岩
⑶到美国旅游需要关注旅游目的地的气候特征。下列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中。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⑷外出旅游需要做一定的防灾准备。若到美国硅谷所在地区旅游,特别需要注意的
自然灾害是 ,原因主要是 。
⑸“硅谷”和“汽车城”都是理想的工业旅游目的地。“汽车城”形成初期的主要
区位优势是 、

硅谷成为世界电子中心的区位优势是 、

答案:⑴②③①⑤④
⑵D
⑶A
⑷地震,这里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⑸煤铁资源丰富,人口与城市密集,水运方便,公路、铁路网稠密。高校云集,人才济济,大气环境优良,交通便利。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某次地理夏令营活动的主办者策划了一次“寻宝”活动。在活动前,每位营员均会获得一张地图(图3)和一张瀑布照片(图4)。据此回答5,6题。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2.图3中藏宝地及其相对于营地的方位是
A.甲,西北方   B.乙,东北方   C.丙,西南方      D.丁,东南方
【答案】D
【解析】本题组考查等高线及方位判读。从每位营员均会获得一张地图(图3)和一张幕布照片(图4)可以看出,瀑布位于陡崖处。在瀑布的右侧有一个提示,藏宝地海拔228m。乙点处没有瀑布,所以不符合要求。再根据图3中的指向标,可以正确的读出方位。甲点位于西南方(甲处瀑布的底部大于300m),乙点也位于西南方向,丙点位于南方,丁点位于东南方,只有丁符合。
3.为更好地欣赏瀑布美景,拟修建一处观瀑台。最佳选址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一般地人们欣赏瀑布美景多采取仰视,而图中备选的①②④地,均位于丁地所在地的山脊的另一侧,视线被遮挡;只有③地位置最佳。
二、综合题
4.(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57-60)随着海峡两岸联系的不断增强,台胞游客对大陆旅游市场的影响与日俱增。结合所学知识,读图回答问题。(10分)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⑴2004年到2007年台胞游客数量空间分布的总体特点是 ;
大多数省区的台胞游客数量呈现 的态势。东部沿海各省中,除山东、福建省以外,还有 省台胞游客数量均有上升。
⑵2004年以来,台胞游客数量一直居首位的是 省,其主要原因是

⑶西藏自治县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2004年以来,吸引了越来越多台胞游客。举例说明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




⑷为吸引更多的台胞游客到西藏旅游,对该地如何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旅游资源提出合理化
建议。


【解析】此题考查旅游地理的相关知识,包括游客目的地分析和旅游资源分析。读图可知,2004 年到2007 年台胞游客数量空间分布的总体特点由于距离衰减规律的作用,东南多、西北少。各省的增长情况各有差异。台胞游客数量一直居首位的是广东省,原因是距离较
5. (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山东卷,30)(10分)【地理—旅游地理】
图13为我国某沿海地区地形示意图。当地拟在此建设滨海旅游区,开发项目主要包括海水浴场和滨海地质公园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滨海地质公园是利用海岸带的地质地貌景观建设的集观光、科普为一体的主题公园)。读图回答问题。
(1)现有A、B两处拟选地址,根据地质地貌条件,海水浴场和滨海地质公园分别适宜建在何处?并说明理由。(6分)
(2)滨海地质公园的管理者应采取哪些防范措施保护游客安全?(4分)
【答案】(1)海水浴场适宜建在A地( 分);滨海地质公园适宜建在B地( 分)。
理由:A地:坡缓水浅、有沙(砾)滩( 分);
B地:岩石裸露,海蚀地貌发育( 分)
(2)设立安全警示牌;在陡崖设置护栏,对崖壁进行除险加固。( 分)
【解析】 (1)A地等高线等深线稀疏,说明坡比较缓,水比较浅,适合做海滨浴场。
(2)B地,等深线和等高线密集,说明坡度较大,可能存在很多海岸地貌景观,适合做滨海地质公园。
6.(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江苏卷) [旅游地理]阅读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图19是“上海市民出游比率等值线图”。出游比率指某地到某旅游目的地的市民占该地出游市民总数的百分比。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材料二:图20为“某旅游目的地1994—2004年接待游客人次数年内变化图”。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
(1)距离上海市500公里范围内的世界遗产有 、 等。(2分)
(2)上海市民出游比率空间分布的总体特点是 (2分)
(3)上海市民到北京的出游比率达20%以上.高于距上海同距离的其它地区,这主要与北京地区人文旅游资源 和 两方面的特征有关。(2分)
(4)图20所示的旅游目的地是(填选项字母) 。(2分)
A.深圳锦绣中华 B.北京颐和园
C.苏州周庄 D.阿坝州九寨沟
(5)图20所示目的地游客接待高峰分别在“五一”、“暑假”和“ ”。2008年我国调整“五一”假日,新增“清明”、“端午”两假日,休假制度调整对该目的地游客接待数量年内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2分)
【答案】
(1)黄山、苏州古典园林(或皖南古村落、南京明孝陵)
(2)自上海向外逐渐降低(离上海越远,出游市民越少)
(3)品质高、多样性 (4)D (5)国庆节增加新的游客高峰
【解析】本题以“上海市民出游比率等值线图”和“某旅游目的地1994~2004年接待游客人次数年内变化图”创建了一个新情境,考查了考生等值线图和折线图判读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本题也是全卷为数不多的考查地理事物空间具体分布的题型。
读图19,可以发现,在距上海500公里范围内主要有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在这三省中,属于世界遗产(含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三类)的有黄山、苏州古典园林、皖南古村落、南京明孝陵等。
北京之所以能吸引游客,是因为北京的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高。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旅游资源的非凡性突出(品质好),如天安门、故宫等;二是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好,即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强)。
图20反映出:该地自1997年后,旅客人数增长迅速;客流高峰出现的时间分别为五一、十一长假和暑假。这反映出:该地是一个1997年后新开发或重点推广的一个旅游地;公众成为旅游者是有条件的,除旅游动机和较高的经济收入外、必须有闲暇时间。随着公众休假制度的改变,新增“清明”、“端午”两假日将出现新的旅游高峰。
7.(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浙江卷) “旅游地理”模块(10分)
我国“三江并流”由三条河流并肩流过云南省西北部,因其气势磅礴形成独特的地理景观,被列为世界遗产地。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1)图中的河流,其上游属于“三江并流”自然遗产的是 。(3分)
A.甲、乙 B. 乙、丁 C. 甲、乙、丙 D.乙、丙、戊
(2)下列选项中,属于“三江并流”自然遗产地核心景观的是____。(3分)
① 高山湖泊; ② 火山锥;③ 峡谷;④ 冰川; ⑤ 地堑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③④⑤
(3)图中的吴哥窟是世界遗产地之一,简述其文化、建筑特色。(4分)
【答案】 (1)B (2) C (3)印度教;柬埔寨古代石构建筑和石刻浮雕。
8.(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25)(10分)(选修3 旅游地理)黄山市是我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图9为黄山市主要旅游景区的分布。飚列出了某年外省市游客构成的调查结果。完成下列要求。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表4 黄山市外省市游客构成
客源地 游客比例   客源地 游客比例
广东 19.03%   北京 6.72%
浙江 13.81%   江西 5.22%
上海 10.82%   湖南 4.10%
江苏 8.96%   福建 2.99%
山东 8.21%   其它 20.14%
(1)归纳黄山市旅游国内客源地的主要特点。(4分)
(2)与黄山区相比,屯溪区离黄山景区较远,为什么大多数来游览黄山的游客把屯溪区作为住宿地?(6分)
【答案】
(1)(主要是)经济(较)发达地区(省市区)(2分):(其次是)邻近(周围)地区(省市区)(2分)。
(2)进出交通便捷(黄山市的机场、火车站和长途客运汽车站都位于屯溪区)(或交通通达性强)(2分);与市内其他景区距离较均衡(2分);服务设施较为齐全(2分)。
【解析】本题考查旅游资源的区位评价:主要包括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与中心城市的关系,环境承载量,服务设施等方面。
9.(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30)(10分)[地理-旅游地理]
罗布泊地区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以其神秘色彩令人神往。图11是罗布泊地区旅游资源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⑴指出该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及主要不利条件。(6分)
⑵从自然环境特点考虑,到该地区旅游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安全问题?(4分)
