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因矿产资源采掘不当而使废弃采矿地大量裸露,并通过水流等途径污染农田,造成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威胁人类健康。资料显示,我国有五分之一的可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大约18%的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超过我国食物卫生标准。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家都在探索对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但是适用于各地不同条件的物种选择研究还存在很大空白,给生态恢复工作带来实际困难。
云南农业大学与法国卡赛里克大学里尔高级农学院合作,经过3年的共同努力,在云南铅锌矿区筛选出20个对重金属吸收能力较强的超累积植物种类。他们发现,其中3种植物能累积2种重金属,它们是小花南芥、续断菊和岩生紫堇,这些植物的根系能直接把污染元素从土壤中吸走,从而修复被污染的土壤。另外2种植物:中华山蓼和细叶芨芨草,因对重金属的抵抗力特别强,被归入耐性植物的行列。据了解,这是我国首次具体提出在铅锌矿区直接用作恢复矿山植被的可选择物种。
针对食品安全问题,科学家研究了土壤重金属含量与蔬菜之间的关系。他们选择了7种蔬菜,包括叶菜类的白菜、西芹,果菜类的西红柿和豆,块茎类的莴笋,块根类的萝卜等,找到调整土壤PH值、施用有机肥、选择作物种类等方法,来降低蔬菜可食用部分重金属含量。这项技术在昆明郊区呈贡县蔬菜生产基地进行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将在丘北县无公害辣椒生产基地进行试验示范研究。项目负责人、云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元教授介绍,他们的目标是把减轻蔬菜重金属含量的农业措施系统化,找出不同污染程度土壤的适宜栽种蔬菜种类,把无公害食品生产研究推向深入。
通过这些工作,科学家们还总结出了判别植物是否超累积重金属的四个指标:地上部重金属含量、富集系数、转移因子、与常规植物的含量倍数,改变了国际上常用的一个指标的判别方法,使植物修复技术的基础理论得到完善。
云南素有植物王国和有色金属王国之称,其中铅、锌、锡保有金属储量居全国首位。筛选重金属超累积植物的种类并进行繁殖,对研究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和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