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地球的密度和弹性-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

时间:2010-10-03  归属:地球科学导论

第三章 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1 地球的密度和弹性

 

    1.1 地球的质量和密度

     

    从牛顿第二定律F=mg和引力定律G=fM/r2,可以得到地球质量应该是M=mgr2/f。式中m是地表上一个受地心引力作用的物体的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故计算地球的质量只需要知道地球的半径r和引力常数f。前者要用到一个简单的几何原理,后者则需通过一个精心设计的实验测算出来。

     

 

    假定地球是一个圆球体,则测算地球半径的几何学原理是:一段圆弧的长度与其对应的圆心角成比例。当圆心角以弧度为单位时,这一比例的常数就等于圆的半径。如图3-1所示,在同一地理子午线上,取不同的两点A和B。A、B的距离即地表圆弧的长度。分别在两地同时观测同一颗恒星并求出各点与天顶的角距离,其差就是圆弧的中心角θ。公元前两世纪,希腊的伊拉托斯森尼斯就是用这一方法计算了地球的大小,其误差和今天的卫星测量结果相比只有约15%。

    最早试图计算地球质量的是苏格兰的郝屯(J.Hutton)。他在山坡上测量悬垂的小物体偏离垂线的角度,先求出山体对物体的附加引力,进而求解地球的引力。1798年,英国的卡文迪什用更为精确的扭称法,求出地球的引力常数为6.67×10-8cm3/gs2。这样就可以依据牛顿定律求出地球的质量了。现代计算地球质量时,则以旋转椭球作为地球模型,并进一步考虑了地球内部温度、压力的变化和物质分布不均等因素,结合动力学分析,得到地球的质量为5.9472×1024t。

    以计算得到的地球质量除以地球体积,算得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16g/cm3。实际测量却表明,在地表出露的岩石中,砂岩、页岩、石灰岩等沉积岩的平均密度为2.6g/cm3,花岗岩的密度为2.85g/cm3,都远小于地球的平均密度。因此推断地球内部大部分物质的密度都必须大于地球的平均密度。但它们具体又是怎样分布的呢?

    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仅达到约12km深度,只有地球平均半径6371km的约1/530。因此,对地球内部物质的研究主要依靠各种间接的手段和依据。如通过对大量陨石的成分和结构的鉴定和对比,通过对重力、地磁、地电、地热及地震波的研究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等。其中由地震波提供的信息最为重要。

     地震波速度的大小与传播时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有关,理论上它们之间的关系应为

    式中,Vp为纵波速度;Vs为横波速度;K为介质的体变模量;μ为切变模量;ρ为介质密度。

    这表明在一般情况下,弹性波的传播速度应该与物质的密度值ρ成反比。但对于地球而言则不然,原因在于随着深部压力的增加,介质的弹性常数K和μ的增加要快于物质密度的增加。因此大多数岩石实际上都表现出密度与弹性波速成正比的特征。测试结果表明,两者的经验相关关系为

ρ=0.27Vp+1.07 (3-2)

    一次地震发生后,设置在全球各地的地震台站先后接收到穿过地球传来的地震纵波(或P波,Vp)、横波(或S波,Vs)及沿地面传播来的衍射波(或M波)(见图3-9)。经过计算,可以从中得到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的地震波速,进而推断得出相关的物质密度分布规律(图3-2)。也可以根据不同波组到达先后的地震走时差距,测量出震源至台站的距离。因为距离越远,Vp和Vs到达的时间差越大。

     

 

    从图3-2中可以看到,随着地球深度的增加,地球的密度也随之逐步增大。但密度的增大随深度的不同并非是均匀变化的,除了图中未能表示的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约为地表以下36km左右)外,在图中可以看到三个明显的突变处,即在670km处从3.99g/cm3跃升至4.39g/cm3,这成为上、下地幔的分界;在2891km处从5.57g/cm3跃升至9.90g/cm3,这一变化最为悬殊,也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在5150km处则由12.17g/cm3变为12.75g/cm3,由此确定了内、外地核的分界位置。此外,根据横波不能通过外核的现象,还可以推知地球外核是液态(铁)的结论。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地球圈层结构密度物理性质弹性
  • 上一篇:地球的重力场-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
  • 下一篇:地球的起源与演化-宇宙、地球的起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