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高人口素质,扩大就业门路,加快脱贫步伐
为了化解本区沉重的人口负担,并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必须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和实行优生优育,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和卫生事业,实现人口数量控制和提高人口素质的双重目标。目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已得到有效控制,而人口的平均文化素质与全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今后在继续抓好计划生育的同时,应重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就业培训。尤其在农村地区,要大力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和市场经济基本知识。各乡镇都应逐步建立起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使每个劳动者都能掌握一门以上的专项技术,并增强科技意识、商品意识和竞争意识。
要进一步加快乡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扩大就业机会,引导乡镇企业适度集中并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以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转移。继续抓好劳务输出的组织管理,扩大“川军”的竞争优势,又要积极支持和引导一部分多年在外的民工回乡创业,以促进家乡经济的发展和带动当地剩余劳动力转移。1996年本区就有37万民工从外地学到新技术后回乡创业,并在当地吸收了7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与此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和集体、个体、私营经济,拓宽城镇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
应认真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从财政、信贷、建设项目、政策等方面对贫困地区进行支持,并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帮助贫困地区发展,搞好对口支援。尤其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科技、教育、交通扶贫力度,尽快改变当地群众在观念、意识和行为等方面的封闭性,主要从发展能直接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及相关加工业入手,使之逐步走上商品经济的发展轨道。
2.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一个有上亿人口、耕地资源又十分有限的地区来说,农业生产不仅必须始终摆在首要地位,而且更要强调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转变,才能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稳定增产与供应,满足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为此,应在保持耕地面积总量平衡的基础上,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抓好一批骨干水利设施及群众性的小、微型水利工程,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加快中低产田地的改造,努力实现农业人口人均拥有半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与此相配合,应加大科技兴农力度,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及其配套技术,建立和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稳步提高单产和复种指数。同时,要进一步抓好三峡库区的农业综合开发和成都、重庆、达川等“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区的建设,续建和新建一批粮、棉、油、烤烟、优质蚕茧、经济林果基地及瘦肉猪基地,并按“公司+农户”模式实现产业化经营。
为了克服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必须大力加强能源建设。要加快盆周山区中小型水电站和电气化县建设,完成在建的宝珠寺等骨干水电站及成、渝等地火电厂技改与扩能工程,争取新上一批水、火电骨干项目。同时还应抓好二滩电站500千伏高压送电工程和三峡电站输电线路建设,做好与陕西、贵州电网的联网前期工作,以便为输入周边地区的充足电力创造条件。由于本区煤炭的总体开采强度已经很高,且目前煤炭产量的2/3是由乡镇小煤矿提供的,后者的开采寿命很短,因此煤炭总产量难以进一步扩大。今后一方面要搞好老矿区的改造和巩固一批乡镇骨干煤矿,一方面要加快盆南筠连等新矿区的建设。为保证煤炭的供应,还应加强与邻省区的协作,逐步扩大煤炭调入量。此外,为使天然气产量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稳中有升,应加快油气田勘探、扩大后备资源,在稳定老气田产量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盆东大天池气田和盆西新场气田的建设。
本区交通建设应以扩大进出盆地的运输能力和区内干线能力为重点,逐步形成以铁路、高等级公路和川江为主骨架,包括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运输体系。其中,铁路建设重点在于完成宝成线成都到阳平关段的复线工程和襄渝线重庆至达川段及成昆线的电气化改造,续建内昆铁路安边至树舍段,新建达川至万县铁路,争取开工渝怀(化)铁路;公路要以成、渝为中心,重点建设雅安—成都(经成渝高速公路)—重庆—涪陵—黔江、万县—南充—遂宁—成都、乐山—成都—绵阳—广元、重庆—广安—达川及内江—自贡—宜宾等高等级公路干线,同时新建渝黔高速公路境内段;水运主要应抓好三峡库区港口迁建和乌江等航道的整治,以及乐山、泸州、重庆等港口的新建、扩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