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结构复杂的自然区域(5)

时间:2010-01-29  归属:中国的亚热带

4.波状起伏的东南丘陵

长江以南,云贵高原以东,直达于海的广大地区,是一片海拔在 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统称为东南丘陵。其中,南岭以北,西起武陵山,东至武夷山,湖南和江西两省以及安徽南部的丘陵称为江南丘陵;南岭以南,广东、广西的丘陵称为华南丘陵(两广丘陵);另外,在浙闽边境的仙霞岭和闽赣边界的武夷山,是长江与东南沿海独流入海水系的分水岭,这一列东北——西南走向山脉以东,浙江和福建境内的丘陵,则称为闽浙丘陵。    东南广大地区,虽然以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丘陵为主,但也有不少海拔达到千米以上的较高山岭,耸立在丘陵之上,葱笼峻拔,气势巍峨。除南部的南岭山脉外,还有湖南西部的武陵山、雪峰山;广西的大瑶山、大明山;湖南、江西交界的罗霄山、福建的戴云山,闽赣边境的武夷山;浙江西部的天目山和皖南的黄山;鄂、赣边境的幕阜山和九岭。这些山岭,多数由花岗岩和其他一些比较坚硬的岩石所组成,山势比较高峻,绝大部分都是东北——西南走向。使东南广大地区地貌呈现出一列列葱笼的山岭,与一串串红岩盆地和谷地相间的结构。在红色盆地中,红色岩系一般强弱相同,岩层倾角不大,垂直节理发育,当盆地及周围地面整体抬升后,露出地面的红层经湿热气候风化,并受河流切割及散流浸蚀,雕刻成形态奇特的岗丘。例如,在水平红色岩系分布的地区常形成陡崖壁立的丹霞地形,在水平层理相同的红色岩系分布区,常发育成“方山”地形。红岩丘陵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低于周围其他岩石构成的低山或高丘,呈现一派“盆地式”丘陵景色。但是,在西南部,特别是广西的一些盆地,因石灰岩广泛分布,红色丘陵就为石灰岩地区所特有的峰林所代替。在这些地区,常常可以看到一个个孤零零的山峰拔地而起,奇秀的山形,苍蓝的石色,与石灰岩地区特有的碧流相映照,景色如画。

东南丘陵气候上地跨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江南丘陵和闽浙丘陵属于中亚热带,年均温 16°—20℃,最冷月平均气温 3°—8℃,最热月平均气温27°—30℃,≥10℃积温5000°—7000℃。无霜期230—300天。年降水量1200—1600 毫米,具春多雨、夏酷热的气候特征。华南丘陵属于南亚热带,年均温21℃左右,最冷月气温12°—14℃,低温平均值为2℃,≥10℃积温7300°—8300℃,无霜期360天左右,年降水量1700—2000毫米,具“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的气候特征。

东南丘陵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主要由壳斗科,其次为樟科、山茶科、杜英科、金缕梅科、冬青科、桑科、灰木科、木兰科的常绿阔叶树组成,如青冈栎苦槠、栲树、大叶锥栗、甜槠、南岭栲、大刺栲;闽粤栲、长叶石栎、木荷等。大致在27°30′以南,常绿阔叶林混杂较多的热带成分,在南岭以南的华南丘陵的自然植被为具有热带色彩的南亚热带季雨林,植物种类复杂,林内攀缘、附生植物甚多,代表科属有苏木科、含羞草科、蝶形花科、番荔枝科、无患子科、大戟科、天南星科、山龙眼科等,也有不少热带科属如浦桃、越南山龙眼、野苹婆、红雉等,分布于海拔500米以下地方。森林破坏后,多演变为次生的灌丛草坡及草坡。

东南丘陵是中国红壤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赤红壤主要分布于华南丘陵。耕作土壤为水稻土。在山地600—700米以上有黄壤分布,1000米以上分布黄棕壤,山顶分布山地草甸土。

东南丘陵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多辟为农田,耕作制度可采用麦稻稻、油稻稻、肥稻稻等一年三熟,是中国重要的粮油产区。也宜栽培亚热带经济林木和作物,如柑桔、樟树、茶叶、油茶、甘蔗等。华南丘陵还可因地制宜发展龙眼、菠萝、荔枝、芒果。整个区域森林覆盖率都比较高,林木尤以杉木、马尾松、毛竹为多,是我国重要林特产品生产基地。但这些地区坡地多、森林破坏、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据统计,江西省土壤侵蚀面积已从50年代的1.1万平方公里,增加到80年代的4.56万平方公里,广东、福建、湖南从50年代到80年代,也分别由0.74、0.45和1.90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14、2.11和4.72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使土地退化,土壤耕性变差,有些甚至形成不毛之地,例如,仅福建省沿海一带“红色沙漠化”的裸地即达 5.5万公顷。加强植被保护,植树造林,改良红壤和利用坡地,对于东南丘陵来说已经迫在眉睫。

