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的时候,清明节的意义还只是“上坟”,一大家人早上约好时间在某个地点见面,然后大人们拎着纸钱、水果,小孩们蹦蹦跳跳地一路上东看看、西瞧瞧,待到先人墓前,烧纸、进香、磕头一系列程序后,大家要不在一起吃个饭,要不就各回各家,那时“清明”的内容远没有如今的丰富。
纵观历史,过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其实并不是一成不变,而始终呈现出不断演化、不断整合和不断丰富的“活体状态”。在现代人的生活中,传统的清明节已经演变成踏青的好时节,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感受春天勃勃生机的同时,如何过一个更有意义的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些市民的新课题。
如今的南京,出行人数愈来愈多,私家车也是成倍增加,在清明这样一个充满意义的传统节日,所有人都将一些大型著名、尤其是免费景点作为首选地,其实未必能达到“踏青”的目的。
可以试想一下,经过喧闹的中央路、湖南路,在景区前停车、排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好不容易进了景区,在人山人海里拿着相机,心里面说,“今年我来踏过青了”,这样的从众状态不少人都曾有过。
就在昨日,记者来到了南京甘熙故居,比起玄武湖、中山陵,这里清冷得可怜,偌大的宅子里,想必游客数或还赶不上工作人员。在非遗馆内,有一对母子游客,十岁上下的小男孩正在老艺术家的指导下,练习着玩“陀螺”这个小时候常见于街边巷尾的事物,母亲则在一边安详地坐着,小男孩玩累后,母亲递上一杯水,问了句:“今天回去可以写作文吗?”小男孩“嗯”了声,继续玩陀螺。也许在3天后的作文课上,小男孩的作文也许不是最精彩的,但一定是最特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