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卷围绕社会热点,按解答试题的顺序,从多侧面、多角度综合设计考查学生的能力。突出了对实际生活的指导意义,体现了社会经济繁荣,生态文明安全,人文时代昌盛的浓厚气息,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和提高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关心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的新进展与新成果。如试题中胡锦涛主席出访日本、上海周边三座大桥的建成、武汉城市圈的改革实验、湄公河流域国际经济合作开发等题所占分值较高,这些都是课本中未曾出现过的内容。这一趋势告诉学生,学习地理不能死读书,而要开阔眼界,多角度地考虑地理问题。联系实际的地理学习有助于渗透情感、态度和提升价值观,有助于培养爱国情操、国际视野与多元文化的观念等。
2、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如试题中考查了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环境造成的影响、人口流动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等。通过范例分析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这将是地理教学的核心目标。
3、有利于引导学生重视地理原理的学习。新课标试卷中多处要求考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地理原因或作出评价、提出建议。对改变中学地理教学中重“地”轻“理”的倾向有一定导向作用。
4、有利于引导学生重视地理技能与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新课标试卷对考生地理能力考查力度的提高,将对中学地理教学的转型提出新的要求。以经济地理为例,一些统计知识已经很普遍了,但中学地理教学中仍很少涉及。因此,地理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的内容,教师要适当引进有利于学生能力提高的资料、图表与计算公式,以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之中。今后的地理考试将会在能力考查上进一步提高层次,逐步扩大主观分析题的比重,提高思维考查的含金量,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学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四、2010年备考策略
1、从08、09年的试卷来看,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时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地理问题。大多数试题的情景材料均取自现实,如奥运圣火登顶珠峰、我国人口迁移、我国资源、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现状问题、重大外事活动、国家建设新成就等等。与往年高考命题以模糊情景为主不同,充分体现了考查有用地理的新概念。在2010年度的教学复习中,应注意选取现实情景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达到掌握方法为主导。
2、学生要重视读图能力的培养,拓展地理图表呈现的方式,熟悉各类地理图表的判读方法,学会运用各类地理图表的应试能力。
3、从08、09年试卷可以看出,试题上给足情景材料,接轨新课程改革。试卷对高中地理界定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考查所需要的基础知识,运用情景材料加以充分的铺垫,着重考查考生运用材料,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后学习中,要淡化知识性记忆,着重地理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充分进行新教材、新情景、新问题教学,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五、阅卷过程中常见的答题错误
地理高考过程中,由于考生在审题、析理及答题规范性方面存在一些误区,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丢分和失误。下面以就两道例题稍作剖析:
例1图A为“甲、乙两地地理位置示意图”,图B为“甲、乙两地年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3中的甲、乙、丙三地,开发太阳能的自然条件最优越的是____________,说明理由。
荷兰利用风能的历史悠久,分析荷兰风力资源丰富的原因。
答案:中东地区美国日本
ABCE
丙地
理由:①太阳高度角大;②云量少;③热带沙漠气候
①地处西风带;②地势低平;③位于大陆西岸。
【错因剖析】
1、语言表述空洞,答非所问。
回答例1有关问题时,首先要明确图中甲、乙两具体的地理位置及相应的气候、地形、水文等地理环境特点,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回答。但在改卷中发现,有许多考生在回答两地气候相同点点和不同点时,过于简单甚至与题目无关。比如相同点答成:纬度位置、气候类型等,而没有从气温和降水这两个关键要素入手分析;在回答不同点时,则答成:海陆位置不同、所处地区不同,因此造成较多的失分。
所以,在日常的复习中,考生应强化表述能力的针对训练和规范的养成,同时要针对自己在各次考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彻底的反省和矫正,从而养成严谨审题的习惯。
2、语言表达不准确,随心所欲
审清了题意,明确了试题的真实要求,在应用文字表述时要注意专业术语的运用应力求准确,措辞要认真推敲,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叙述要符合学科习惯和规范。