5.崎岖破碎的云贵高原

云贵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属于全国阶梯状地形的第二级阶梯,行政区划上包括贵州全部、云南东部(哀牢山以东)、广西北部以及四川西南、湖南西北及湖北西南边境地区。高原平均海拔1000—2000米,西北高东南低。整个高原除云南省东部和贵州省西北隅不大的地区,地面起伏比较平缓,还保存了高原面貌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基本上是峰峦叠嶂,崎岖不平的山地。

云贵高原是一个山地性高原,它是中国南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两组山脉的一个重要交汇点。西部,主要在云南境内,山岭基本上南北走向,如点苍山、乌蒙山和龙山等;东部,主要在贵州省境内,山岭基本上是东北—西南走向,如大娄山、武陵山等。云贵高原是珠江、元江的发源地,也是长江、珠江、元江三大水系的分水岭。这些河流的许多支流,如长江水系的金沙江、赤水河、乌江、沅江,珠江水系的南盘江、北盘江等众多河流,长期切割地面,形成许多又深又陡的峡谷。云南境内的金沙江、元江,贵州北部的赤水河、乌江,南部的北盘江和南盘江等,大都奔流在悬崖峭壁之间,山高谷深。金沙江虎跳峡大峡谷,谷深达3000米,乌江河谷也深达300—500米。幽深的峡谷、湍急的水流,固然有碍于交通,但却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尤其是那些飞瀑千丈的河段,更是建筑水电站的良好场所。云贵高原瀑布很多,北盘江的打帮河上游的黄果树大瀑布,从几十米高的陡崖上直泻犀牛潭,水花飞溅,气势磅礴,是中国最大的瀑布之一。

云贵高原也是一个岩溶高原或称喀斯特高原。在高原上,从寒武纪至三叠纪的深厚碳酸盐类岩石广泛分布,在长期比较热湿的气候条件下,使这一地区成为我国,也是世界岩溶地貌最有发育的地区。贵州碳酸盐类岩石分布面积占全省80%左右,其厚度占地层总厚度的50%—70%,以石炭系和二叠系岩层岩溶发育最强。云南东部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占总面积的50%,其厚度占地层厚度的63%,以中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和中三叠统岩层岩溶最为发育。岩溶地貌与古地面的发育关系密切,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原面上,主要是小型洼地、漏斗和落水洞,其上分布的一些低矮峰林是第三纪热带岩溶形态的代表。在海拔1000—1500米左右的地面上,则以大型洼地、丘陵或峰林为特征,在贵州以贵阳为界,其北部多岩溶丘陵,南部多峰林。在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区,地下水的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峰林最为发育,以密集高大峰林、峰丛和深陷的园洼地为特征。云贵高原上的岩溶峰林、洞穴及其洞内石钟乳、石笋等,晶莹绮丽,很有观赏价值,是宝贵的旅游资源。

云贵高原各地地貌形态从总体上讲是属于高原,但实际上,云南境内高原与贵州境内高原,无论在海拔高度或地貌特征上,都不尽相同,自然环境的差异很明显。

在地貌上,贵州高原处在中国东南丘陵向西部高山高原的过渡地区,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地势起伏很大,高原峡谷地形很典型,有“地无三里平”之说。而云南高原则高原面保存相对完整,地貌结构以比较完整的、波浪起伏的高原面为主体,包括高原湖盆,浅切宽谷,深切峡谷丘陵、低山以及局部中山。与贵州高原比较,云南高原地面海拔较高,大部分地面在1500—3000米,坝子(盆地)数量多,分布广。据统计,云南省1平方公里以上坝子共1442个,总面积达2.4万平方公里。云南高原地表组成物质大致以四川西南部的昭党至云南昆明一线为界,东部古生界石灰岩分布很广,岩溶地貌发育,类型齐全;西部中生代陆相红色岩系砂页岩面积广大,侵蚀不剧,较好地保存了红色的高原面,有“红色高原”之称。