【答案】⑴优势:旅游资源特色鲜明(独特性强)、科考价值高。
⑵饮用水和食物短缺,防风沙,防晒防暑,保暖; 防迷路。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及旅游安全问题。(1)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包括旅游资源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及旅游环境承载量等方面,回答时结合该地区具体特点进行回答。(2)该地区位于沙漠,气候干旱且昼夜温差较大,因此要注意水、食物、衣物的准备,并要防止在沙漠中迷路。
10.(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30)(10分)【旅游地理】
位于亚热带季风区得某海岛是著名国际旅游目的地。岛上常住人口密集,大部分消费品需依靠岛外补给,国际交通一拉航空,游客多需提前预定行程。图11为该岛旅游景观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图11
(1)某国际旅游团到该岛进行一日游,在线路一和线路二中选择了线路一。运用旅游地理知识。分折线路一的优势。(6分)
(2)指出制约该岛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的不利条件。(4分)
【答案】
(1)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景点组合好,旅游价值较高;旅游路线较短(交通用时少,游览时间相对较多)
(2)海岛旅游环境容量有限;对外交通方式单一。
【解析】
(1)旅游资源类型多样,集群状况好,旅游价值搞,旅游线路短省时间省钱。
(2)对外联系不便,交通相对落后,对外交通方式单一,经济半径大(距经济发达地区远),因而导致该岛旅游环境容量有限
11.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2008年国家新的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正式实施。调整内容包括:①、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由10天增加到11天。②、春节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年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③“五一”国际劳动节由3天调整为1天;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共10分)
资料一:见图22
资料二:见图23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
(1)该景点旅游旺季为___________,淡季为___________(填图22中的数字代码)。(2分)
(2)自1999年实施的黄金周制度给游客带来的不利影响有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2分)
A.景点人满为患,旅游感受差
B.交通拥堵,安全隐患增多
C.增加了旅游方式的多样性
D.服务质量下降
E。增加了长线旅游机会
(3)2005年该景点客源地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分析原因。(3分)
(4)分析2008年国家新法定节假日制度调整方案的积极意义。(2分)
【答案】(1)② ①③ (2)ABD
(3)分布特点:距离北京近人数多,距离北京远人数少(客源地人数随距北京的远近而变化)。
原因:距离北京越近,旅游成本越低(距离北京越近,旅游费用越低,时间花费越少)。
(4)积极意义:①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②减轻了节假日期间交通压力;
③减少了对日常工作、生活的不利影响;④平衡游客量的季节分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运动相关知识描述、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12.(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旅游地理】麋鹿生态旅游区位于盐城国家海洋湿地保护区。图20为麋鹿生态旅游区江苏省内游客数量变化图。据此回答问题。(10分)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图20
(1)根据旅游资源的分类,湿地属于 ▲ ,其旅游价值有 ▲ 、 ▲ 和 ▲ 。 (4分)
(2)麋鹿生态旅游区省内游客数量的变化特点是 ▲ ,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 。 (4分)
(3)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 ▲ 作为首要任务。(2分)
【答案】(1)自然旅游资源 科学价值 经济价值 美学价值
(2)总量增加,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地距离,生态观念
(3)生态环境保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旅游资源的分类和客源市场的变化,以及如何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客源市场主要交通通达度、距离远近、经济收入等因素。旅游资源主要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类。旅游资源的价值主要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等,自然景观的价值主要在于科学价值、美学价值、经济价值,但没有历史文化价值。
13.(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海南卷,24)(10分)旅游地理
西岳华山以险著称,有“自古华山一条路”之说。
读图9,分析省外游客在华山平均停留时间短的原因。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答案】西安及其附近地区旅游资源和产品丰富,西安基础设施完善,是外省游客的集散地;(4分)华山地形险峻,山顶游客容量小;(3分)华山与西安之间交通便利。(3分)
【解析】首先从华山本身寻求不足:材料中“西岳华山以险著称”,说明山顶的环境容量小,不可能停留过多的游客;其次分析外省游客停留时间长的城市——“西安”(图中已经很明显的提示)的优势:城市规模大,基础设施完善,接待能力强,周边著名的旅游景点多等;另外还要从华山和西安间的交通条件分析:两地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相连,短短的几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可以说交通十分便捷。
14.(2007年高考海南卷地理)(10分)(选修3旅游地理)某一旅游团乘汽车或火车由陕西经山西去北京,余中欲在山西境内旅游,图11示意山西省部分旅游景点和旅游区。回答下列问题。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1)山西省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有_______、_______。(4分)
(2)请设计一条既经济又便捷(不走重复路线)的旅游路线。要求由风陵渡或壶口进入山西并游览A、B、C、D四个旅游区,然后由出口1或出口2离开山西。(6分)
15.(2009年高考广东地理单科卷,36)张家界市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其武陵源风景区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根据下列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一(4)题。(10分)
资料一:见表2。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资料二:20世纪90年代后期,张家界修建了号称“世界上最高的全暴露户外观光电梯”等人工设施,旅游接待区遍布宾馆酒店,对景区的美学价值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黄牌警告”。当地政府启动拆迁工程,拟恢复核心景区原始风貌并控制游客数量。
(1)游客的旅游花费用于食、宿、行、娱、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2分)
(2)关于张家界市旅游发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多选题,填选项字母)。(3分)
A.旅游收入持续增长
B.游客人均花费逐年增加
C.人均旅游收入与GDP呈正相关
D.旅游收入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游客总量快速增加
E.游客人均花费比人均旅游收入增长快
(3)分析旅游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2分)
(4)提出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建议。(3分)
【答案】
(1)游 购
(2)A C D
(3)有利影响:①改善产业结构 ②增加就业机会 ③提高居民收入。
(4)合理建议:①保护旅游资源(如加强立法等) ②控制游客数量 ③提高管理水平 ④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⑤开展生态旅游绿色旅游。
【解析】
(1)这问难度小,教材有现成的结论。
(2)从表2中可知,张家界市旅游旅游收入持续增长,游客人均花费总体成上升趋势,但1991年有下降,不是逐年增加,人均旅游收入与GDP呈正相关,旅游收入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游客总量快速增加,游客人均花费比人均旅游收入增长慢。
(3)旅游业带点当地经济发展,包括改善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新增工作岗位,增加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居民收入。
