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明确要求 把握方向 提高效率
一、利用《考试说明》,明确考试要求
对《考试说明》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方面的要求,应贯穿整个复习过程。
《考试说明》中明确不考的内容:自然资源概念的演变、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的三种学说、我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内容、人文发展指数、我国主要湿地的名称、我国GIS发展概况、人地关系的思想演变、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等。
今年试卷结构基本不变,仍为11个选择题加两道综合题,其中综合题中1A模块《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可能有适当的分值比例。综合题基本上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重点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能力,着眼考生答题的思维过程和表达能力。
二、研究参考卷,把握命题方向
1.注重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所谓主干知识就是近几年高考出现频率较高,对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知识。复习精力要集中到核心知识点上,同时要关注高考的新变化,尤其是能够反映地理学科最新进展的知识,如湿地的生态功能、产业转移对区域的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等。
自然地理主干知识点: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以日照图为信息载体,计算时间、判断节气、分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②大气运动原理与天气形势分析(等压线图的判读分析);③气候形成、特征、分布规律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④水循环原理;⑤洋流的分布规律;⑥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⑦板块运动与地质灾害;⑧地理环境整体性思维与地域分异规律等。
2.注重新颖图形语言的考查。近几年试题图形信息丰富,主要有等值线图、光照图、天气形势图、坐标图、结构图、过程变化图、原理示意图、景观图、地形剖面图等,有时表现为多要素的组合叠加、多类型混合呈现的特点。如2010年浙江高考卷和2011年参考卷中有关地球运动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内容,提供的图形信息;自然灾害模块有关台风转向点的两道选择题,是考读图、获取解读信息这项能力的典型代表。复习中要加强新型图像的训练和判读。
3.注重地理思维品质的考查。近几年试卷信息呈现特点:提供教材以外的信息;多以图表的形式提供信息;提供的信息具有不完整性;提供组合信息;逐步给出信息,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等。命题原则:以区域地理为载体,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方为基础,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体现地理环境对社会生活以及生产的影响和作用。
复习中要注意思考问题的方法:总结知识规律,整理知识结构,分析知识联系,构建思维线索,获取有效信息等,重点解决提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已有知识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梳理整合学科知识 提高效率
1.梳理地理知识体系。进一步清晰、内化地理知识结构,是对地理信息进行提炼、分析与整合的前提。只有在地理知识结构的框架下,才可能提炼出试题中那些重要的、关键的信息,也才能分析地理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加以整合。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和地理过程等要系统梳理、深刻理解,建立知识网络。
2.把握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这种内在联系,可以由某方面地理知识而推知其他方面的地理知识。例如,一定的气候条件决定于其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并会形成相应的水文、地貌、植被、土壤,进而对农业生产和一些人文现象产生影响。把握地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建立地理知识网络。如气候知识点从能力考查的方向出发,可以从分布、特点、形成原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四个方面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分类。
3.关注长效性的热点问题。在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复习中应结合时事热点问题(环境、人口、全球变暖、能源、农业、城市化等),对知识进行加深和拓展,对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和解决措施有清晰的把握。
4.强化心理地图的构建。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特点之一,许多地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中才能加以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地理学科,区域地理是基础,系统地理是重点,只有把二者有机地整合,才能提高地理的综合分析能力。近几年试题出现最多的是小区域的大比例尺地图,因此确定区域空间的位置就显得十分重要。空间定位是很多学生学习地理的瓶颈,在复习的最后阶段,个人认为利用空白的区域地图多绘制、多比较、多思考是掌握区域位置、构建心理地图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