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半年的教学实践,作为新教师的我收获很多,特别是通过学校开展的‘青年教师“学案导学循环课堂”教学比赛’,使我对新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循环课堂”有了更深的理解,不仅更新了原有的教学思想,更为教学实践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借此教学总结之际,谈谈这次比赛中我对“学案导学循环课堂”的理解。
“学案导学循环课堂”,简言之,就是以学生课前预习导学案为前提,充分了解课本知识,课上展开小组讨论解疑释惑,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这种以导学案为主的模式在课堂上表现为“35+10”的教学模式,其中“35分钟”是以小组展示及讨论成果为主,后“10分钟”教师给出下节课的学习目标,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35+10”模式中,学生可以进行小组交流。交流的形式多样,可以讲解说明,可以作图或者投影解说,两者兼有也可;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在“学案导学循环课堂”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引导、提升、评价四种作用。组织课堂,要求教师有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否则课堂如一盘散沙,发挥不了学案导学的作用;注重引导学生,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的作用不是代替学生学习,而是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学习能力,“35+10”模式中要求小组讨论自主学习,但学生自主学习有一定的缺陷,毕竟学生的学科知识结构还没有完全建立,有些问题他们是自己解决不了的,此时需要教师适当点拨提升,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正确评价学生,小组讨论展示各自成果,讨论效果各不相同,对表现优秀的学习小组进行表扬,对表现不好的小组更要适当的给以鼓励。
在“学案导学循环课堂”中,教师良好的基本功更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像语言、板书、多媒体等,不是一日之功,这些基本功需要新教师进行长期训练。语言简洁洪亮、板书整齐美观,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美的教育。而在这些基本功中,多媒体的使用对新教师来说并不难,难在怎样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我们不难看出进行多媒体与学科整合不仅是新时代教育事业改革的方向,也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表现,是值得大力在各学科推广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有很多的好处,然而在“学案导学循环课堂”教学模式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还要注意避免以下误区:
1.高难度的课件需要高水准的技术。从发展的趋势来看,要求全体教师都能融入这样的改革中来。既然是对全体教师而言,那么对技术需求就要有层次。目前,Powerpoint、Flash等多媒体应用软件已被广泛应用,同时它们也在技术要求上形成了一定的层次。多媒体制作的使用不应该是作秀,最主要的功效是实用,是改进教学效果,改变当前教学模式,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结合。所以不能一味的追求Flash等技术要求较高的课件,应该要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因地制宜,这样才是切合实际的。
2.多媒体技术的引进替代了教师。其实多媒体教学说到底,也只是电化教学的一个新的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它只是代替了教师的部分功能和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学什么,一切的教与学的效果决定于教师,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工具,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是关键。
3.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多媒体信息技术。绝不能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特别是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时,生硬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这样就失去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价值。
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整合最主要的是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在“35+10”教学模式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其中的巨大作用,不能简单的将它看作是一种手段,而应该更多的将它与学科进行整合,补充完善现有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俗语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35+10”的循环课堂教学模式是被许多学校的教学实践检验过的是正确的。然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在课改中,教师要充满爱心与耐心的进行教育,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案导学循环课堂”教学模式让我反思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新教师的我要逐步执行“35+10”学案导学循环课堂教学模式,也要更多的进行感悟和总结,走好教师职业生涯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