同样以例1为例,判断气候类型、描述气候特征主要就是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入手,但有些考生在回答时,却是从热量、光照、河流等方面去比较和概括,既偏离答题方向,又冗长拖沓。
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①要养成严谨的习惯,注意用规范的语言表述问题。②要注意细节,形成认真细致的意识。③回答问题尽可能做到准确,多用专业术语。
3、言语罗嗦,漫天撒网
地理简答题的解答,应该“紧扣题意”,围绕主题进行阐述,千万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甚至不知所云。
以例一中的第小题和第小题为例,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光照、热量和水分的差异上,但有些考生回答时竟然扯到地形、土壤、人口分布等等不相关的因素,没有能够切中题目的要害回答第小题时,事先不分析乙区域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征,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而真正符合答题要求的则少之又少。因此在地理复习中应该注意文字功底的锤炼,平时要尽可能把自己所做的练习或考卷进行分析,多想一想所写的答案是否做到言简意赅、简练清晰,是否会词不达意、不知所云。如果平时复习时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在高考解答地理简答题时,也就能够达到“文字简练、表达清晰、全面完整、要点突出”的效果。
4、层次不明,语言逻辑混乱
高考阅卷是采取流水作业的形式,阅卷老师要在短时间内阅完一定数量的试卷,因此学生对于地理简答题的解答,就应该尽可能做到书写逻辑严密、文意顺畅,这样的话,阅卷老师比较容易判断学生的答题是否“踩点”和“踩了哪些点”,从而也不容易漏掉一些要点。如果学生在答题时,要点不明确,段落不清楚,甚至要点之间互相穿插,那么就会使试卷的得分大打折扣。
以例2为例,该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图表信息、运用地理基本技能的能力和结合区域地理知识,综合对比、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该题第、题必须要分清全球范围内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性,发达国家一般是能源的消费量大于生产量,能源使用的缺口较大,需要大量进口,如果将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混为一谈,相关问题就很难作出正确决断。
第小题要从纬度位置、气候类型等方面来分析太阳能资源的区域差异性。但许多考生答题时语无伦次,一会儿说地形地势差异,一会儿说海陆差异,却没有从影响太阳能资源分布的主导因素上去分析,结果讲了一大堆的话,说对的则寥寥无几。第小题有些考生则从气压差异分析风力大小的差异,思维的逻辑性无从体现,语言阐述则明显存在漏洞。
在实际考试工程中,层次分明,要点清楚,答题规范,当然也就容易得到高分。因此在地理复习中要有意识地进行文字表达的训练,要养成分点答题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够克服“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优”的怪圈,也才能克服非水平性失分的现象。
考试说明中有关能力要求指出,“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地理计算或逻辑推理过程;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而地理简答题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运用知识、描述论证能力的有效载体。因此学生在回答地理问题时,术语的使用情况、语言组织的逻辑性、表述的层次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正因为如此,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一定要对文字的组织、层次的划分以及措辞的准确等情况进行深入的考究,从中不断地加以纠正,从而真正提高思维方式的科学性、思维过程的严谨性,并减少由于文字表述不当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失分。
六、必须掌握的答题要领
解答高考题时,考生首先心态上不要太紧张。要明确这道题目的主题是什么;分析高考命题老师的意图;根据提出的问题确定答题的重点和层次;从问题当中确定用哪一个学科、哪一章或哪几章知识进行灵活分析,然后根据以上四点来得出答案。地理有一些选择题难度较大,建议考生遇到自己感到困难的题目时,先跳过去。此外,还要注意答题思路的完整。有的考生不是拿不到分,而是拿不全分。建议考生在答题时提取试卷提供的所有有价值的信息,与自己的知识结构、知识能力结合起来,调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去解题,把答案答完整。文科综合的题目都是一个情境有三四个小题干,忽略主题干。此外,要注意题目的重点词,比如有些题目的设问是“错误的是什么”,而不是“正确的是什么”,以免出现低级失误。
考场答题要领
答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思维过程。当你进入考场拿到试题后,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先不要急于解答,要将整个试卷先大致看一遍,先用一二分钟大体看一下试卷有哪几个大题目、若干小题目,共有几张试卷,通观全卷,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全卷的试题类型,大体有哪些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恰当、合理把握答题的时间。
