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纠错笔记的建立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1)每错必纠。错就是错,是不分大小的,对自己带有惩罚性质的错误进行整理,利用这个过程对相关知识点认真总结、反思,才可以更好地避免以后在类似的情况下犯同样的错误,实现错不过二。
(2)随错随纠。错题进本绝对是每天最重要且最紧急的事,千万别耽搁,一耽搁十有八九就会忘,好不容易找到的知识漏点就又消失在汪洋题海之中。每次作业、练习、考试之后,发现了错误一定要及时地订正、整理收录到错题笔记中。
(3)纠错要有恒心。很多同学不是不知道纠错笔记的重要性,但他们感觉建立纠错笔记太费时间,往往虎头蛇尾,最后不了了之;还有的同学为了应付老师检查,敷衍了事,草草做点表面文章,这样的纠错笔记根本就是形同虚设,不要也罢。学习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正有用!建立纠错笔记的确需要花一些精力,尤其在刚开始阶段,但它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法宝,绝对是一本万利,当离高考越来越近时,别人都在汪洋题海中苦苦挣扎、看不到天日,而你却能一本在手,悠然自得。
2.纠错笔记的内容 纠错笔记的格式、内容多样,每个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具体设定,但一般应该有以下内容:
(1)错误的原题。把做错的原题在纠错笔记上原原本本地抄一遍或剪下来贴在纠错笔记上,把原来错误的解法清晰地记录在纠错笔记上,并在下面(或一旁)留一些空白,这些空白的地方可用来记录相关的分析和自己的理解。
(2)分析错因。明确该题做错是由于审题不准确,还是根本不会;是由于马虎(计算出错、书写出错),还是基础知识、原理、规律掌握不牢固、理解不透彻,这是建立纠错笔记最为关键的环节,也是改掉不良做题习惯的重要日.有效的途径。“错因分析”最好用与记录错题不同颜色的笔进行书写,这样在翻阅纠错笔记时才会一目了然,有效地提高阅读的速度。错误大致分以下几类: ①粗心——遗憾之错。由于粗心而引起的错误多是低级错误,同样,对“粗心”这个错因的忽视是造成同类错误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对许多学习程度中等的同学的试卷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一大特点就是低级错误重复出现。如将选择错误的选项看成是选择正确的选项;有一些绘图题让在原图上标注或标注在特定的位置却随意地标注;双选或者多项选择却只选了一个,或者是干脆漏题,连题目都没有发现,就更谈不上做对得分。②审题不清、提取信息不足——无为之错。审题时抓不住题目的关键点,提取有效信息不准确,从而影响答题。由于没有审清题干而出现的错误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可惜的。一些同学由于忽视“审题”、盲目“轻”题、看错关键字词、遗漏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条件和结果倒挂等,导致跑题或马虎做题、答题不全,失分很多甚至一分不得。例如2008年山东文综卷第26题第(2)题中“图中A、B、C三省均为我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与东北三省相比,其粮食生产自然条件的优势是什么?A、B、C三省、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各有何变化?”许多同学就没有注意到“与东北三省相比”、“比重各有何变化”等关键词而导致做题失误,或是答案要点不全。读图能力差,不能正确提取图上的有效信息也是出错的主要原因。“无图不成题”已成为高考地理试题最显著的特点,许多同学的读图、识图能力较差,结果导致图中的地理信息提取不足而出现失误。 ③概念、原理不清——一知半解之错。造成错误的最重要原因是对知识点掌握得不够好。经常有一些同学对概念。原理的理解似是而非,这样在做题的时候就很可能出现错误。例如2008年广东地理卷第3题考查风化作用的相关知识,许多同学就是因为不能正确理解风化与侵蚀的区别而造成错选。 ④思路不对、答题不规范——似是而非之错。对题型不很熟悉,或者审题不当,造成思路不畅,南辕北辙。一些同学不太注意逻辑性、条理性和前因后果,按习惯性思维答题,没有把其中的原因说清楚,同时缺乏按照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条理答题的习惯;对复杂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现象,不会将各因素进行分解,逐一分析各自的不同影响,然后再叠加还原,从而透视地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造成答案的不完整而失分。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这不仅仅是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洋流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会形成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其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一些同学在考场上糊涂,一出考场就明白了;或者只要别人稍微提醒一下,就恍然大悟。这种错误最具欺骗性,往往以为自己明白了,可实际上理解得并不透彻,很容易再次出错。
(3)纠正错误。分析了错误原因以后,要按解题的正确思路,一步一步规范地把原题做一遍,以便加深印象,并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如果此题有多种解题思路,可以在旁边把几种解法的简要思路写上。
(4)错题感悟。分析了错误的原因以后,要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该试题涉及到的知识、规律、原理以及以后在做题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如何去思考分析、如何杜绝再犯同样的错误等,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一部分应该是纠错笔记的又一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