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地质环境与地貌特征-西南区

时间:2015-09-03  归属:中国地理

第十五章 西南区

西南区由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五省(市、自治区)组成。本区位于北纬20°54′~34°19′和东经97°21′~112°04′之间,平面形态略呈方形,南北距离和东西距离均在1300km上下。西端点在四川石渠与青海玉树交界处,北端点在四川若尔盖县境之白龙江与洮河分水岭,东端点在广西贺县南乡,而南端点在广西北海斜阳岛。本区西邻青藏、北连甘陕,东接鄂湘粤,南濒北部湾,并拥有近1600km大陆海岸和 600km岛屿海岸线,西南部与缅甸、老挝和越南交界。这一地理位置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占据了我国三大地形阶梯的各一小部分,自然景观的垂直分异显著,农牧业生产的立体性强。2)所在纬度较低,使本区的热量有充分的保证。3)离孟加拉湾和北部湾较近,使它可以得到西南和东南两个方向暖湿气流带来的丰富降水,同时又可凭借北海、防城两港发展对外贸易。4)紧邻中南半岛诸国,有利于开展边境贸易和文化交流。

    全区面积137.69×104km2,占全国14.34%,人口 2.42亿(1997年末),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9.5%,人口密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多达 40余个,也是一个特征。 

第一节 地质环境与地貌特征

 

    一、地质环境

     

    西南区属于亚欧板块内中国板块的一部分,其地质构造、地层和岩性之复杂为国内罕见。早在8.5亿年前的晋宁运动,就奠定了区内三个构造单元的基础,这三个构造单元是:

    1.西部中生界褶皱带。位于龙门山断裂带—金沙江早中生界板块俯冲带—元江板块缝合线以西,包括川西北、川西、滇西北、滇西和滇南一部,实际上是青藏高原多个古生代和中生代褶皱带如秦岭褶皱带、松潘—甘孜褶皱带、三江褶皱带的东延部分,以早中生代印支褶皱为主,但高黎贡山以西的腾冲一带属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晚古生代褶皱即燕山褶皱。这一地区的大部分在印支运动前,小部分在燕山运动前,是古特提斯海的边缘海,印支和燕山期发生板块俯冲,才成为褶皱带。最大的板块俯冲带呈北西西走向穿过若尔盖北部、相当于岷山主脉位置的晚古生代板块俯冲带、甘孜—理塘早中生代板块俯冲带,金沙江早中生代板块俯冲带,滇西晚中生代板块俯冲带等。喜马拉雅运动中,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碰撞,喜马拉雅山及青藏高原强烈地大面积隆起,川西、滇西等地形成一系列高山深谷,川西北参与整体隆升,最终成为青藏高原的组成部分。新构造运动中属强烈上升区,新老断裂活跃,地震既频繁又强烈,常造成灾害。

    2.扬子地块。龙门山—金沙江—元江线以东,包括四川东半壁、重庆市、滇黔两省大部和广西西半部,属于扬子地块的一部分。扬子地块的演化过程最早可以追溯到太古代,但其形成应在晚元古代末期。晚震旦世海侵后,扬子地块基底上形成了两套沉积盖层。第一套沉积盖层广泛分布于全区,为震旦系至志留系,其中的震旦系至奥陶系主要是浅海相碳酸盐建造。第二套沉积盖层为泥盆系至中三叠统,其中的中上泥盆统、下石炭统、中上石炭统及下二叠统等,都有岩相稳定且分布广泛的碳酸盐建造,成为本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

    印支运动造成龙门山强烈褶皱、逆掩。三叠纪末川中、滇中成为陆相沉积盆地,其侏罗系、白垩系均为红色建造。燕山运动中整个地块的盖层普遍褶皱。喜马拉雅运动中,地台西部全面褶皱、隆起,东半部则剧烈沉陷。

