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稳中有新,重在基础
试卷中的地理试题,大都是围绕着热点的问题和热点的区域展开的,如第33题,切合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置的热点,最终都落脚在中学地理的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之中,象人口迁移、城市化等。试题情境新颖,不偏不怪,既能较好地控制难度,又具有较强的区分度,这是高考地理命题逐渐走向成熟的体现。今年地理学科的综合题,在设问上有了新的变化开放性增强了,在答案上给了考生较大思考空间和一定的选择性。例如2009年33和34题各30分,2010年第33题28分,第34题32分。第34题的小题分值也出现大小之分。 尽管材料新颖的、地理意识学科思维能力考查的试题,也是侧重基础。
2.区域地理增加,凸显空间特征,回归地理本源
在2010年安徽高考说明中,区域地理变动较大,这点在高考地理试题上充分得以体现,命题言而有信、不失信于考生。区域地理的中国西安市题组,就充分体现了区域地理的山河分布知识;第28题的澳大利亚气候分布知识;第31题的世界海陆、国家空间分布知识等。与2009年的一个选择题组和一个综合题的区域地理相比,明显增多,真正体现了地理的空间地域特征,返璞归真、朴实自然。
3. 今年高考的地理试题仍然继承了近几年来文综高考地理试题的命题趋势,凸现学科特点,注重图表的综合运用。
丰富多彩的地理图表凸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因而,注重考查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强调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内容也就成为文综高考地理试题命题的永恒主题。多数图形取自于常规区域图形,跳出了原图,要求考生要有极强的读图、析图、用图能力,要求能够将空间图形与自然地理原理、人文地理理论和地理意识结合,因而它也就成为今年文综高考地理成绩的分水岭之一。
在2010安徽地理科考试大纲说明中明确提出,“能够快速、全面、准确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地理试卷7大题组计7幅图,在图形内容较为直观,减少了试卷程度和考生的阅读量。
4. 地理学科意识的要求增强
地理学科能力有很多类,如地理思维能力,在2009年安徽卷的第33题,由新老湖岸线指出地势变化的,实际上是等高线知识的延伸,也是地理思维能力的高质量试题。在2010年卷上,第25、26题组的山地环境变化对西安附近“陆海”影响;第31、32题,由石英分布判断其来源和形成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黄河三角洲变迁的影响等,都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考查了地理学科思维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