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果断性
所谓果断性,就是指善于及时地采取决断的能力。果断性是迅速而又经过深思熟虑地选择目的和确定方法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和果断性相反的是草率地决定和犹疑不决。草率地决定是欠缺思考、逃避动机地选择,因而轻率地作出决定,这是冒失。优柔寡断的人,长时期不做决定,或者总怀疑所做决定的正确性,因而贻误时机。这些都与意志的果断性相反,是意志脆弱的表现。
3.自制性
就是能掌握或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这是在意志行动中善于在必要时抑制自己的情绪,不容许不经过深思熟虑而发生一时的冲动。这就是管制自己的行动,迫使自己实现预定的行动。人们如果没有这种品质,任何创造性的劳动都是不能实现的。
自制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在应该行动的时候,善于迫使自己坚决勇敢地克服一切困难去执行自己的决定;另一方面是能够抑制那些妨碍达到目的的心理现象和轻率的行动,能够掌握自己以及自己的行动,这是一种高度的忍耐力和克己的表现。
4.坚持性
坚持性包括充沛的精力和坚韧的毅力。一个人并不常常具有这两种品质。某些人开始时精力充沛地做着一件事情,可是很快就疲倦了,他只有短时克服困难的突击能力,缺乏毅力,不能顽强地持久地面对困难。真正有坚强意志的人能长期孜孜不倦地、顽强地、持久地克服着一切障碍,为达到既定目的而斗争不懈。在行动中,精力与毅力决定于对事物的认识与态度。
人的意志还有其他的一些特征,如独立自主精神、大胆、无畏、勇敢、坚强、守纪律。
四、道德行动习惯的训练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除了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之外,还必须加强学生的道德行动习惯的训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这是在品德教育上四个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环节。而“导之以行”即道德行动习惯的训练,则是更为重要的一环。人的道德面貌是以行动举止来表现、说明的,也是在实际行动中形成和发展的。道德行动是受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支配及调节的。同时,道德行动对道德认识的巩固和发展、对道德情感的加深和丰富,以及对道德意志的锻炼又起促进的作用。品德教育的基本问题,就是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相应的行动、习惯。因此,把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动,进行道德行动习惯的训练,对道德品质的培养与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道德行动习惯的训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道德行动方式的掌握
道德行动方式的掌握是道德行动的必要条件。指导学生掌握行动方式有多种形式。例如,通过学生守则、常规的讲解与练习,使学生熟知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行动要求;分析某些典型人物的行动;组织学生讨论为完成某件好事所应采取的行动步骤;分析与总结道德行动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等等,都是常用的办法。教师一方面要使学生知道道德行动的具体要求、规则、步骤,同时也还必须使他们具有独立地、主动地来选择道德行动方式的能力。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就是同样的行动方式,如上课守纪律,对老师有礼貌,有的是为了集体荣誉或是得到了表扬而激起了守纪律的行动,有的则是害怕惩罚而守纪律。同样,有出于对老师的尊敬心情所表示的礼貌,也有屈从教师的威严而产生的礼貌。这些守纪律和有礼貌行动,虽然具有同样的表现方式,但它们是完全不同的道德品质。这是为什么呢?这原因就在于道德动机的不同,而反映出完全不同的道德品质。一般来说,道德动机和行动效果是统一的,但有时由于学生不善于组织自己的行动,没有牢固地掌握一定的行动方式,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把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的过程中,既要注意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行动方式,又要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动机。如果没有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机,那就很难指望他产生与道德认识相一致的行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