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常有被学生问住的尴尬。有的学生问:老师,什么是铁?石油有什么用?天然气是怎么形成的?天然气是和沼气一样的吗?钨有什么用?锰是什么?什么是石油化学工业?六大板块的边界是怎么划定的?等等,让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为自己的无知,深感惶恐不安,即便找来资料解释,也觉不够。连自己都未见过的东西,说的再多再好,也终归是纸上谈兵。虽说是教、学相长,而这样的问题,毕竟不是课堂能完全解决得了的,有道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能让我带着学生亲自去考察一下,该有多好!
在《天气与气候》一节里,讲了气温和降水的测量,天气预报是怎么产生的。当地气象站就位于学校前面不远处,学生提议要去参观,哪怕是给他们一小会儿的时间也行。因无先例,这个合理要求竟被我给拒绝了!事后,我对此事耿耿于怀。我后悔,当时自己没有勇气去争取,以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这本是近在咫尺、举手可得的事啊!
就是这件事,让我深刻地反思自己。我觉得,是我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扑灭了学生要探索真实事物的欲望,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了他们学习的动力,而把他们禁锢于书本当中,让他们感到学习是那么的枯燥无聊,长时间坐在教室里学习,更是一种苦差事。
一个星期天,我带着儿子去郊外,记得多次坐车路过城区自来水厂,那里景色幽美,早就想进去看看了。我骑着自行车来到水厂大门外,只见门口立着块“闲人免进”的牌子,我们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进去了。幸好守门人很和善地同意了。里面树木葱郁,景色宜人,叫人留恋忘返。因为是星期天,厂里工作人员休息,到底没看成自来水是怎么供应的。让人感慨的是:这么好的地方,外人竟然不知!多可惜。如果工厂开放,让周围的人来参观、访问,不是可以让人们了解它吗?了解自己喝的自来水是怎样供应的吗?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学校曾组织我们到通化葡萄酒厂参观。离厂老远,就闻到了酒厂那浓浓的酒味。我们参观了地下贮藏室,那里并排摆放着一个个圆滚滚的大木桶,里面装满了酒。我们还参观了生产车间,负责人介绍说:这是厂里最近从国外进口的自动化生产线。当时我暗想,为什么不是中国制造的呢?厂长还向我们介绍了葡萄酒发展的历史,取得的辉煌成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领悟出了书中讲的机器排挤人的道理。如今,事隔十几年,我仍然记忆犹新,对通化葡萄酒也情有独钟。
由此我想到,我们现在的企事业单位,无一例外不是大门紧闭,挂着“闲人免进”的类似牌子,阻挡住了人们的脚步。即使它就位于你身边,局外人也知之甚少。久而久之,周围的人对它也是视而不见,漠不关心,彼此孤立地存在着。
我们的对外开放,不应仅仅针对外国人、外地人,它更多的应是对周围人的开放,尤其是对学生开放,让他们走进来,参观、访问,让周围的人了解你的存在和你的价值。对企业、事业、农村的农民来说,无疑是一项免费的广告,有着直接的效应,更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对参观者而言,这样的活动,让他们增长了见闻,让他们关注社会,关注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
出门旅游,不仅仅是浏览观光,了解风土人情,更多的应是考察社会的各个方面,多方面增长见识,加入到这个社会生活中来。
孩提朝代,正处于对社会充满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年龄,为了不抹杀孩子的好奇心,不压抑孩子探索真实世界的欲望,不把他们培养成束手束脚,缺少创造力,甚至缺少活力的一代,我呼吁:把开放变成全社会的行为吧!让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尽可能参与社会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热情,关注社会,关注大自然,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激发起他们内心强烈的求知欲,甚至能树立起对未来努力的方向。
我希望,给孩子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去做他们想做的事!不要等上大学以后再去实践,等长大以后再去从头开始,那将错过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大好时期,错过了那么多可能锻炼的机会,这是无法弥补的过失!美国的孩子甚至会到政府去访问,而不会遭到拒绝,我们为什么不能呢?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实践和学习相结合,才是真正的教育。让孩子的实践从小做起,让我们给他们一个更开放的环境,在“闲人免进”的牌子上面,再加一句“欢迎集体参观、访问”的话,让开放变成全社会的行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