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地理考纲变化
2013年全国新课标版《考试大纲》地理学科与去年《考试大纲》相比略有变化:强调了“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在“考核目标与要求”中删掉了2012年的三个不同的水平层次;在“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后面增加了“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在“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来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中,删去了“能够体现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考试范围与要求”中删去了“第四部分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义务教育的地理课程内容”并删掉了题型示例部分。
(一)解析2013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准确理解考试要求(新课程高考地理考纲解读)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所谓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括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
如何从试题中获取并解读有效地理信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准确而快速地获取地理信息
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以后,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对这些地理信息进行提炼,以明确哪些是重要的、关键的信息,哪些是次重要、无关紧要的信息。把提炼的重要地理信息逐条分析,以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由这些重要地理信息所构成的线索,实现地理信息的整合。
2、能够快速、准确、全面地获取图表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断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图像信息是指各种类型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图像包括地图、原理示意图、统计图、结构联系图、景观图片等。
3、能够准确并完整地解读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在审题时,需要对图表所提供的地理信息进行概括和综合,以获取地理信息的空间、属性、时间等特征。空间特征如点、线、面、地点、区域、全球、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属性特征如地形地貌、岩石、天气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等;时间特征如某一时刻、某天、某年或某一时间段等。此外还要注意地理信息的数量、质量等特征。
审题的目的是要理解题目的要求以及考查意图。试题的要求如:是定性描述还是定量分析,是判断还推理,是演绎还是归纳,是比较还是综合等,进而明确考查什么概念和原理、什么能力和方法、什么主题和观念等意图。
二.调动运用知识
1.调动已有的知识
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相关地理信息,可以更明显地表现出个体的思维能力,因为这一过程包含认识和提炼题目提供的有效信息、调动和筛选已有的知识储备、整合及迁移知识、得出新结论或作出新评价等思维活动。
评价考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相关地理信息的标准,主要是衡量其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中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理解能力的评价主要看考生能否对概念、原理、规律、理论的表述状况;知识运用能力的评价主要看考生能否激活所储备的已学知识,能否将相关知识迁移到具体情境中。
3.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自然地理学涉及的事实、规律和原理,往往需要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去加以解释、推倒和说明。人文地理的内容,则在许多方面同政治、历史等学科的知识相互结合、渗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地表岩石的风化过程和结果,气温的时间及空间变化和分布状况,自由大气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的运动。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同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生态平衡原理等。都要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与原理才能理解和进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