(4)此题是开放性试题,注意结合材料二提到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这个关键词来答题,难度不大。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地理信息,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旅游问题的能力。以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张家界市为背景材料来命题,重点考查旅游业的意义和如何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6.(2007年高考山东卷文综,30)(10分)【地理——旅游地理】
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青藏高原已成为世人瞩目的旅游新热区。读图21,完成下列问题。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1)青藏地区主要的特色游资源是什么(2分)
(2)旅游者进入青藏地区有多条线路,试比较青藏铁路和川藏公路沿途自然景观和旅游观赏视角的主要差异,完成表5。(4分)
表5
线路
项目
川藏线 青藏线
地貌景观 起伏和缓的雪山、高原寒漠等
水域景观 以湍急的江水景观为主
植被景观 以高寒草原、草甸、荒漠景观为主
观赏视角 以仰、俯视为主
 
(3)你认为青藏地区发展旅游业对本区地方文化有处促进作用?(4分)
【答案】(1)原始的高原雪域风光;独特的藏族文化(藏传佛教、民族风情)。
(2)①高山深谷②湖泊、河源风光③以原始森林景观为主(森林、草原④以平视为主。
(3)有利于文化交流与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解析】该题以青藏铁路和川藏公路经过地区及其沿途海拔变化图、青藏地区和青藏铁路、川藏公路图为基本内容,考查青藏高原的旅游知识。青藏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山顶终年积雪,其自然景观为雪域风光。这里是藏族的聚居区,有独特的藏族文化。青藏铁路连结西宁和拉萨,中途需要翻越巴颜喀拉山脉和唐古拉山脉,这里也是黄河和长江的发源地,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也位于青藏铁路附近。川藏公路穿过横断山区,跨越澜沧江、怒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等众多河流的上游和河源区。青藏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不仅有利于文化交流与发展,而且还能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第(1)题:由以上分析可知,青藏地区主要的特色旅游资源是原始的高原雪域风光和独特的藏族文化(藏传佛教、民族风情)。第(2)题:由以上分析可知,①高山深谷;②湖泊、河源风光;③以原始森林景观为主(森林、草原垂直分带景观);④以平视为主。第(3)题:由以上分析可知,青藏地区发展旅游业不仅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发展,还能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17.(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39)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经过不懈探索与奋斗,取得了辉煌成就。(28分)
据图12.回答第(1)题。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1)描述1934年至1936年革命根据地分布范围变化的特点。(6分)
(3)在经济和社会文化两方面中任选其一,简述发展红色旅游的作用。(6分)
【答案】(1)面积由小变大,分布范围由分散到集中连片,从地跨两省到地跨四省。
(3)经济方面:带动相关产业(行业)发展,增加税收和回笼货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社会文化方面;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文化交流,促进历史遗存保护。
18.(2009年高考海南卷,24)(选修3 旅游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九寨沟位于岷山主峰雪宝顶北侧(图9)。第四纪冰川在巨厚的石灰岩基础上雕塑了现代地貌的雏形,其后在地壳抬升和流水侵蚀切割、溶蚀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山高谷深的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受到流水侵蚀、溶蚀和淀积等综合作用,形成的独特地形)景观。景区海拔2000到4700米,林木繁茂.湖泊、泉、瀑错落其间。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1)描述九寨沟景区的深秋景观。(2分)
(2)说明九寨沟深秋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8分)
【答案】(1)景观:蓝天白云,植被色彩丰富,山地湖泊景色各异,泉瀑水量丰盈等。(2分)
(2)原因: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秋高气爽;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山高谷深,植被垂直变化明显;茂盛的植被蓄积夏季降水,为景区持续提供充足的水源;喀斯特地貌区,湖水清澈。(8分)
(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
【解析】通过所处地四川的气候、地形和地貌分析入手,抓住“天”、“地”特征说明其景观特征。
【考点定位】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整体性。
19.(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旅游地理]图25为海南岛旅游资源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10分)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图25
(1)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和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属于旅游资源类型中的 ▲ 旅游资源,其旅游价值有美学价值、经济价值、、康体娱乐价值和 ▲ 价值。(2分)
(2)从海口到三亚景区的①、②、③三条线路中, ▲ 线路最受欢迎,原因是 ▲ 。(4分)
(3)国务院确立了将海南岛建设成国际旅游岛的国家战略,其对海南发展的作用有 ▲ 。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环境保护方面应注意 ▲ 。(4分)
【答案】(1)自然 科学价值
(2)① 景点数量多;空间组合好
(3)推动区城经济发展;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生态系统保护;环境污染防治
【解析】(1)此问不难,考查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和尖峰岭的国家森林公园属于旅游资源类型中的自然旅游资源,其旅游价值有美学价值、经济价值、康体娱乐价值和科学价值。
(2)从海口到三亚景区的①、②、③三条线路中,根据图中三条线路中各景点的到访率高低情况,①线路中景点到访率高,可知①线路最受欢迎,①线路景点数量多,空间组合好,所以景点到访率高。
(3)国务院确应了将海南岛建设成国际旅游岛的国家战略,推动海南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其社会文化繁荣,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环境保护方面应注意生态系统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0
21.(2009年高考山东卷,30)【地理一旅游地理】.(l0分)图12为台湾中部山区某乡村旅游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
(l)分析该地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6分)
(2)根据图中所示乡村观光点,你认为旅游区内可以开展哪些参与性的旅游活动?(4分)
【答案】(1)亚热带山地农业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位于阿里山和日月潭两大著名景区之间,客源较稳定; (2分)交通方便,通达性好
(2)茶、果蔬等采摘;插花;垂钓;酿酒;动物饲喂等。
【解析】 (1)小题分析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应从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旅游资源的类型、著名景点知名度、交通通达度。(2)小题从旅游活动的特点分析图中乡村观光点可开展的参与性旅游活动。
【考点定位】①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②旅游开发与保护
22. (2009年高考浙江卷)【自选模块测试试题——“旅游地理”模块】2010年5月1日一10月31日将在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届时有20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共7000万人次参展。这将给旅游市场带来商机。
(1)请选择世博会期间观赏钱塘江潮的最佳时段,并分析钱塘江潮是如何形成的?(4分)
(2)如果你是世博会志愿者,在介绍游千岛湖肘,应该提醒游客在文明旅游方面注意什么?(2分)
(3)若有外国游客取道京沪线从天津回国,沿途经过的世界遗产地依次有哪些?(4分)
【答案】
(1)农历八月十五至十八;喇叭状河口湾;天体引潮力最大等
(2)千岛湖是重要的水源地,旅游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水质,尤其不能在水域上乱扔垃圾;注意水域安全
(3)苏州古典园林;南京明孝陵;曲阜孔庙、孔林、孔府;泰山
23. (2009年高考江苏卷) [旅游地理]小王参加了“重走霞客路”的旅行考察活动。他们从湖北武当山出发,到云南丽江结束。图18是考察路线示意图及相关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1)该考察路线所经过的名山中,有两个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一个是黄山,另一个是 ,其重要价值是 、 。(3分)