    3.华南早古生代褶皱带。位于哀牢山南段元江至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地一线之东南,包括滇东南、黔南一隅、桂东、桂南地区。地槽型建造主要由震旦系—志留系组成,加里东运动后转化为地台并与扬子地块合并,海西期广西境内发生大规模海侵,造成泥盆系—中三叠统沉积盖层特别发育,碳酸盐建造分布极广。其中,泥盆系—下石炭统显著厚于扬子地块,印支运动导致盖层全面褶皱,燕山期多岩浆喷发和侵入活动,小断陷盆地则堆积了巨厚的含膏盐建造。喜马拉雅运动中继续隆起。作为华南褶皱带与扬子地块之过渡带的右江印支褶皱带,在晚古生代本已成为中国地台的一部分,但在三叠纪活化而沉入古特提斯海,直到晚三叠世经印支运动成为褶皱带。

     

    二、地貌特征

     

    西南区位于青藏高原东侧,占有我国三大地阶梯各一部,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川西滇西山地自北而南的走向清晰地反映了山脊线、高原面和谷地海拔沿同一方向递降的特点。以高原面为例,实际情况是雅砻江源区及沙鲁里山原约为4500~4700m,向南到德钦、中甸一带降到3400~3700m,到大理降到2100~2500m,到景洪以南就在1000m以下了。东经103°~107°之间,云贵高原北部向北倾斜,最终没入四川盆地,形成南高北低的地势,是一个例外。地势自西向东阶状下降的特点同样显著,从横断山经云南高原、贵州高原而至桂南平原,海拔由4500m降到不足100m。南盘江、右江总体上向东流和元江流向东南也是一个佐证。

    地势起伏之大也为其他各区所罕见。本区最高峰贡嘎山海拔7556m,而重庆—湖北交界的长江江面、云南河口元江江面以及桂南滨海平原海拔均不足100m,两者相差近 7 500m。近距离内的岭谷高差也颇悬殊,常常达2000~3000m,有些地方甚至超过4000m。

    本区的主要地貌特征可概括为:

    1.宏观地貌格局深受大地构造制约 本区各基本地貌类型和较大的地貌单元都有其独特的构造背景,尤其是燕山运动以来的构造背景,从而使地貌单元与构造单元在平面轮廓上表现出某种相互吻合的特点,或者山脉、谷地走向与构造线走向的一致性。例如,若尔盖高原是以松潘—甘孜褶皱带为其构造背景,横断山地是以甘孜—理塘、金沙江、滇西等若干板块俯冲带为其构造背景,四川盆地是以扬子地块内坳陷为其构造背景的,而贵州高原与上扬子台褶、广西盆地与华南褶皱带内的小型拗陷,同样有成因联系。

    由于褶皱带分布很广,而扬子地块并不十分稳定,构造背景对西南区地貌格局的决定性作用是导致其多山地、高原。四川省和重庆市山地与高原共占78.82%面积,丘陵占18.64%,平原只占2.54%。云南省山地与高原占全省面积的94%。贵州省素有“地无三里平”之说,虽不免失之夸张,毕竟表明山地、高原居绝对优势。实际上这个省的山地、高原占87%,平原(坝子)只不过3%,余为丘陵。位置偏东的广西,山地也占60.24%。

    2.岩石性质强烈影响地貌发育,并造成了喀斯特地貌、红色丘陵广泛分布的深远后果 坚硬的岩浆岩、变质岩在经过强烈褶皱或断裂形成高大山体后,由于其抵抗风化和侵蚀能力均较强,可以长期保持其雄伟、陡峻的外貌特点,谷地切割极深的情况下,侧向侵蚀也比松软岩层缓慢,因而显得狭窄幽深、谷坡陡峭。横断山地的高山峡谷、长江三峡等的形成,都与岩性有关。比较松软的红色建造,在近期隆升幅度不大、局部侵蚀基准面不至太低的情况下,形成相对高度不大、坡度亦较和缓的红色丘陵。意义最深远的是碳酸盐岩石在本区湿热气候条件下侵蚀溶蚀并举,形成大面积的典型喀斯特地貌。