云南高原冬春温暖,多晴天;而贵州高原冬春偏冷,多阴雨,两者形成鲜明对照。云南高原冬半年受西风南支急流控制,热带大陆气团长途跋涉,经北非、阿拉伯半岛、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等沙漠或大陆干燥区到来,来自北部湾的西南暖流,性质也较稳定,使其天气多干燥晴朗、日照充足、温度较高,1月平均气温一般在8°—10℃,河谷部分达15℃左右。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其中80%—90%是集中在5—10月。云南高原海拔高度大,夏季多云雨,故夏季温度较低,7月平均气温滇中一带在20℃上下,滇东南在22℃左右。云南高原冬暖、夏凉,年均温15°—18℃,年较差在12°—16℃,小于其东部同纬地区,有“四季如春”的美誉。与云南高原比较,贵州高原夏季温度高,冬季温度偏低,1月平均气温一般在4°—6℃,河谷地区可达8°—10℃,7月平均气温一般在24℃左右,河谷地区可达27℃以上。但和我国同纬度其他地区比较仍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贵州高原全年降水1000—1300毫米。冬季北方冷空气虽能影响到贵州高原,由于长途运行,厚度减薄,势力削弱,它与高原上原来的暖空气相接触,势均力敌,移动缓慢,常形成静止锋,产生阴雨绵绵天气,当西南暖气流扩展滑行在冷空气上,则雨区更加扩大,春季,高原东南部受到海洋暖湿气团的影响,但北方冷空气仍然活动南下,阴雨天气也较多。夏季,高原受太平洋和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同时青藏高原东侧西风槽的后部侵入四川,冷空气也常常影响到贵州高原,所以多雨,有时甚至出现暴雨。这里白天气温升高快,大气不稳定,对流发展,常有冰雹天气。秋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南撤,北方冷气逐渐加强,常形成准静止锋,并出现气旋波,秋风秋雨发生。同时在贵州西部,西南季风仍未退出,并受地形影响,极锋南撤缓慢,也常出现准静止锋状态,阴雨天气较多。贵州高原降水的季节变化与云南高原形成鲜明对照,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春季占26%,夏季占47%,秋季占21%,冬季占6%,年降水量相对变率也只10%—15%,而云南高原则干湿季十分明显。同时,贵州高原日降水量小于10毫米的降水天数占80%左右,年平均降水日数在170天以上,雨日之多为全国之冠,故有“天无三日晴”之说。由于多阴雨,少日照,贵州高原绝大部分地区年总辐射在80—90千卡/厘米2之间,与鄂西南、四川盆地同为全国太阳辐射的低值区。

云贵高原从总体上讲,地处多种植物区系成分交汇地段,第四纪时极少受冰川活动的影响,气候条件有利于植物生长繁衍,植物种类异常繁多,特有种孑遗种不可胜数,植被类型十分复杂,成土条件多样。随着地表组成物质、一地貌形态、气候条件的区域差异,云南高原与贵州高原在植被土壤景观上的对比也很明显。

云贵高原地带性植被以壳斗科的常绿阔叶林和云南松林为主,以滇青冈、黄毛青冈、高山栲、元江栲组成的常绿阔叶林,伴随有少量落叶和硬叶的栎属或冬青属成分,反映生境条件偏干。

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常绿阔叶林已不断减少,代之以耐干旱、贫瘠的云南松林。而贵州高原多以湿性常绿阔叶林分布,树种多华中区系成分,常见有大叶锥栗、甜槠、樟、■,针叶树有马尾松等。东南部的锦屏,黎平一带,杉木林生长适宜,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杉木林基地。西部和云南高原相接,也发育有干性常绿阔叶林,多云南区系成分,常见有滇锥栗、滇青冈、云南樟、红■等,针叶树则有云南松。

贵州高原土壤以黄壤、石灰土为主,它们分别占贵州省土壤总面积的45%和24.5%。黄壤有机质层高达15—20厘米,有机质含量大多为2%—5%,最多可达10%,由于湿度大,水分多,盐基易淋失,pH值为4.5—5.5,盐基饱和度不超过20%,氮、磷、钾含量丰富,从总体上讲黄壤分布广泛,土层深厚,土性温暖,保水持肥,易熟化或改良,为贵州高原稻麦两熟等高产稳产的土壤。石灰土受母质岩性影响大,土壤发育尚处于幼年阶段,土壤砂物风化度低,钙、镁等盐基代换量与饱和度高,有机质含量一般在4%以上,土壤结构较好,自然肥力高,但土被不连续,土层薄,抗旱性差,给耕作带来困难,需要进行改造,才能垦为农田。云南高原则以红壤为主,由于其近代风化物风化程度较轻,酸性较弱,其性状与东部各区的红壤不同,故常称山原红壤,它广泛分布在1500—2200米的高原面上,土体厚度达2米左右,质地粘重,表土粘粒含量在25%上下,色泽暗红,富铅化作用明显,硅铝铁率在1.5—2.0之间,pH值为5.0—5.5,铁质移动较轻,无明显的胶膜、结核和铁磐存在。其土壤养分总的来说不甚丰富,但其分布面积广,气候条件好,母质释放矿物质快,土层厚,植物生长迅速,土壤肥力易恢复,仍不失为重要的土地资源,是云南高原粮食、经济作物的主产地。

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地势起伏大,自然地理要素组合各异,水平分异与垂直分异都很明显,自然结构十分复杂。高原上的坝子,历来是农业发达地区,而高原山地的垂直带则有利于立体农业开发。云贵高原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矿产资源均十分丰富,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本区地表崎岖破碎,不利于交通运输发展与工业布局,限制了农业用地。在植被遭受破坏的条件下,水土流失急剧扩展,此外石灰岩地区地表水源不足等问题均是不可忽视的限制因素。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结构复杂自然区域
  • 上一篇:勤劳智慧的东方人杰
  • 下一篇: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