(2)小王在桂林看到漓江两岸有大量的峰林、峰丛景观。这些景观属于典型的 地貌。 经过调查与走访得知,桂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很大,具体表现是 、 、 。(4分)、
(3)小王在丽江感受到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如纳西古乐、东巴文字等。丽江古城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你认为丽江在旅游可持续发展中需注意哪些问题?(3分)
【答案】
(1)武夷山 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
(2)喀斯特(岩溶)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收入,促进就业;促进文化交流。
(3)保护文化遗产;旅游设施建设要与景观相协调;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解析】本题通过“重走霞客路”,将我国武当山、黄山、武夷山等众多知名旅游景点串联起来,重点考查学生对我国著名旅游景点的认知,对旅游景观分类、成因的把握,对旅游资源价值的理解,及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措施的理解。
旅游资源的主要价值有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武夷山西部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分布着世界同纬度带现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东部山与水完美结合,人文与自然有机相融,以秀水、奇峰、幽谷、险壑等诸多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而享有盛誉;中部是联系东西部并涵养九曲溪水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区域。以其独特而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武夷山于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2)漓江两岸有大量的峰林、峰丛景观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利用喀斯特地貌的美学、经济价值发展旅游业,可促进就业,增加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且在人员物资的流动中,加强不同地区间人民的联系,促进文化交流。
(3)丽江古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当地旅游环境的承载力,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关设施的建设要与当地景观保持协调,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考虑古城文化遗产的保护等问题。
【考点定位】①旅游资源的价值及其评价;②旅游资源的开发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③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关系等。
24. (2009年高考上海地理单科卷,60-63)桂林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旅游城市之一。图1、图2反映了30年来桂林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状况。读图表资料回答问题。(10分)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⑴桂林市属于我国      文化区。桂林所属的省级行政区人口分布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族。
⑵读图1、图2可以看出,改革开放30年来,桂林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
⑶读图1、图2可以看出,桂林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
⑷面对成绩与问题,桂林旅游业重新定位(见表中资料)。从审美价值、经济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等旅游资源评价的角度,任选两方面,对桂林旅游资源开发定位的变化予以评价。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答案】⑴华南妈祖;壮
⑵游客人数持续上升;旅游经济效益平稳上升;开发的高品质旅游景点越来越多
⑶近十几年来游客数量增速、美誉度呈下降趋势
⑷审美价值:“两江四湖”等景点丰富审美内容、增加审美情趣;
科学价值:“漓江山水”等喀斯特地貌景点的保留以及科考等活动内容体现了科普价值;
文化价值:“印象刘三姐”等旅游项目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弘扬地域文化;
经济价值:旅游项目、形式增多,游客滞留时间延长,经济收入增多。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了读图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⑴题,桂林属华南妈祖文化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以壮族为主。第⑵~⑶题,读图1和图2,提取有用的信息分析回答。第⑷题,依据表格中的材料分析归纳。
25.(2007年高考广东卷地理,36)青藏铁路通车标志着西藏旅游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目前已经开通了北京、广州、上海、兰州、重庆至拉萨五条铁路客运线。(共10分)
资料1:图22反映了西藏近25年来国内旅游者和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


资料2:图23反映了入藏旅客量变化的季节性特征。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根据所给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1)西藏旅游资源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两种类型。(2分)
(2)下列对西藏地区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3分)
A.太阳紫外线辐射强,日温差大B.北部降水丰富,强风雪天气多
C.水力资源、地热资源丰富D.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
E.气温年较差大F.高原湖泊多G.空气稀薄缺氧
(3)西藏近25年来的国内旅游者人次数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入藏旅客量的年内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2分)
(4)分析青藏铁路通车对西藏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3分)
【答案】(1)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2)A、C、D、F、G
(3)逐年增长,增长速度加快 集中在4-9月(或夏季或夏半年或夏秋季或春夏季)。
(4)①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或推动旅游产品开发或创建西藏旅游新形象);②利于调整产业结构;③利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或投资环境);④利于加强西藏与各省区旅游客源地的联系;⑤利于改善交通条件;⑥利于同其他区域建立经济联系;⑦利于促进民族团结。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旅游资源分类方法的了解,及其对图表的分析能力并运用相关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西藏位于我国青藏高寒区,海拔高、气候寒冷,东南部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西北部降水少;青藏高原上空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日温差大、年温差小,生态环境脆弱,垂直差异明显;高原上多高山冰川、湖泊,且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热资源丰富,雅鲁藏布江水能充足;青藏铁路通车可以极大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加快旅游、农产品等资源开发,增加就业机会,方便对外联系等。
第(1)问,迁移已知知识,注意表达准确,尽量避免出现“历史遗迹类、民族风情类、建筑景观类、地貌景观类”等以偏概全的答案。第(2)问,通过调用知识“找对排错”,如“西藏西部降水丰富、年温差大”的说法明显错误,做这种类型的选择题特别要注意“选全选准”。第(3)问,图22的变化曲线明显呈上升趋势,且后期上升的速度加快;图23直方图的高度表现出明显的季节不均,4~9月游客较多,这与西藏的气候特点也是相吻合的。第(4)问,同学们可以类比“京九铁路”的意义,从政治意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国防意义等四个方面展开。
26.(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课标版,42)旅游地理(10分)
读图10,分析图示地区发展自驾车旅游的优势条件。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答案】距主要客源地(杭州、宁波、温州等城市)路程适中,有高速公路连接;客源地居民收入高,私家车拥有量多、出游率高;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地域组合好,分布集中。
【解析】发展自驾车旅游,是指通过公路驾车出行,属于需考虑图中公路的分布,而不需考虑铁路分布,除了考虑交通条件,还需从客源地居民收入、私家车拥有量多、出游率高、旅游资源类型多样等方面来考虑。


