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既有与其它各种资源所共有的属性,又有它许多自己所独有的特性:
(一)区域性:旅游资源存在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中,是地理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因此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仅自然旅游资源存在区域差异,人文旅游资源也同样存在区域差异。因为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主要制约着自然地理环境,而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他们在适应自然、顺应自然、求得自身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创造出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不可避免地带上一定的地域色彩。如民居建筑特色的区域差异,民族服饰、饮食文化等的区域差异,都同气候的区域分异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二)观赏性:旅游资源与其它资源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它有美学特征,具有观赏价值。尽管旅游动机因人而异,旅游内容与形式多种多样,但观赏活动几乎是所有旅游过程都不可缺少的。从一定意义上说,缺乏观赏性,也就不构成旅游资源。形形色色的旅游资源,既有雄、秀、险、奇、幽、旷等类型的形象美,又有动与静的形态美;既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碧海、雪原的色彩美,又有惊涛骇浪、叮咚山泉、淙淙溪涧、苍莽松涛等的声色美;既有建筑景观的造型美、气势美、时代美,又有地方特色菜肴的味觉美、嗅觉美和视觉美,……。它们都给游客以符合生理、心理需求的美的享受,使人们的精神、性格、品质等在最有美质的各类旅游资源中找到对象化的表现。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哲理悟性,至今仍给人以启示。
(三)独立性和垄断性: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意味着资源的可模仿性极差,它难以模仿或复制。尽管许多有关民族风情的主题园仿制了逼真的诸如竹楼、蒙古包等兄弟民族的村寨或居室,但它缺乏地域背景、周边环境与民族习俗等的依托,在游客的视域中,真假经纬分明,无法替代。那些历史感强的资源,更无法离开特定地理环境的历史背景,否则将失去其本身的历史价值与观赏价值。长江三峡、桂林山水、壶口飞瀑等资源的特定地理环境,更是无法用人工力量来搬迁或异地再现。
(四)文化属性:旅游资源除具有美学观赏性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论是自然赋存或社会创造、不论是自然为主辅以人文、或人文为主利用自然的各类不同形成机制的旅游资源,都有其科学性和自然、社会哲理。正是旅游资源这种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才使它具有对游客的吸引力。旅游作为一种文化型的经济活动,文化成为旅游的核心。但应指出的是,自然情趣作为人的精神享受的一部分,要受到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的制约。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旅游景观的欣赏水平。因此文化内涵的深浅,艺术水准的高低,在某种场合不与吸引力大小成正比。甲骨文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但不可能吸引大批人去观赏,就是这个道理。
(五)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除人工可以栽培与繁殖的动植物外,可以说是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将不复拥有。例如地面上的古建筑,总是有减无增,会一天比一天少下去。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噶丹寺,是西藏拉萨著名三大寺之一,1969年被毁夷为平地。泉城济南,过去那种“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美好景象,由于对水源地缺乏保护,已不复存在,甚至连著名的趵突泉、珍珠泉,也濒临断水的危机。旅游资源的这种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其保护的重要性。巨大的需求对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可能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但同时对旅游资源也可能是一股无法估量的潜在破坏力。有人把旅游资源强调为能加以永续利用的资源,突出旅游资源供旅游者就地享用,不可能占为己有,更无法随身带走,游客买到的是经历,带走的是感觉,旅游资源却安然不动。值得指出的是,旅游资源的这种可永续利用,是有种种条件限制的。例如石灰岩溶洞,即使游客高度文明,自觉维护洞穴环境,但若不控制洞穴容量,让过多游客涌入,会改变洞穴小气候,加速洞穴化学沉积物的风化和破坏。
(六)整体性:孤立的单个景物,往往很难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即使资源的品位很高,也会影响其对游客的吸引力。因为游客总是期望花最少的时间和财力,游览与观赏到尽可能多的景物。另一方面,单个景物,在不同层次、不同旅游动机的游客面前,真所谓是“众口难调”,只能吸引其中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游客。再者,常讲的“红花需有绿叶衬”,说的是美需有组合,美需有层次。因此一个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尺度景物的数量越多,比例越协调,联系越紧密,就越能显示出其观赏价值,才能是大限度地释放出其对游客的吸引力。例如杭州,有山有水、有草有木、有洞有泉、有园林和寺庙,有古迹和遗址。不仅类型多样,而且组合有序,层次清晰,整体性强。无论游客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素养、兴趣爱好有何差别,在这里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游览地与观赏点,游客量久盛不衰,成为誉满海内外的“天堂”世界。
(七)时限性:时代的变迁,季节的变化,都会促使旅游资源的含义、特性、引力大小等产生影响或变化。本世纪90年代初中东海湾战争战场,随着时代的推延,现已成为追求猎奇者的旅游热点地区。气候的季节性变化,也直接对旅游资源产生影响。例如开展冰雪旅游,只能在严寒的冬季;大连、青岛海滨避暑城市,盛夏季节才倍受青睐;北京西山的红叶,要到深秋才能展现其魅力;民俗风情中的节庆活动,如藏族每年秋收前举行的“望果节”,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街”,蒙古族的“那达慕”等,都只能出现在某些特定的时段内。旅游资源的这种时限特性,会导致有关旅游线、旅游点呈现旺季和淡季、热点和冷点。因此重视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组合,从而延长旺季时段,促使淡季不淡,显得格外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