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新兴工业化地区之一,与新加坡、韩国和我国台湾省一起被称为亚洲“四小龙”,如今已成为著名国际贸易、金融、航运、旅游和信息中心,经济也已转为服务型经济。香港1995年本地生产总值达11 113.91亿港元,人均生产总值达2.3万美元,超过了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在亚洲仅次于日本。
香港自然资源奇缺,是一个资源靠进口、产品靠外销的地区。如1995年,一、二、三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0.2∶16.8∶83,经济基础十分脆弱。但为何能几渡险滩,经历了传统转口贸易港—工业城市—多功能国际中心城市的三大发展阶段?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一、香港经济成功的原因
香港的成功是一系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战后新兴工业地区共有的特点,也有香港特有的因素,既有客观有利条件,也有主观努力,内外因素相互结合才造就了一个现代香港。
(一)客观有利条件
1.优越的地理条件
如前所述,香港有利的地理位置是其成为世界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和中国南方对外交通门户的基础条件,也一直是其营造自由港,发展对外贸易,成为著名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因素。
2.可遇不可求的历史机遇
有利的国际环境与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香港经济起飞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1)50年代初。香港刚从战争的恶梦中醒来,处于或是衰败下去,或是从工业化中找出路的十字路口。①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为香港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西方主要工业国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的高速增长时期,逐步放弃轻纺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工业,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工业部门,因而在世界经济结构中产生了“空档”,为香港所利用。②亚太地区的朝鲜战争造成东南亚局势动荡,南洋资金的大量流入(超过10亿元),解决了香港经济起飞的资金条件。③国内战争影响,在1946~1950年间,中国内地工商界特别是上海、广州等地的部分厂家转移到香港设厂生产,同时带来了大量的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人才。据估计,当时以商品、有价证券、黄金和外币等形式从中国内地流入的金额不下5亿元,在1949年第一季度申请登记设厂的工厂中,60%是从内地迁港的。④朝鲜战争和对华禁运,使香港的转口贸易深受打击,迫使香港迅速转向工业化时期。
(2)50~70年代。香港步入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时期。①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发达国家吸纳了香港70%以上的出口产品,使香港工业得以持续增长,成为轻工业制造中心,同时对外贸易也得到迅速发展。②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货运量的增加,为香港船东提供了迅速发展商船队的机会;远东发展中国家的港口设施、远洋运输业还未发展起来,货物假道香港中转;中国内地与台湾地区等因政治原因无法直接通商,这些都为香港成为世界最大转口港及成为航运中心提供了难得机遇。③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欧洲出现了大量的美元及欧洲各国和日本的境外货币,国际金融业由美国、欧洲向全球扩张,各地区的金融管制逐渐放宽,带来了银行业的全球化,香港成为他们在亚洲可能找到的理想地点之一,这对它后来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也非同小可。
(3)70年代末~80年代末。香港出口导向型工业受到挑战,香港政府作出了走向经济多元化的决策,此时正逢中国对外开放,香港制造业向国内大规模迁建,中港商贸、通讯、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香港经济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并发展成为多功能的国际中心,并在此基础上顺利转变成为服务型经济。
(4)90年代以来。香港经济再度面临升级转型的压力。中国经济的继续繁荣及亚太地区,特别是亚洲众多国家的经济欣欣向荣,虽对香港存在挑战,同时也为香港经济升级,进一步走向国际化提供了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