17年(1994—2011)全国高考地理分类汇编专题21选修地理(第三部分 自然灾害)
一、单项选择题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图2为某年中国发生地质地貌灾害词数最多的6个省级行政区。读图,回答第2题。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1.该年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山地可能是
A.横断山和秦岭 B.太行山和雪峰山
C.大巴山和巫山 D.祁连山和唐古拉山
【答案】A
【解析】以统计图为情境,考查自然灾害与区域地理知识,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难度中等。地质地貌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于多断层、坡度陡、地势起伏大、地表岩石破碎等地质基础较差的山地,遇到地震、暴雨等外部诱因,再加上人类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就很容易发生。选项中所列各山确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地区。此题解题关键在于在正确解读统计图表的基础上,把选项中山脉与中国政区图进行图层叠加,要结合图中给出的云、贵、陕、青、冀、川等地质灾害最多省区的信息进行判断。
2.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在图3所示的山区自然灾害链中,①②③④依次是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A.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
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
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D.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
【答案】C
【解析】以联系图为情景,考查自然灾害的关联性,思维能力主要体现为推理判断、探究、试误,属于较易试题。
二、双项选择题
3.(2007年高考广东卷地理)在森林中一旦遭遇火灾,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使用沾湿的毛巾遮住口鼻,顺风逃离B.如果火势突然减弱,则可以放心休息
C.选择低洼地或坑洞躲避D.伺机逆风突破林火包围
【答案】D
【解析】本题是结合实际,运用大气运动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森林火灾。火灾发生时,火势顺风蔓延,高温、浓烟和一氧化碳,容易造成热烤中暑、烧伤、窒息或中毒,从而危及生命。地面受热,空气会上升,与地势低洼处的冷空气间形成对流。空气冷热变化剧烈,导致风向多变。身处森林着火区域,应当使用沾湿的毛巾遮住口鼻,附近有水的话最好把身上的衣服浸湿。然后要判明火势大小、火苗延烧的方向,如果处在下风向,要果断地迎风对火突破包围,切不可顺风逃生,这样会使自己置身火海之中。躲避不及时,应选在附近没有可燃物的平地卧地避烟,切不可选择低洼地或坑、洞,因为低洼地和坑洞容易沉积烟尘。如果突然感觉到无风的时候更不能麻痹大意,这时往往意味着风向将会发生变化或者逆转,一旦逃避不及,容易造成伤亡。
三、综合题
4.(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海南卷,25)(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遭遇暴雨时,常出现水漫街面、低洼处建筑被浸泡等内涝现象,造成交通阻塞、财物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试分析这些城市暴雨成灾的原因。
【答案】(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存在缺陷,城区建筑密度大,地表硬化,下渗弱,排水能力不足,(排水系统老化),遭遇暴雨时雨水易在短时间汇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要抓住“城市”“暴雨”“灾害”等关键词回答问题。暴雨时汇水速度快,城市排水速度慢,就造成洪涝灾害。“城市为什么排水速度慢”就成为该题的中心问题和得分点,可以从城市地表硬化,排水系统老化,城市规划等方面重点作答。
5.(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31)(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图12是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1)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6分)
(2)如何有效预防涝渍灾害?(4分)
【答案】(1)主要位于平面地区,地抛低洼,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
(2)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建立完善的排涝系统。
【解析】(1)首先要找出渍涝灾害的地区分布特点:河流中下游平原、季风区、东部经济带,然后就可以一一对应分析其形成原因;(2)审题要准,把握问题指向是“预防措施”,避免答非所问。
6.(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福建卷)[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15甲、乙分别示意广东省社会经济易损性和防洪标准。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
(1)指出图中A地区防洪标准与社会经济易损性的关系,并分析原因。(7分)

(2)简述B地区为减少洪水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的危害应采取的措施。(8分)

【答案】(1)关系:正相关(A地区社会经济易损性高,防洪标准也高)。原因:A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发生洪涝灾害的危险度高;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洪灾造成的 (2)社会经济损失大,所以应提高防洪标准。植树造林,生态退耕;修建护坡工程;修建水库;迁出高风险区。
【解析】(1)考查读图能力.从图中不难看出A地区防洪标准与社会经济易损性的关系.从地形和社会经济水平等方面分析原因。 (2)考查国土整治措施.B地区地处丘陵山区,洪水可能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所以需要采取植树造林,生态退耕等生物措施;修建护坡和修水库工程措施.要相互结合。
7.(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浙江卷)“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10分)
影响我国的台风有西移、西北移、转向三种移动路径,其中转向路径台风常到达我国东部海面或我国沿海地区登陆后转向东北方向,路径呈抛物线状。图1是西太平洋台风转向点的平均经纬图,括号内是台风统计次数,实折线上各点表示纬度,虚折线上各点表示经度。图2是西太平洋部分地区示意图。读图1、图2,完成下列问题。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1) 台风转向点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变化的时段是__________。(3分)
A.5—6月 B. 6—8月 C. 8—10月 D.10—11月
(2) 图2中,台风中心正从东南向西北偏北力向移动,靠近台湾东部沿海,速度明显减小,有转
向的迹象,这个台风可能出现的时段是___________ 。(3分)
A.5—6月 B. 6—7月 C.9—10月 D.10—11月
(3) 图2中的台风靠近台湾时,对台湾的危害主要是通过哪些方式造成的?(4分)
【答案】
(1)C (2)B (3) 狂风;暴雨;风暴潮。
8.(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26)(10分)(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淮河流域出现了自199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为缓解水位上涨压力,政府启用安徽省境内部分蓄洪区实行分洪,安全搬迁群众4.6万人;还启用了怀洪新河分洪等措施(图10)。完成下列要求。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1)说明形成这次大洪水的主要原因。(4分)
(2)说明蓄洪区分洪的作用及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怀洪新河的主要功能。(6分)
【答案】(1)(淮河流域受副热带高压北缘影响,导致主要雨带转入江淮流域,或江淮流域汛期,或梅雨季节或出现持续强降雨。淮河干支流水位普遍上涨。)多雨(梅雨)季节(2分),持续强降雨(2分)。
(2)蓄洪区分洪是为了削减淮河洪峰对下游的影响,(或减少下游人民生命财产所受损失)(2分)。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提高了淮河中下游防洪能力,(或几乎控制了淮河干流在其以上的全部洪水)(2分)。怀洪新河:分洪、除涝、灌溉、航运等(2分)。
【解析】本题考查副热带高压与我国雨带移动,防洪工程蓄洪区分洪的作用。
9.(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31)【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12为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直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图12
(1)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当地菜农在寒潮来之前,常采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对蔬菜的冻害,其中的原理是什么?
