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其它工业区位理论
韦伯工业区位论是建立在成本最小基础上的区位理论,它奠定了工业区位论的基础。后续的研究者进一步发展与深化了工业区位论。这里限于篇幅,这里将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几个简要介绍如下。
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继韦伯之后,瑞典经济学家帕兰德(Tord Palander)是对区位论作出重要贡献者之一。帕兰德于1935年完成学位论文《区位理论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区位理论。在帕兰德的著作中,试图把不完全竞争的概念引入区位论研究中,以价格为变量研究区位空间的均衡。同时他在运费分析上,提出了远距离运费衰减的规律,是对区位论发展做出的一大贡献。
(一)区位与市场地域
帕兰德在构建自己的区位理论时,首先将以下两个基本问题进行了区别:一是在假定原料的价格和分布地以及市场的位置已知的条件下,生产在哪里进行的问题,该问题也是韦伯努力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在生产地、竞争条件、工厂费用和运费率已知的情况下,价格如何影响生产者的产品销售地域范围。
关于市场地域大小如何决定的问题,帕兰德是通过自己设计的直线市场这一简单模型来说明的。他研究了在这一直线市场上只有两个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其市场地域界线如何划定的问题。
在某地的价格如果等于生产地价格加上到消费地的运费,那么该地方价格(运费与距离呈比例时)将随着离生产地的距离增加,在所有的方向都会同样增加。用几何学来说,地方价格的高低呈漏斗状,漏斗的下端部就是生产地。在所有的竞争地其地方价格都呈漏斗状。在这些漏斗相交的地点,价格相等,而与购入地无关。这样等竞争线可看作是两个漏斗相交部在平面上的投影线(图3—11)。
生产者占有的市场地域大小将对其获得的利润产生影响。在每单位产品的生产费和利润给定时,如果销售量与市场地域的大小有关,那么总利润将是生产地与其销售市场间的距离的函数。任意一生产者的销售地域或利润将会受到其竞争者的区位行为决定或其它行为的影响。
(二)运费与区位理论
帕兰德从空间竞争观点分析了市场地域之后,又研究了在原料的价格、分布地和市场给定时,生产区位在哪里布局的问题。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超出了韦伯,尤其是他对运费理论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更是引人注目。
帕兰德为了说明运费对区位的影响,采用了韦伯的等费用线分析方法。但他不仅使用等费用线和等送达价格线,还提出了等距离线(从某一地点开始距离相同的点的连线)、等时间线(从某一地点开始运送时间相同点的连线)、等商品费用线(某商品所需要的费用相同地点的连线)和等运送费线(特定商品的运费相同地点的连线)等概念。
帕兰德对运费率与等费用线间的关系也具有浓厚的兴趣。他在假定运费是运送距离的函数的前提下,认为运费有两种形式,即距离比例运费和远距离递减运费。
前者是指运费与距离呈等比例增加,后者是指随着距离的增加单位距离的运费在递减。在这两种形式下,等运费线的表现形态也不相同。前者的等运费线是围绕给定的某一点呈一定间隔的同心圆状;后者的等运费线间隔会变得越来越宽。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问题,他研究了原料地和消费地分别只有一个的简单模型。结果认为,当运费率为均等运费率时,总运费在上述两地点(原料地和消费地)的连线上到处都相同;当运费率为可变运费率时,总运费在原料供给地和市场双方比其两地点中间的任意区位都低。在现实世界中运费率一般是可变的,那么,最佳区位选择在原料地或者市场的可能性更大。等费用线的分析方法也适用于多种原料供给地或不同运输手段情况下的复杂模式研究。
帕兰德也认为在区位选择时,运费最小地点当然是最佳的生产地。可是随着生产地的选择,其它所有的费用也在发生变化。因此,生产地的位置就不能只从运费最有利的角度考虑。最佳的生产地应该是生产的所有费用的总和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