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三伏”的由来

时间:2017-06-16  归属:天文由来
  “三伏”的由来
  伏,原来有隐伏的意思,把夏天最热的时候称作“伏”,也有躲避盛暑的意思。
  最早有关三伏的记载见于《史记》:“德公二年初伏”。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 年),夏天酷热,用杀狗来禳解热毒,以免谷库所储的谷物因受热而出现大量的飞虫,并避免人们因天气过热而患病。人们把要解毒的日子,称为“伏日”。
  热在三伏,据《渊鉴类函》引唐吕才《朔阳书》说:“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庚日就是有庚字的日子,如庚子日、庚辰日;每隔10 天就有一个庚日。伏天选在庚日,与秦汉时期盛行的“五行生克”的说法有关。当时的人认为最热的时间是夏季,夏属火,庚属金,金最怕火将它烧融,所以一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 火就能大肆热毒,使天气变得特别热了。既然金为伏藏,所以称为“伏”日。这种说法与秦德公杀狗称“伏”的看法有些不同,但这种以庚日为伏日的规定,可以使我们推算出伏日出现的日子。
  农谚有“夏至三庚数头伏”、“秋后有一伏”的说法,就是由此而来。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由来三伏的由来三伏
  • 上一篇:“数九寒天”的由来
  • 下一篇:冬九九与夏九九的由来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