【答案】(1)西北想东南递减;盆地多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和高原(最高值出现在盆地北部地区,最低值出现在太行山以东地区) 地理位置;地形
(2)水的热容量大,可减少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如答出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等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1)根据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分布特点,可知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盆地对于两侧的高原和山地,图中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在高原和山地的数值小,且从西北向东南递减,因而可知纬度位置和地形是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水的热容量大降温慢,水面可以起到屏障作用保护作物受寒潮的直接影响,增加大气水汽含量增加大气逆辐射
10.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基础山区发生地震后,需要防范由其引起的下列次生自然灾害是
①山体崩塌 ②泥石流 ③水土流失 ④滑坡 ⑤水库块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B
【解析】山体崩塌、泥石流、滑坡、水库决堤等均为地震的次生灾害,均可由地震引发。水土流失属生态环境问题,也可因地震而加剧,但不属自然灾害。故B选项正确。
11.(2007年高考山东卷文综,31)(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制】
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图22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3分)
(2)分析②、②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4分)
(3)说明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3分)
【答案】(1)②区。依据:②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或B)、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或C)均最高。
(2)②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③区: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于燥少雨
(3)森林火灾;遥感技术。
【解析】干旱灾害是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该题以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干旱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图为基本信息,考查我国干旱灾害的地区分布,并由旱灾粮食损失量占本区气象灾害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三项指标来考查考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图中提供信息,可列下表: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干旱灾害是一种典型的由气候条件控制的渐进性的自然灾害。降水分配的不均匀性是干旱发生的基本原因。②区位于北方地区,地多水少,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雨集中,年际变化大,多年平均降水量在500—1000毫米。由于春、夏两季降水较少,故有“十年九旱”之说,是全国旱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强度较大的自然灾害,在它们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常常诱发出一系列次生灾害。干旱灾害会使一些地方的河流湖泊干涸,还会导致火灾濒发等。①区位于东北地区,这里原始森林面积广大,有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在干旱时期,就会造成火灾。重大自然灾害空间监测系统的建设是减灾防灾的重要任务,遥感技术则是此类监测系统的核心技术。第(1)题:由上表可知,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是②区。依据是②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或B)、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或C)均最高。第(2)题:由以上分析可知:②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③区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第(3)题:由以上分析可知,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为森林火灾,监测手段主要为遥感技术。
12. (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山东卷,31)(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14为登陆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某台风路径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
(1)台风过境A地前后,该地气压和风速有何变化?(4分)
(2)该台风在A、B两地引发的主要次生灾害有何不同?说明B地预防这些次生灾害的工程措施。(6分)
【答案】(1)气压先降低后升高( 分);风速先增大后减小( 分)。
日指某月降雹的天敌。
图20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省多年平均月雹日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1)指出该省冰雹发生最多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9分)
(2)简述冰雹带来的危害,并提出防御措施。(6分)
【答案】(1) 春季。春季冷暖气流常在该省交汇,易使暖气流强烈抬升;春季气温回升快,空气对流加强。
(2)危害:毁坏农作物,击伤人畜,甚至砸坏建筑物。
措施:加强监测与预报,做好人工防雹等。
【解析】(1)读图20可知,省冰雹发生最多的是4月份,为春季,根据题干信息“冰雹是在气流强烈升降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体降水现象”可知,该省在春季冷暖气流常交汇,易使暖气流强烈抬升,空气对流加强,从而冰雹发生多。
(2)考虑“冰雹颖粒大小一般为5-50mm".冰雹颗粒大,质量重,所以冰雹会毁坏农作物、击伤人畜、甚至破坏建筑物,对冰雹防御措施主要是加强监测和预报,做好人工防雹
14.(2007年高考海南卷地理)(10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4年8月12日20时,台风“云娜”在B地(属浙江省)登陆。13日,该台风减弱并向江西省移去(图12)。我国气象部门利用气象卫星、多普勒雷达站与自动气象站网组成气象综合探测系统,跟踪“云娜”自生成至消亡的全过程,并做出了及时、准确的预报。政府部门根据台风预报,对受“云娜”影响的危险地区,实施人员撤离等应急措施。“云娜”是此前半个世纪在浙江登陆的最强台风,造成的人员伤亡远少于以往各次强台风所造成的人员伤亡。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1)说明该台风造成人员伤亡较少的主要原因。(4分)
(2)2004年8月12日下午,A、B两地的风向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说明该台风对涉及区域造成的重要影响。(6分)
【答案】(1)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准确预报;(2分)政府组织得利,采取了防范、避险措施,效果显著。(2分)
(2)西南(偏南、偏西)(1分) 东北(偏北、偏东)(1分)
不利影响:强风暴雨、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严重损失。(2分)
有利影响:丰沛降雨量,可大大缓解此时南方地区伏旱造成的旱情。(2分)
【解析】第(1)问,分析文字材料,可以从预报和防范措施两个方面分析: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准确预报;政府组织得利,采取了防范、避险措施,效果显著。第(2)问,风向可以结合气旋的不同方位得出,或按照风向作图法得出。台风影响要从正反两方面去分析,不利影响、有利影响。
15.(2009年高考福建卷) 【自然灾害与防治】堰塞湖是指河道因山崩、冰碛物、泥石流或火山熔岩阻塞而成的湖泊。
下图为“5·12”汶川地震中北川县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分区示意图。结合有关知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1)说出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据图说明极重灾区空间分布的特点。
(2)分析唐家山堰塞湖形成的自然原因。
【答案】
(1)崩塌、滑坡或泥石流。沿河谷呈条带状分布(或沿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分布)
(2)地质构造不稳定;岩性疏松;地形高差大、河谷陡峻(山高谷深);地震发生引发地表物质滑落,阻塞河道;降水较多,河流水量较大。
【解析】
(1)以汶川地震为背景考查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分布特点,通过题干提供的堰塞湖的概念可以推出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或泥石流,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得到极重灾区主要是沿河谷呈条带状分布。
(2)根据题干中堰塞湖的概念,和大家熟知的由于汶川地震引发崩塌、滑坡而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就容易回答唐家山堰塞湖形成的自然原因。
【考点定位】该题以热点问题为背景材料考查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特点和形成原因。
16. (2009年高考浙江卷)【自选模块测试试题——“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中,水土流失地区分布规律是什么?(3分)
(2)分别说明A、B地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其成因。(4分)
(3)C地区为什么多洪涝灾害?(3分)
17.(2009年高考海南卷,25)(10分)(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风暴潮是一种海洋灾害,具有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的特点,可冲毁海堤、道路,吞噬沿海地区的码头、工厂、村镇,酿成巨大灾难。2008年我国风暴潮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92.24亿元。
(1)指出引发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的天气系统。(2分)
(2)简要回答海南岛沿海风暴潮类型、空间分布特点及减灾对策。(8分)
【答案】(1)热带气旋(或台风)、温带气旋(2分)
(2)类型:台风风暴潮(或热带气旋风暴潮)。(2分)
空间分布特点:在海南岛的东南部沿海。(2分)
减灾对策:做好风暴潮预报和监测,做好抗击灾害的组织和协调,公众广泛参与减灾活动,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和海岸防护(或堤防)工程。(4分)
(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
【解析】风暴潮作为沿海地区主要自然灾害,主要由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等引起,海南岛处南部沿海受台风影响最严重,应对台风灾害主要是加强监测预报等措施。
【考点定位】台风相关内容考查。
18. (2009年高考山东卷,31) (10分)【地理一自然灾害与防治】
表6为2007年气象卫星监测的我国西南三省林区火灾次数统计表。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表6 (单位:次)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l)说明西南三省林区火灾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2分)并分拆其原因。(2分)
(2)请从水土保持的角度指出森林火灾对当地造成的危害。(6分)
【解析】 (1)小题分析表格三省各月林区火灾次数主要都集中在12、1、2、3、4月,即冬季和春季。由于西南三省气候为热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和春季为干季。(2)小题是从水土保持的角度指出森林火灾对当地造成的危害,应从森林本身的功能和森林减少后的危害分析。
【考点定位】①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原因、危害。
19.(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课标版,43)自然灾害与防治(10分)
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图11所示)。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滑坡灾害。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图11
阅读图文资料,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
【答案】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人工开挖边坡,破坏了坡面地形的稳定性。暴雨容易诱发坡地黄土崩塌;雨水下渗,在基岩和黄土之间容易形成滑动面,造成黄土滑坡。
【解析】注意题干的提示信息“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容易被侵蚀,“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破坏了坡面地形的稳定性,夏季暴雨后容易诱发坡地黄土崩塌,雨水下渗,在基岩和黄土之间容易形成滑动面,造成黄土滑坡.




