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名 东帝汶民主共和国(DemocraticRepublic of Timor-Leste)。
面积 14874平方公里。
人口 117.6 万(世界银行2012年数据),其中78%为土著人(巴布亚族与马来族或波利尼西亚族的混血人种),20%为印尼人,2%为华人。德顿(TETUM)语和 葡萄牙语为官方语言,印尼语和英语为工作语言,德顿语为通用语和主要民族语言。约91.4%人口信奉天主教,2.6%信奉基督教,1.7%信奉伊斯兰教。
首都 帝力,位于帝汶岛东北海岸,人口23.4万。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东80%以上的经济活动在此进行。
国家元首 总统塔乌尔·马坦·鲁瓦克(Taur Matan Ruak),2012年5月20日就任东帝汶第三任总统。
重要节日 恢复独立日(建国日):5月20日(纪念2002年5月20日联合国向东帝汶移交政权,东帝汶正式独立建国);独立公投日:8月30日(纪念1999年8月 30日在联合国主持下就东帝汶独立问题举行全民公投);独立日:11月28日(纪念1975年11月28日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宣布独立);天主教节日(如 圣诞节等)。
政治 历史上长期被葡萄牙殖民。1975 年葡政府允许东帝汶实行民族自决。主张独立的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简称“革阵”)、主张同葡维持关系的民主联盟(简称“民盟”)、主张同印尼合并的帝汶人 民民主协会(简称“民协”)三方之间因政见不同引发内战。革阵于1975年11月28日单方面宣布东帝汶独立,成立东帝汶民主共和国。同年12月,印尼出 兵东帝汶,次年宣布东为印尼第27个省。1975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要求印尼撤军,呼吁各国尊重东帝汶的领土完整和人民自决权利。1982年联 大表决通过支持东帝汶人民自决的决议。从1983—1998年,在联合国秘书长斡旋下,葡萄牙与印尼政府就东帝汶问题进行了十几轮谈判。
1999 年1月,印尼总统哈比比在内外压力下同意东帝汶通过全民公决选择自治或脱离印尼。5月5日,印尼、葡萄牙和联合国三方就东帝汶举行全民公决签署协议。8月 30日,东帝汶举行全民公决,75%的民众投票赞成独立,哈比比总统当日表示接受投票结果。投票后东帝汶亲印尼派与独立派发生流血冲突,局势恶化,约20 多万难民逃至西帝汶。9月,哈比比总统宣布同意多国部队进驻东帝汶。安理会通过决议授权成立以澳大利亚为首、约8000人组成的多国部队,于9月20日正 式进驻东帝汶,与印尼驻军进行权力移交。10月,印尼人民协商会议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东帝汶脱离印尼。
1999 年11月,东帝汶成立具有准内阁,准立法机构性质的全国协商委员会(NCC),2000年7月成立首届过渡内阁,2001年8月举行制宪议会选举,9月15日成立制宪议会和第二届过渡内阁,2002年4月举行总统选举,东独立运动领袖凯·拉拉·夏纳纳·古斯芒 (Kay Rala Xanana Gusmao)当选。2002年5月20日,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
政治 东帝汶独立后,革阵作为第一大党组建以其为主的首届政府,努力推进司法建设、行政管理、民族和解和经济重建,但民生问题长期突出,民众不满情绪上升。 2006年发生建国以来最大规模骚乱,澳大利亚组建国际稳定部队进驻东帝汶协助维持治安。骚乱导致马里·阿尔卡蒂里(Mari Alkatiri)总理辞职,前国务兼外交与合作部长若泽·拉莫斯·奥尔塔(Jose Ramos-Horta)接任,并于2006年7月14日组建新政府。2007年4月举行总 统选举,奥尔塔当选。6月举行首届议会选举,革阵获21席,仍为第一大党;夏纳纳组建的大会党获18席,并与其他政党组成议会多数联盟,赢得组阁权。8月 8日新政府成立,夏纳纳出任总理;革阵成为在野党,拒绝承认新政府合法性。夏纳纳总理上台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维护安全,但民生问题仍较为突出。2008年2月发生叛军袭击事件,奥尔塔总统受重伤,叛军头目被击毙。2012年3月和4月举行两轮总统选举,前国民军总司令鲁瓦克以60.23%得票率 当选。7月举行第二届议会选举,大会党击败革阵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并联合民主党和革新阵线组成执政联盟。革阵仍为在野党。8月8日新政府成立,夏纳纳总理 连任。同年底,联合国驻东帝汶综合特派团和国际稳定部队结束使命,撤离东帝汶。目前东局势总体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