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新课程理念提出: 地理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对学生生活有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 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也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 因此, 今后地理教学的课程内容、讲授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标准都应围绕这个最终目标来思考、探究、选择.
1.应将传统的“地理课程”赋予新含义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课程”被理解为规范的教学内容. 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专家关注的事, 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 教师的任务是“上传下达”,从而导致教学的过程就是有效地传递和执行课程内容的过程. 更为严重的是忽略了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 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 这种变化实际上淡化了过去过于强调的知识的系统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同时注重了知识的主观性、发展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 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 (由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组成) , 而更是“体验课程”(能被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 这就意味着, 课程的内容及意义在本质上对所有教师和学生是不相同的, 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 每一位教师与学生对给定的课程内容都有自己的理解, 对给定课程内容的意义都有自己的解读.这就要求教师从“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理念出发, 对所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或改革, 以期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师教的内容能不断转化为适合学生学习, 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活化的学习内容, 从而教与学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 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以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值得关注的是, 地理教育中“潜在课程”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 “潜在课程”一般是指通过学校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教育环境来传递给学生的地理经验. 教材将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社会经济差异、砍伐森林、荒漠化、气候变化、大气污染、水污染、臭氧层破坏等一系列关系到人类和地球未来的重大问题渗透到各章节中, 让地理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来开发. 例如, 教师可根据教材来挖掘“潜在课程”的活动, 如“‘厄尔尼诺’的形成及影响”、“水污染治理讲座”、“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等等活动形式, 通过各项活动使学生的素养得到提高.
2 .实现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
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要求地理教师在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 完成教学过程中自身角色的彻底转换, 即从“传授者”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参与者”,从“教书匠”到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学者型”教师的彻底转换.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 “知识经济时代是合作取胜,协作竞争的时代, 是共同发展的时代”. 因此, 教师要更新观念, 创设大量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情景和氛围, 引导学生以类似研究的方式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而教师自身也要在掌握现代基本教育理论、教学科研方法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同时丰富知识, 活跃思维, 成为能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复合型教师.
新课程的理念十分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这就促使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在地理情境中经历、体验和感悟, 使学生围绕学习和探究的主题, 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信息, 获得探究的成果, 并通过交流论证, 集思广益, 获得新见解和新的探究热情, 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地理信息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必然会得到提高.
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的引导要促成学生主动地发展.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 就是要引领学生获得一种学习的快乐并成长为有责任感的人; 引导学生用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来理解人地关系, 就是要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科的价值; 引导学生树立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进而树立环境道德, 发展学生心灵, 提升学生智慧; 引导学生具有勇于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是建立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石. 这是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学的终极关注, 也是地理教师应下大力气完成的任务.
3.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这一基本理念指出: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 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 培养地理学习能力. 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学生年龄特征和学校条件, 选择地理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 可以采用讨论式、参与式、辩论式、案例分析法、“问题解决”式、“角色扮演”及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地理事实、概念和技能, 增强地理学习能力.例如, 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学生扮演教师”这一教学方式.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课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难点, 如何突破, 一直是困扰中学地理教师的难题.
笔者认为, 如何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真正进入积极、兴奋的思考状态, 是能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我的做法分为三步: 第一, 先由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四个小组, 每组选择一部分学习内容, 而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集体研究, 合作学习, 可以使用课本、参考书等学习工具, 即所谓“集体备课”. 第二, 每组自选“老师”,先在组内预讲, 发现问题, 集体纠正, 即所谓“试讲”.第三, 各组派“小老师”按顺序上台讲解, 由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判. 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并调控学生的活动, 使教学活动有条不紊, 活而不乱, 即所谓“赛教”. 整个教学过程中, 所有学生都表现出了较高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 其学习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充分尊重和凸现.
4.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评价机制
以往的地理考试, 对学生来说就是“多背多得分”.由于地理评价仅仅是在阶段或整个学习结束后, 进行书面测验或考试, 其卷面分数代表了学生的学习结果, 这样容易产生忽视过程评价, 强化分数概念, 助长死记硬背、弱化主体意识等不良后果. 这些与现代教育理念是根本不相符的.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 “地理学习评价, 既要关注学习结果, 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 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这段话告诉我们, 必须从多方面改进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并在各个维度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评价机制.
在评价中要重视学生的发展变化, 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 并充分注意他们在情感、态度、行为方面的变化, 将是我们在新课程中的关注点.
以上是笔者在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些粗浅认识, 希望这些不尽成熟的认识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所谓成功的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成为有效的学习者. 让我们在重新审视地理课堂教学的同时, 去寻找更加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