17年(1994—2011)全国高考地理分类汇编专题21选修地理(第四部分 其他选修模块)
一、综合题
1.(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城乡规划] 图23为我国某城市建成区示惫图,图24为该城市3个年份不同方向的建成区面积图。读图回答问题。(10分)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图23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图24
(1)1988年以来.该城市建成区的主要扩展方向为 ▲ 、 ▲ 和 ▲ ,影响其扩展的主要因素有 ▲ 。(5分)
(2)M区为该城市的重化工园区。其布局理由是 ▲ 。(3分)
(3)该城市拟在东南方向新建一条高速公路,试分析其原因 ▲ 。(2分)
【答案】(1)东北 西南 东南 河流和铁路
(2)位于河流下游;位于城市下风向;交通便利
(3)位于城市发展的主要扩展方向之一;有利于加强城市与外部的联系
【解析】(1)读图24该市3个年份不同方向的建成区棉集团,可知1998年以来,该城市建成区的主要扩展方向为东北、西南和东南方向,结合图23可知,这三个方向上有河流和铁路,交通便利。
(2)重化工园区,会带来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重化工园区布局在lM区,是因为M区区位于河流下游,根据图23中的风频图可知位于盛行风下风向,这样可以减少对该城市中心区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同时M区交通便利。
(3)考虑到东南方向是该城市建成区的主要扩展方向(第1问可知),而原来东南方向上没有公路,为了加强城城市与外部的联系,所以该城市拟在东南方向新建一条高速公路。
2.(2009年高考江苏卷) [城乡规划]图17是某古镇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和省道改线的两个规划方案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1)两方案中仓储用地布局的共同特点是 ,原因是 。(3分)
(2)省道改线的目的有 。(3分)
(3)试从拟建省道占用基本农田情况对两个方案作对比评价。(2分)
(4)两个方案中功能分区较合理的是 。(2分)
【答案】
(1)布局在交通干线附近 货物运输量大
(2)保护古镇;提高省道交通流量;减轻古镇交通污染。
(3)方案一不占用基本农田;方案二占用基本农田。
(4)方案一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了学生对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项目选址、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对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的布局原则理解。并在方案的优化比较中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仓储用地的选择要考虑方便货物的输入输出,并要减少交通运输量,应选择在交通干线或枢纽地带。
(2)交通线路的设计要考虑通行方便、联系居民点同时减少对耕地占用、保护土地资源,避免破坏文物古迹、提升交通运输能力、减少环境污染等多重因素。
(3)从保护土地资源、减少对耕地占用看方案一不占用基本农田;方案二占用基本农田。
(4)综合考虑对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项目选址、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及对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的布局原则,方案一更有利于该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考点定位】①仓储用地布局及其原因;②省道区位因素分析;③城市规划的原则和步骤等
3. (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城乡规划】图l9为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1)从图l9a到19c,该区域城镇发展的特点有 ▲ 和 ▲ 。(4分)
(2)该区域城镇间联系的主要方式是 ▲ 。(2分)
(3)今后,城镇发展可能沿 ▲ (AB、AC、AD)方向最快。(2分)
(4)区域城镇发展过程中,在土地利用方面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 ▲ 。(2分)
【答案】(1)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镇数量减少
(2)交通运输
(3)AC
(4)耕地减少、用地紧
【解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地区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交通逐步由线状转变成网状,交通方式也逐渐多样化,交通和城市之间相辅相成,尤其是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城市往往沿主要交通线向外延伸。
4.(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海洋地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图22为太平洋西部部分海域海洋初级生产力分布图。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图22
材料二 海洋初级生产力是指浮游植物、底栖植物及自养细菌等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能力,以每年单位面积所固定的有机碳或能量来表示。海洋初级生产力主要受光照、温度、营养盐、海水垂直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材抖三 海洋初级生产力决定了鱼虾蟹等海洋生物饵料的多少,进而影响海产品产量的高低。
(1)图示海区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点是 ▲ 。(2分)
(2)E地海洋初级生产力高的原因是:位于长江口附近,海水中的 ▲ 较为丰富;海底地形类型是 ▲ ,深度较 ▲ , ▲ 较为充足。(4分)
(3)①、②、③地中,渔业资源最丰富的是 ▲ 地,原因是 ▲ 。(2分)
(4)沿海易发生赤潮,其危害是 ▲ 。(2分)
6. (2009年高考江苏卷) [海洋地理]图16是杭州湾、舟山群岛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1)从天文角度看,形成钱塘潮“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日、地、月三者大致排列在同一直线上,其中 位于中间。(1分)
(2)舟山群岛的基岩海岸特点是 、 。主要海洋自然灾害是 。(3分)
(3)填表回答舟山群岛海域目前已利用的主要海洋资源类型及其利用方式。(6分)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
【答案】
(1)地球 (2)海岸曲折、陡峻;多港湾。 风暴潮
(3)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对海水水体运动(潮汐)成因理解、对海岸地貌特点的认知及对海洋资源类型及其利用方式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1)天文大潮形成在朔、望时,而“八月十八”则是望日即日、地、月三者大致排列在同一直线上,地球位于中间之时。
(2)从图示信息可知舟山群岛的基岩海岸岛屿众多,海岸曲折、陡峻,海阔水深,多天然良港。
(3)舟山群岛海域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形成我国著名的舟山渔场,适宜发展渔业、捕捞、海水养殖业等;普陀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舟山群岛海岸曲折、陡峻,多良港,附近浙江、上海经济发达,海运需求量大,故舟山群岛空间资源开发价值极高,适宜间港口,发展海洋运输业。
