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气象要素预报
气象要素预报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风、气温、雾、云和降水等气象要素的预报。预报气象要素,主要采用天气学方法、统计预报方法及动力统计预报方法(MOS法和PP法)。本节在分析了几种主要的气象要素形成的宏观条件基础上,将简要地介绍应用天气学方法制作气象要素预报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数值预报产品统计释用的基本概念,以及目前所采用的综合预报方法的一般思路。
8.2.1 几种主要气象要素形成的宏观条件
1.风
由地转风和梯度风公式可知,风的方向在北半球可以按背风而立,右侧为高压的原则来确定(在地面图上,还要注意由地面摩擦引起的风和等压线的交角,风向偏向低压一侧),而风的强度则可以根据气压梯度或位势高度梯度的大小来确定。但实际风并不是地转风,也不是梯度风,还要加以订正才能得到。在天气图上等压线或等高线的疏密程度表示气压梯度的大小,等压线或等高线愈密集则气压梯度愈大,风力也就愈大;反之则愈小。因为在地转风或梯度风公式中,还有地转参数的作用,即低纬度f小,在同样的气压梯度下,低纬度风力要比高纬度大。在边界层内,除了摩擦作用外,变压风是造成地转偏差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变压风沿变压梯度方向吹,大小与变压梯度成正比。因此,变压的影响可使风向偏离等压线造成超、次梯度风,尤其在气压场较弱的情况下,会出现风几乎沿变压梯度方向吹的现象。
除了上述风和气压的关系外,风还具有很强的地方性特点。在两个平行高山之间的狭长地带,如果风沿着这一地带吹,那么风力就可能大于地转风,这就是“狭管效应”。台湾海峡位于浙闽山系与台湾的玉山山脉之间,它的走向略呈东北-西南向,狭管效应非常明显。每当台湾海峡吹东北风时,最易出现大风。在山区,风还受到山谷风的影响,白天有山风,夜间有谷风。在沿海地区,受海陆风影响,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
当高空风和地面风方向一致时,在白天云量较少的情况下,由于地面受热而有对流及乱流发生,这时高空和地面就有动量的交换。如果高空风速比较大,则白天地面的风速就会加大,而至夜间风速又减少。这种白天风速加强的现象是由高空动量下传引起的。
2.气温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影响某地气温变化的因子主要有温度平流的影响、垂直运动的影响以及非绝热因子的影响。
(1)温度平流的影响
空气水平运动所引起的局地温度变化。暖平流引起局地气温上升,冷平流引起局地气温下降。气温变化的程度取决于温度平流的强度,温度平流因子对高空和地面的气温变化都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空中,由于辐射引起的温度变化比较小,而水汽凝结只出现在有限的地区,所以温度平流就显得很重要。对于地面气温,它是一个决定日平均气温的主要因子,同时,温度平流对于气温日变化也有很大的影响,常常会掩盖气温的“正常”日变化。例如,当强冷空气侵入时,局地气温明显下降,白天有可能出现最低气温。
(2)垂直运动的影响
即(γd-γ)ω项,垂直运动对气温局地变化的影响,其作用大小主要与垂直运动的方向、强度以及大气稳定度有关。当大气层结稳定(γd-γ)>0时,有上升运动,ω<0,将产生绝热冷却,引起局地降温;下沉运动,ω>0,将引起局地增温。当大气层结不稳定时,则情况相反。垂直运动因子在高空十分重要,其作用大小与温度平流相当。对于地面气温,由于平原地区垂直运动近于零,可以忽略这个因子;但在山区,当有风时,这一因子就起作用了。例如,位于北京西北方向的燕山山脉,高度约1km,当冷空气自西北直下时,沿燕山下沉,温度会增高几度。所以,在北京常可以观测到,当夜间有寒潮侵袭时,气温下降并不严重,有时气温反而会升高,这就是下沉增温作用的结果。
(3)非绝热因子的影响
气低层,空气与外界的热量交换。这些过程当气团移过或静止于一定地区时,会影响气团的温湿特征,即气团变性;同时也会影响局地气温的日变化。由非绝热因子引起的气团变性,其过程为:当气团移到不同状况的下垫面时,通过辐射、湍流交换、凝结和蒸发,使气团性质发生改变。例如,当冷气团移到暖的下垫面时,气温会不断升高,尤其是移到暖洋面时,升温更快。这里除去下沉增温的绝热作用外,主要受到一系列的非绝热因子的影响。但是到目前为止,定量计算非绝热的强度还有困难,在日常天气预报中,只能根据经验定性判断。
气温日变化的大小,是预报员制作日最高和最低气温预报时,要考虑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里主要讨论在同一气团控制下,由某些气象气素,通过非绝热因子引起的气温日变化的问题。这些要素如下:
①云的影响。决定地面气温日变化的最根本的因子是太阳辐射,而云影响辐射,因而云对地面热量收支有很大的影响。当白天有云时,可以减少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使增温减少。当夜晚有云时,可以增加向地面的反辐射,减少地面的有效辐射,使降温减少。这里云层起到了“花房效应”。因此,晴天气温日变化大,阴天气温日变化小。如果白天晴天,夜间多云,则最高气温高;如果白天阴天,夜间晴天,则最低气温低。当然,云量越多,持续时间越长,云底越低且云层越厚,这种差别就越明显。
②风的影响。湍流交换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风速的大小。白天因地面接受太阳辐射而增暖,气温随高度而降低,湍流交换将地面热量向上传递,使地面气温增加削弱。当风强时,湍流向上的热通量也强,使白天最高气温不致太高;风弱时相反。夜间,地面辐射冷却,经常有辐射逆温,湍流将热量往下传递。当风强时,这种向下的通量也大,使最低气温不致太低。风弱或无风时,最低气温会较低。所以,在风强的日子里,气温日变化小,风弱时气温日变化大。
③低层大气稳定度的影响。湍流热量交换不仅与风速大小有关,而且还与层结稳定度有关。如果低层大气层结稳定时,地面热量不易向上传递到较高层次,日出后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大量热量聚积在近地面气层内,气温剧烈上升,因此气温日变化大;如果层结稳定度小,则湍流容易将地面热量传递到较高层次,日出后地面气温缓慢上升,因此气温日变化小。
④地表湿度的影响。地表干湿程度是影响土壤热通量的重要参数。如果地面潮湿,地面把白天接受的大量太阳辐射热量,向土壤深处传递,使地面最高气温不致太高。在夜间湿润土壤中的热量又上传至地表,补偿一部分地面的辐射冷却,使地面最低气温不致太低。同时,由于地面潮湿,白天蒸发量较大,消耗热量也多,而夜间容易产生凝结(如霜、露等),放出潜热,同样也使气温日较差减小。所以湿润的沼泽、草原、植被覆盖下的下垫面,气温日变化小。石滩、沙漠、无植被覆盖的下垫面,气温日变化大。
另外,大量的研究发现,城市与其周围郊区乡村的气象要素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在大城市内,由于人口稠密,高楼林立,大多数建筑物为沙石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它们的热传导率和热容量都很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作用,因而使城市中的年平均气温比郊区乡村的高。这种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因此,在制作温度预报时,必须因地制宜,考虑到这种效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