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爷爷说他爸爸小时候,生产队里组织一些年轻力壮的男青年从几公里外的山上搬回几个几百斤重的大石头,打磨成圆柱体,组装起来就成了“磨面机”,放在一个小木屋里。这个“磨面机”主要由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柱形石块和磨盘构成,架在用土搭成的台子上。两扇磨的接触面上都有排列整齐的磨齿,用来磨碎粮食。上面的磨盘上有两个(小磨一个)磨眼,供漏下粮食用。两扇磨之间有个铁轴,以防止上扇在转动时从下扇上掉下来。这台“磨面机”直径超过1.5米,两头黄牛才能拉动它(还要用布蒙住黄牛的眼睛),大半天只能磨出几十斤的面粉。
到了爷爷20岁时,由于石头“磨面机”太重且磨得太慢了,村里请了一个聪明人,设计了一台水磨。水磨是以水为动力,从外表看是一个比较大的木屋,叫做磨房。磨房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是用石块砌成的圆形的洞,直径大约四米,深度两米左右,这里是水磨“发动机”工作的地方,发动机是一个圆柱形的木制水扇,当水冲在水扇上时,水扇就会飞速转动,带动磨房上层的磨盘开始工作,白花花的面粉就从下面流出来了,一天能打磨出几百斤面粉。可是这水磨也有不好的地方,水干枯了,水磨也就不能启动,到时候还得用到石磨。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村里买进了一台新设备,是由柴油机带动的铸铁磨面机,虽然磨面粉的速度快了,但是一工作起来噪音很大,还十分危险,必须经常给传送带添加润滑油,如稍不留神,整个胳膊就没有了。
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也就是我爸爸小的时候,村里渐渐富裕了,就买进了一台电动磨面机,把以前的老机器给换掉了,这种机器要比以前的机器好用多了,但是时常会出现一些小问题,比如说经常要在磨房等到深更半夜,原因是当时的电力供应不足。
在上世纪90年代末也就是我出生的那几年,磨面机就更加高级了,全都是自动化,只需要按动一个按钮,就会自己开始工作。不用再像以前那样经常给传送带添加机油,并且工作效率很高,磨出的面粉很精细,用这种面粉做出的馒头和糕点都非常好吃。
家乡的磨由重到轻,由慢到快,由粗糙到精细,体现出祖国发展的日新月异,我相信伟大的祖国一天更比一天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