【考点定位】①大潮、小潮发生时间及其原因;②海岸类型及其特点;③海洋自然灾害;④海洋资源类型及其利用方式
7.(2009年高考福建卷) 【选修2----海洋地理】结合有关知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⑴分别说出图中海峡东、西海岸主要的海岸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
⑵说明海峡西岸的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及有利条件。
【答案】
(1)西岸:基岩海岸 海岸线曲折,多峡湾。
东岸:砂质(沙砾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 海岸线平直
(2)港口建设 多优良港湾;
滩涂养殖 滩涂面积较大;
海滨旅游 海岛(海岸)景色独特,气候宜人;
滩涂晒盐 气温高、晴天多;
海岸带综合开发 人口、城镇密集,交通便利,经济发达。
【解析】
(1)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该海峡为台湾海峡,台湾海峡东西岸海岸的主要类型不同,从图中海岸线的轮廓可以看到海峡东岸海岸线平直,则可以判断东岸是砂质(沙砾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容易被侵蚀形成平直的海岸线,海峡西岸海岸线曲折,多峡湾,则可以判断西岸是基岩海岸不易被侵蚀,而形成的海岸线曲折,多峡湾。
(2)从图中可知海峡西岸的海岸带由我国福建省、广东东部地区、浙江南部地区组成,结合图中信息和所学的知识,海峡西岸的海岸带主要从港口、滩涂养殖、旅游、盐场、综合开发等。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海洋地理,主要考查海岸不同的类型及其成因和海岸开发利用方式及其条件。
8.(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江苏卷) [海洋地理]图17为“黄河三角洲某海岸带环境问题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
(1)图中字母A表示 ,B表示 ,C表示 。(3分)
(2)该海岸带侵蚀后退的最主要原因是(填选项字母) 。(2分)
A.过度开采利用地下水 B.入海径流、泥沙量减少
C.大面积围垦滩涂湿地 D.过量排放、倾倒废弃物
(3)苇滩、湿地的生态功能主要有 (填选项字母) 和 。(2分)
A.延缓全球海平面上升 B.容纳、净化污染物
C.增加河流水量 D.保护生物多样性
(4)近年来,经过有效治理,黄河枯水期入海径流量明显增大,简述这对改善该海岸带环境的作用。 (3分)
【答案】(1)海水入侵全球变暖海洋污染 (2)B (3)B D
(4)减轻了淡水变成;延缓海岸侵蚀后退;减轻海洋污染。
【解析】本题以“黄河三角洲某海岸带环境问题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了该海岸带主要环境问题类型、产生的主要人为因素及其相互联系。通过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查考生的判断和推理能力是本题的特色,而这种特色在几年江苏高考地理出现频率较高。
地下水位下降至海平面以下时,海水入侵至地下,引起地下水含盐量上升;入海径流量减少,会引起海面高于河流水位,引起海水上溯进入河流,使地表水的含盐量上升。净化能
9.(2007年高考海南卷地理)(10分)(选修1宇宙与地球)图10示意离太阳最近的五颗行星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完成下列要求。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
(1)在图中绘出金星作为“启明星”时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并用文字标注“金星”和“地球”。(4分)
(2)扼要说明你这样绘图的理由。(6分)
【答案】(1)自内向外,第二条轨道为金星轨道,第三条轨道为地球轨道。地球和金星所占据的轨道位置正确分别得1分,相对位置正确得2分。
说明:地球和金星可以画在轨道的不同位置,但相对位置如下图所示。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
(2)图中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均为逆时针方向,(2分)地球正对(面向)太阳的右侧为清晨。(2分)当金星被称为“启明星”时,它应该位于地球的右侧。(2分)
【解析】第二条轨道为金星轨道,第三条轨道为地球轨道。图中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均为逆时针方向,地球正对(面向)太阳的右侧为清晨。当金星被称为“启明星”时,它应该位于地球的右侧。
10.(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52-56)读日、月、地运行关系示意圈,回答问题。(10分)
图中实线表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圆形虚线
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表示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轨道,地球以每天约1°的速度
在轨道上自西向东运行。当地球从A运行至B时,月球
正好自M1至M2绕地球公转了一周。
⑴根据天文观察,月球每24小时在其公转轨道上运行
约13.2°。这样,月球完成绕地球一周的周期大约
是 天。同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向东移动
了 度。
⑵月球运行过程中朝向地球的月面几乎是不变的,这是因为

⑶地球运行到图中B位置时。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是 。如果在清晨观察天空。从
时间先后比较,该月相的出现比太阳升起的时刻要 。
⑷当地球先后运行到A与C两个位置时,地球上人们看到的月相都是 ,这段时间
间隔被称为 月。
⑸月球从M2位置运行到M3位置约需2天多,据图说明原因。

【答案】 (1)约 27.3 天(1 分);约 27.3(1 分)(2)月球公转与自转的周期一致(1 分) (3)娥眉月(1 分);早(1 分) (4)新月(1 分);1 个朔望(1 分)(5)月球公转一周处在 M2 位置时,地球也在公转轨道上移动了 27°多。月球在公转轨道 上需再转动 27°多才能到达 M3 位置,重现在 M1 处人们看到的月相(3 分,只要答出地球 公转了 27°多,或月球还需要再转动 27°多,均可得分。)
【解析】此题考查宇宙与地球选修模块的相关内容。由已知条件可知月球完成绕地球一周的周期大约 360°/13.2°=27.3(天) ,地球在公转一周 360°的时间是一年大约每天 1°因此。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向东移动了 27.3°。月球运行过程中朝向地球的月面几乎是不变是由于 同步自转(月球公转与自转的周期一致)的结果。地球运行到图中 B 位置时。在地球上看 到的月相是娥眉月,该月相的出现比太阳升起的时刻要早。当地球先后运行到 A 与 C 两个位置时,月球完全被地球遮挡为新月,这段时间间隔被称为朔望。月球从 M2 位置运行 到 M3 位置的同时地球也在公转轨道上移动了 27°多, 因此月球在公转轨道上需再转动 27° 多才能到达 M3 位置即还需两天多的时间。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高考地理试题选修地理
  • 上一篇:1994--2011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分类
  • 下一篇:1994--2011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分类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