    古生界的大规模海侵和中生界的局部沉陷,使黔、桂两省(区)大部、云南东部和川渝两省市边缘区沉积了质纯层厚的古生界和中生界碳酸盐岩。贵州省面积的73%,广西区面积的51%和滇东地区被厚层碳酸盐岩占据,重庆市北、东和东南部、川黔、川陕边界也有碳酸盐岩广泛出露。

    这类岩石在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下,被含有大量溶解CO2,并能不断从土壤中补充CO2的水强烈溶蚀和侵蚀,形成了小至溶痕、石芽、落水洞、漏斗、竖井、溶蚀洼地,大至峰丛、峰林、孤峰、残丘、石林、甚至广大的喀斯特高原、平原、盆地等地貌,以及溶洞、地下河、暗湖等地下形态。

    喀斯特地貌在西南区的分布极其普遍。北自川甘、川陕边界的岷山、米仓山、大巴山,南到西双版纳,西起横断山脉,东到桂湘、桂粤边界的南岭,真是无处不有。但较为集中的仍数滇东地区、贵州、四川盆地南缘和广西。

    滇东高原西部的喀斯特以石芽、溶沟、溶蚀洼地、孤立石峰和小面积峰林为主,东部则有地下河、盲谷、漏斗、落水洞、溶蚀湖、石林和峰林等。贵州高原喀斯特分布随碳酸盐岩露头而呈若干条带状,地貌类型齐全。高原面和分水岭部位多为发育峰林的巨大喀斯特盆地,坡地除峰林、峰丛外,还多悬谷与瀑布,谷地内则形成峰丛中低山,溶洞数量极多。四川盆地南缘峰林、石林喀斯特盆地分布很广,其间峰丛、溶洞数量之多和分布之密集为其他地区所罕见。兴文县有的地方每平方公里有峰丛120个,溶洞2.2个并分3~5层,落水洞3.5个,漏斗7.7个。小岩湾是一个口径 650m×490m,深208m的巨大塌陷坑,曾被称为我国第一大“天坑”。广西作为我国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地区,地貌类型多样,但以峰林平原和峰丛为代表。峰林平原是指平地耸立起边坡陡峭、互相分离的石灰岩蚀余山峰的平原。石峰多有脚洞,平面形态为椭圆形,短长轴比平均值为0.66,平均直径200m,长轴方向为北西西或北东,石峰高度有的超过100m,有的不足20m,平均约70余m。

    3.流水的深切割塑造了独特的峡谷地貌 西南区在我国以多深而长的峡谷著称。无论这些峡谷与构造有何种程度的关联,流水的切割作用都是其形成的直接原因。川西、滇西山地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大河及其支流的纵向构造谷地,大多以峡谷占优势。多列深邃的峡谷与高大山脉相间并列,蔚为壮观,同时成为阻隔川藏、滇藏交通的屏障。金沙江峡谷群总长度超过1000km,位于石鼓以下的虎跳峡岭谷高差最大可达5000m,在16km距离内落差170m,而江面最窄处仅有30m,堪称一绝。

    西南区的其余部分,如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桂西地区诸河,包括川江及其支流,把边江、元江、南盘江、北盘江等,都有或长或短的峡谷,川江除有华龙峡、明月峡、关刀峡等近10个峡谷外,还在重庆市东部切穿巫山形成了著名的三峡。

    4.冰川作用对西部高原山地地貌影响巨大 冰川作用作为一种外动力,虽未能改变川西、滇西高山高原的宏观地貌特点,毕竟对其现代地貌的发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地区现代雪高度约在4600~5200m间,而高原面普遍达 5200~5400m,并有数十座山峰超过 6 000m,在年降水量达 800~1250mm甚至更多的情况下,冰川可以获得充分的补给。虽然这些冰川规模通常较小,冰川面积仅1420余km2,川、滇两省共有740km2,形态类型以悬冰川、冰斗冰川占优势,山谷冰川只有贡嘎山海螺沟冰川(长13.1km)、贡巴冰川(长11km)、燕子沟冰川(10.5km)、南门关沟冰川(长10.2km)、磨子沟冰川(长11.6km)、梅里雪山乃诺戈汝冰川(大宗容日冰川,长11.5km)等10条冰川长度超过10km,除贡嘎山外,分布也不集中,但这里却是我国现代冰川分布的东界(雪宝顶,东经103°51′)和南界(玉龙雪山,北纬27°06′)所在。

