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4届高三学生地理知识现状分析
从第一次南京市学情调研情况来看,我校本届高三学生地理基础较薄弱,主要表现在:
(1)读图、识图、析图、绘图能力不强,拿到题目不知道如何下手,不会捕捉地理信息;
(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答题不完整、漏洞多;
(3)答题不规范,地理专业术语用得少,废话多,得分不高;
(4)平时不注重对知识的记忆,分析理解不够,不会归纳整理;
(5)思想上重视不够,认为地理短期内能够赶上的人多,忽视平时知识的积累;
(6)只注重资料书而忽视书本,有点舍本求末,且有的同学买资料只图数量不讲质量。
高考地理试题虽然以能力立意,但试题所涉及的内容并未超出中学所学的知识范围,一些学生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而造成丢分。因此在复习中应该让学生重视地理主干知识的夯实,尤其要特别重视对学科知识的系统把握。
二、高考命题指导思想----备考依据
1、地理学科特点
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点。地理学科的知识构成主要有三大部分: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综合中学地理教学实际,强调区域地理在学科中的基础地位,用系统地理(高中地理必修)的理论,去阐释其原因、特点。
2、地理语言的运用,具有鲜明的专业特征
地理学的表达有别于其他大多数学科,除文字表述外,还需用各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等来形象表达。地理高考试卷中正是充分使用了地理表达的文字、图像双重语言,才使得试卷的难度、区分度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除了表示地理事物的分布、原理或规律、变化过程、事物之间的联系等,甚至还要求学生参与绘制和使用地图语言。
3、强调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地理学习能力。
地理学习能力是指在一般学习能力基础上而为地理学科独有的地理学习与初步研究的能力,诸如对地理学工具的灵活掌握运用,包括对各种类型的地图、地理图表的判读、绘制、分析;善于观察、发现和分析地理现象;善于获取或提取地理信息等;善于用地理的思维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新情境中出现的新问题。它即是来源于课本,又是高于课本,更要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回归课本。
4、大量反映最新国家发展的时事信息作为高考试题材料的选取,使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三、备考策略
时间 模块 教学内容
第1周 南京市学情分析考试
第1周 南京市学情分析考试
第2周 选修3 旅游地理
第3周 选修6 环境问题
第4周 必修1 宇宙中的地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
第5周 必修1 地方时、太阳高度、晨昏线、地球圈层结构
第6周 必修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气压带和风带、气候类型判断
第7周 必修1 锋面、气旋、全球气候变化、水循环、洋流、水资源的利用
第8周 必修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山岳的形成、河流地貌、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9周 必修2 人口的数量变化、空间变化、合理容量、城市空间结构、服务功能、城市化
第10周 期中考试
第11周
必修2
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
第12周
必修2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主要工业区
第13周
必修2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可持续发展
第14周
必修3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荒漠化防治
第15周
必修3
森林开发、能源资源开发、河流开发
第16周
必修3
区域农业发展、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第17周
必修3
资源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
第18周
选修
选修专题训练
第19周
综合训练
第20周
期末考试
备课组按照开学初制定的周教学计划,落实主备人,主备人根据考纲认真选题,其它教师在主备人的基础上,再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进行二次备课。
一轮复习应全面、具体、并形成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高效的有机认知结构,尤其是地理技能的培养应该在一轮复习时就基本解决。
(二)重视主干知识教学,加强知识间内在联系
高考无论怎样改革,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中学教学的实际,脱离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脱离中学的基本教学内容。虽然试题引用了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无论如何其知识的落角点都落实在构成学科基本内容或理论的主体范围内,主干知识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基本依据。从近几年高考试题分析,高考命题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没有变,不回避已考查过内容的命题思路没有改变。
在高三教学复习中应化繁为简,重点要讲透,难点要讲清,而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应大胆删去。教师应很好地把握主干知识,使学生更集中时间和精力,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
主干知识内容包括日照图的判读、地球的运动(特别是时间的计算)、天气(天气系统的分析)与气候(气候类型的判断与气候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自然灾害、工业和农业、城市(城市化、城市化产生的问题与城市规划)与人口、资源开发与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
(三)重视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归纳和应用
高考强调运用所学原理去分析、评价和解决实际中的自然和人地关系,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掌握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原理以及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原理;培养学生对教材中的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基本知识的归纳和理解,应用规律、原理去分析和解决一些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例如,在以季节变化为主干知识进行归纳时,归纳的内容有多方面,具体有:
①天文方面: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天文四季的定义;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极昼、极夜、极光现象的出现等。
②水文方面:河流汛期;河流补给;河流封冻、解冻的时期及冰期、凌汛的出现;季风洋流等。
③气候方面:气团活动、锋面活动及特殊天气的产生;气温中心的变化;气压中心的盛衰;季风方向的变化;干湿季节的变化;等温线的凸向;气压带的断裂;气候类型等。
④生物方面:草木荣枯;开花结实;动物的繁殖、迁徙等。
⑤农业方面:作物播种、生长、收摘;植树;渔汛;高山放牧等。
⑥其他方面:雪线升降;登山佳期;极地考察;海水晒盐;重要节日;日影长短等。
(四)强化思维能力训练
当前有部分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机械重复多,整理加工少;背诵结论多,思考过程少;被动做题多,独立思维少;复习时间多,效率提高少”。这种复习方法不利于高考取得好成绩。高考命题已从“以知识立意”转向“以能力立意”,不应把重点放在背诵和记忆知识方面。因此,复习内容也应以能力立意,最重要的是通过知识和现实问题的复习,学好多角度迁移和知识转化。
1.讨论:精心设计情境,让学生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2.反思:(1)得出结论的条件有哪些,所依据地理原理有哪些?(2)解题的思路和思维过程分析。
3.求异:整体性与差异性是地理的两个特点。平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对两个类似地区进行对比,既找出共性,同时又归纳差异性。
4.辨析:可将易混淆的知识有针对性的设计成题目,让学生反复辨析,细致比较。
四、备考措施
1、讲:串讲知识要点,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强化记忆,提升能力。
依据《考试说明》全面指导考生复习。《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规范高考复习和考生备考的依据,可使师生明确把握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克服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
2、练:精选精练,要求对重要知识点都力求重现一次,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选一些中低档题,让绝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关。
要多角度训练,促进知识正迁移。地理学习中有很多图形、图文之间可以不断变化,如太阳高度角可以有旗杆影子、窗户光线、楼房间距、地球经纬网、太阳能热水器、变化曲线坐标图等多种题型;晨昏线问题更是变化多端,侧视图、俯视图、仰视图、局部图等。对于一些可从多角度思考的地理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解题中注重加强一因多果、一果多因问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训练解题思路,提高应变能力,研究各种可能造成知识负迁移的因素,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3、评:针对性的评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举一反三,重在总结解决此类题型的思路、方法、技巧和规律,强调得分点,规范答题。同时由个别到一类,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4、考:研究高考考题导向、特点及其答案和评分标准,找准学生的薄弱环节,编写针对性强的试题,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状态,调节试题难度。自己编制的试卷适应自己的学生,有选择地“引进”。
5、结:没有总结,就不会有能力的提升,仅仅只是知识的再现,遇到新材料,新情景的题就会不知所措,因而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很重要。
总之,高三地理复习中有法而无定法,只要我们一方面紧紧围绕地理基础知识的复习,通过地理知识的系统整理、归纳,形成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按《考试说明》规定的能力要求,通过原理分析、规律总结和解题训练加强能力培养,提高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