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话:与人交流过程中,谈及“后进生”遭到质疑。与时俱进的或理念较新的都改用“潜能生”或“待发展生”了,一如“落后”不叫“落后”,而叫“发展中”。其实,于我而言,称呼“后进生”,已经有进步了,题目还叫“转差”呢!尽管如此,于“转差”工作,我坚信“地球是圆的,只要走下去,怎么会有绝路呢?!”因为,我知道“在每一个差生的背后,都有一个被冤屈的历史!”
学校办学的宗旨以育人为本,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所以,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教师不能够生产出“次品”,更不能制造出“废品”,应该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认真负责,特别是对于部分后进生,应该用爱心去感化他们,用诚心去打动他们,用道理去教育他们,用智慧去启迪他们,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重要、光荣、有价值。
赞科夫曾把后进生比作“难看的孩子”,他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斯滨诺沙说过:“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的,而是靠爱和宽容大度来征服。”着名的历史学家欧文说过“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假如你不爱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马克·吐温说过:“靠一句美好的赞扬,我能活上两个月”。
有时候,一个善念可使一个十恶不赦的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个恶念或许可让一个无辜赤子,坠入万丈深渊而无法自拔。各位班主任,差生不奢望有耀眼的光环笼罩在他们头上,只希望有一根蜡烛能给他们片刻的温暖就足够了。对于差生来讲,哪怕是老师的一个关爱的眼神,一个温馨的微笑都足以让他们怀想千年。可是,扪心自问,我们又给予了多少。
有一次,大思想家爱默生和他的儿子想把牛赶进圈,可是牛就是不进圈。于是他在前面使劲地拉,儿子在后面使劲地推,父子二人累得精疲力竭也没能把牛赶进圈。这时,他家的女仆见此情景就拔了一把草,轻而易举地把牛引进圈。这就是鞭策与引导之间的差异。
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我们常不自觉地重演爱默生的悲剧,还常埋怨转化工作艰难而低效。我们应向女仆那样,学会引导,要善于为后进生设计一个令他们心动的目标,站在前面引导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千万别站在后面对他们指手划脚,或以惩罚来强制他们转化,要让后进生满怀希望积极地参与转化。
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秉承这样的信念:每一个学生都是最优秀的自己。我们不应该忙着给孩子们贴标签:这是优等生,这是后进生。我们该做的是仔细分析出每一个学生优秀的地方,然后因材施教。加德纳在他的多元智力框架中,明确提出了迄今为止已经得到确定的9种智力。基于多元智力理论对智力概念的拓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用纸笔完成的测验只是收集学习信息的方式之一而不是全部。学生学业成绩所反映的,只是学生智力的一个或两三个方面,是教学中那些可量化的部分,而智力的本质不仅仅限于此。
当我们面对着考试成绩时,面对着一个个所谓的后进生时,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需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评价空间和机会。我们要分析学生、了解学生的优势智能所在。我们一定要注意作为一个孩子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他常常能让周围的人感到惊奇的表现。班主任和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的行为来主动地寻找、挖掘学生身上的优势智能:通过直接和间接的观察,观察学生与众不同的行为表现;经常和学生聊天,在相互尊重的平等交流中了解学生的那些鲜为人知的优点;在问题情景中作假设性试探,让其在最真实的状态下,表现出最出色的一面;关注并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竞赛和游戏,竞赛和游戏往往能够直接表现出一个人的天赋;组织孩子多参与社会活动,在社会活动中最能发现一个学生的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