    第四纪冰期中,雪线大大低于目前,冰川面积远比目前为广。所有冰川作用遗迹相应的地貌形态展现于地面,致使本区几乎全部海拔 6 000m以上的山峰都呈典型金字塔型角峰,大多数高海拔山脊也如尖削的刃脊,一些高原面经过古冰川改造留下了冰蚀浅洼地和低矮的冰碛丘拢、不同时期的古雪线高度上则布满古粒雪盆和古冰斗,若干现代沟谷上游更是典型U形谷,其中冰坎、冰碛垅等清晰可辨。

    由于固体降水补给丰富,冰体温度远不如大陆性冰川那样低,本区冰川同藏东南的海洋型冰川一样,地质地貌作用比较活跃,长大的山谷冰川常跨越不止一个山地垂直带,下伸到海拔较低处。乃诺戈汝冰川末端到达海拔2700m的森林带内。当冰川舌较厚时,U形谷底及谷坡下部的河谷植被曾被扫荡一空,后来冰川舌减薄,谷坡下部出现整齐的冰川修剪线,成为海洋型山谷冰川末端的一道特殊景观和近期冰川萎缩的证据。海螺沟冰川末端20世纪70年代末曾下伸至2850m高度处,有6km长的冰舌进入山地针叶林带,80年代中后期末端海拔2980m,长度缩短1.4km,冰舌两侧也留有修剪线。

    5.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地貌 西南区的许多山地崩塌、滑坡、泥石流十分发育。20世纪30年代四川茂县境内因地震而发生的巨型崩塌体阻断岷江干流,形成了迭溪海子,至今依然存在。川藏公路线的崩塌,则经常威胁西南与西藏的交通。

    1922年和1965年发生在云南禄劝,1974年发生在四川南江,1989年发生在四川华蓥山,以及不同年代发生在长江三峡、贵州六盘水、四川攀枝花等地的大滑坡,都曾造成灾害。其中,南江滑坡曾导致上百人丧生,三峡滑坡曾阻碍长江航运。

    至于泥石流,金沙江中下段、岷江和安宁河流域、川西龙门山地等都是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1981年6月一次暴雨过程使四川凉山州10余县普遍发生泥石流。川藏公路沿线由于暴雨或冰川融水剧增,夏季常常多沟齐发泥石流。云南东川蒋家沟每年发生泥石流10余次至数十次,以致被称为我国暴雨泥石流之王。

     

    三、主要地貌单元

     

    1.岷山山地与若尔盖高原。岷山位于洮河上游以南和岷江、涪江源区以北的川甘边界,四川境内为岷山南支,南东东走向转南西走向,平均海拔超过4000m,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m,有少量小型现代冰川发育,是我国现代冰川分布的东限。古冰川遗迹非常多,九寨沟、黄龙一带U形谷、古冰碛、冰川湖、羊背石、布满擦痕的冰川漂砾比比皆是,山间谷地如白水江、岷江上游谷地为泥石流频发区。若尔盖高原位于黄河首曲以东和岷山以西,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海拔3500~3800m,地势起伏较小,但常有小丘岗突起,黄河及其支流白河、黑河沿岸低洼地广泛发育沼泽。

    2.横断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南北向山地,长900km,东西最宽处约700km,愈往南愈窄。西起西藏伯舒拉岭,东至邛崃山,共由六条平行山脉和五条平行谷地组成。属于西南区的有高黎贡山、怒江谷地、怒山(碧罗雪山)、澜沧江谷地、云岭、金沙江谷地、沙鲁里山—玉龙雪山、雅砻江谷地、大雪山、大渡河谷地、邛崃山。山脉平均海拔 4 000~5000m,西部山幅颇窄,东部略宽,山间盆地、湖泊均较多,地震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地貌常见。古冰川遗迹甚多,现代冰川发育。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 7 556m,是整个山地最高峰和最大的冰川作用中心。