2、要仔细、认真地看清楚试卷前对考生的要求,对答题的说明,使你的答卷符合规定,减少或避免失误。
3、开始答题时,要十分认真仔细地领会每一道大、小题目的要求,比较有把握才开始下笔。审题要做到,一不看错题;二不遗漏题;三要看全题;四要审准题。
4、答题前只要明确考题问的是什么?要求是什么?给的条件有哪些?在心中打好腹稿,安排好答题要点的先后顺序。
5、要根据各种类型题型,有针对性地回答。如读图填充题要求简明、扼要;简答题和综合题则要求内容充实、要点精确。
6、答题要先易后难。刚一进入考场,在开始答卷时的前几分钟,心情多数是比较紧张的。这样,思维、记忆都难以达到最佳状态。如再遇上难题,心情就更易慌乱。因此,做题时先要从容易的入手,当你做过几道有把握的试题后,心情就会自然地稳定下来,这时再做较难的试题,思维也活跃多了,增加了自信心,以后的考试也将顺利得多了。
7、书写要整洁、清晰。答题的书写不能粗枝大叶,要按照试卷的要求,注意答题的格式,不用铅笔答题。书写要清楚,特别是地名不能写错别字,整洁的卷面使阅卷教师能看清答题的内容,而不易遗漏。
8、答完试卷后要认真检查。检查的目的就是要看答案与题目是否一致,有无答非所问,有没有看错题,选择题答案的英文字母是否填涂得准确无误,简答题该答的是否都已完成,有无漏题现象,特别是最后部分的试题是否都已完成。总之,要把答卷过程中的一切失误都消灭在交卷之前。
、选择题答题要领
目前新课标高考试题中选择题分为单项选择和双向选择两种,由于选择题不叙述推理过程、解题入口宽、方法多,再加上猜答得分概率为1/4和1/2,所以普遍认为选择题尤其是单选题比较容易。这种说法虽然说有一定道理,但是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要的不是分数,而是通过分数得到的一个排位,所以没有学过某一学科或知识上漏洞百出的人虽然也能猜得一定分数,但分数决不会太高,排位也一定不会太靠前。也就是说要想高考取得成功,选择题得分必须要高,而选择题要想得高分、得满分也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选择题的一般命题规律:
1.题干围绕一个中心,选项和题干的关系一致。
2.干扰项有效,能反映考生的典型错误。
3.各选项的结构、长度大体一致。
4.正确选项分布均匀。
、常用的应试技巧
1.明确题干要求。
题干是选择题的主体部分,由提供条件的疑问句或陈述句构成,长短不一,图文并茂。理解题干的关键指导语言。如“最多的是”“最合适的是”“最主要的是”“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等等。
2.运用科学方法
①直选法。把记住的知识再现出来,主要考查记忆的准确性;做题时要审清题干、题支,判断与所记内容是否完全一致,切忌似是而非、只看大概,或只看前一两个选项。
②排除法。罗列地理事物或现象较多时,可将选项与题干条件对照,将错误选项排除,缩小范围,重点分析剩余选项。切忌将正确选项排除,即排除该项一定要有充分理由,自己有100%的把握。运用此法最后要复查。
③优选法。题目提供的四个选项如果都符合题干要求,但题干中又有“最”、“主导”、“主要”、“第一”、“核心”等字样,就应该采取选优法进行取舍。
④转换法。主要用于“借用条件”的选择题。将命题条件转换成与该条件意义相同的另一种说法。
⑤图解法。利用示意图辅助解答选择题。在地理分布、运动规律,空间想象等方面,可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条件绘制出图形,直观地表现解题条件或将条件具体化。
、综合题答题要领
1、准确定位,弄清是哪里。首先可利用经纬网准确定位,其次可以根据特殊的形状进行区域定位。
描述分布,注重极值与递变。分布规律问题从总体上看是把握点、线、面是哪种分布趋势;要说明该地理事物叠加在哪一个地理事物之上,通常是说叠加在哪一个地形之上。
特征描述,明确方向。如果是描述地形特征,可以从地形类型、地势及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分布、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等角度回答;如果是描述气候特征,可以从气温、降水、大气运动、水热组合、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等角度回答;如果是描述河流特征,水文特征可从年径流总量、径流的季节与年际变化、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来描述;水系特征要从发源地与流向、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及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省区、重要城市及地形区来描述;如果是描述农业生产特征,要从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部门结构、生产水平等角度来描述;如果是描述工业生产特征,可从发达程度、部门结构、技术水平、地域分布等方面来描述。
2、阐述成因,要熟练调动运用已有知识。
气候分析可从以下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气温高低;另一方面降水多少。
3、区位问题分析,工业、农业、城市、商业、交通区位问题分析从自然和人文社会两个方面分析。还可以分为常规因素和特殊因素,常规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科技因素、环境因素。特殊因素可从三点来考虑,第一从历史角度看问题,如在分析上海、青岛发展条件时要考虑其历史因素。第二能够有热点意识,如首钢搬迁就要考虑到绿色奥运的因素。第三要有常识,如航天问题分析时大家应有投资大、风险大、技术难度大的常识。
在分析社会经济因素时,考生经常答不全,可重点考虑一下几点:交通、市尝农业基储劳动力、政策、地价、社会的协作条件等。
4、资源环境问题分析,要综合全面。多从“天、地、人”三角度综合采点分析,解决措施,要注重区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