    3.四川盆地。介于秦巴山地与云贵高原和龙门山—邛崃山与巫山山地之间的构造盆地,形成于燕山运动以后,略呈菱形,海拔300~700m,地势自西北倾向东南。盆地内部中生界紫色砂页岩广泛分布。地貌分异显著,除茶坪山—邛崃山与龙泉山间有小片冲积平原(川西平原)外,川江以北和龙泉山以东到处都有低山、丘陵,前者相对高度通常只有300~500m,后者一般不足100m。嘉陵江支流渠江以东、现在的重庆市境内,共有十余列北北东走向的短小平行山脉,最长不过100余km,最高山峰只有1588m(华蓥山),是一组典型的受构造线控制的中低山。旧称川东平行岭谷,重庆直辖市成立后有建议改称盆东平行岭谷。

    4.云贵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其范围包括四川盆地以南,点苍山—丽江—哀牢山以东直到广西西部的广大地区,除占有滇黔两省绝大部分外,还有川西南和桂西。云南高原具有相同的构造背景,统属扬子地块,地貌特征也有相对一致性,但习惯上依行政归属分为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两部分。

    云南高原平均海拔1800~1900m,除了边缘区被河流切割,地形比较破碎外,大部地区高原面保存比较完好。大理—昆明间的金沙江与元江、南盘江分水岭区,梁王山和南盘江源流段以东的曲靖地区中东部,文山州境内的南盘江、大马河、盘龙江分水岭区,高原面最为清晰。滇中长期处于隆起状态,但在中生代转化为大型坳陷区,侏罗—白垩系紫色砂页岩厚达5000~10000m,成为典型的红色高原。滇东碳酸盐岩广布,喀斯特地貌成为优势地貌类型,并因此被称为滇东喀斯特高原。云南高原湖盆众多也是一大特点,湖泊长轴方向表明,这类湖盆主要是由三个方向的断裂作用形成。

    贵州高原位于云南高原东略偏北,平均海拔1000m,其中部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分水岭,地势由此向北、东、南三方倾斜。除黔中以外,黔西咸宁、赫章一带高原面也保存较好,但海拔更近于云南高原。贵州高原的边缘山脉,如北部的乌蒙山(2854m)、大娄山(2 251m)、武陵山,南部边缘的金钟山(1819m)、岑王老山(2 062m)、九万大山等,海拔虽然都不太高,却与碳酸盐岩广、普遍发育喀斯特地貌一样,成为这个高原地貌过程复杂化的重要因素。

    5.广西丘陵、盆地。广西西部和西北部山地属云贵高原,东北部的越城岭(主峰猫儿山,2142m)、海洋山(主峰宝界岭,1936m)、都厐岭(主峰韭莱岭,2009m)、萌渚岭(主峰山马塘顶,1787m)等中山,多属南岭山地。而自治区南部自西向东依次有西大明山(1071m)、四方岭(835m)、十万大山(主峰莳良岭,1462m)、罗阳山(870m)、六万大山(主峰葵扇顶,1118m)、大容山(主峰梅花顶,1276m)等中低山,东南部则有云开大山(主峰望石顶,1274m),大体上形成了四面断续环山,中间低下的盆地格局。盆底海拔通常在100m上下,至多不超过200m。由于都阳山、大明山(主峰龙头山,1760m)与大瑶山(主峰圣堂山,1979m)组合成一南凸弧形山脉从中部分隔,广西盆地实际上分为北部的桂中盆地与南部的右江盆地、南宁盆地、郁江平原、浔江平原、北部湾滨海平原等若干较小的地貌单元。这是西南区海拔最低、地势最平坦、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完善、农业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地区。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西南区地质环境地貌特征
  • 上一篇:气候与水文-西南区
  • 下一篇:工业与交通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