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服就是对榜样人物的相信和佩服,是带有情绪情感色彩的自愿地接受他人要求。信服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感成分,信服的程度往往决定于榜样的吸引力。
内化是道德信念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榜样的观点,这意味着个人已经把新的观点、新的思想纳入了自己的信念体系,成为自己信念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道德信念的内化是经模仿、信服的作用,与自己原有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协调一致的理智过程。比如,要做一个学问上诚实的人的道德信念达到内化程度的中学生,在任何考试场合中决不会去作弊。
4.中学生道德信念具有情绪情感色彩、社会性、稳定性、习惯性、内隐性的特点。
根据实验研究,我们认为中学生道德信念具有以下特点:
①带有情绪、情感色彩。按信念去行动产生肯定的情感体验,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
②道德信念的社会性。任何道德信念都不是先天具有的,都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道德信念具有社会性的特点。比如,在前几年政治思想工作比较薄弱时,一提要学雷锋,要关心他人,中学生都哈哈一笑了之,而如今则不同了,大家争着做好事了。
③道德信念的稳定性。就是说中学生道德信念一旦确立,就比较难于改变。形成了勤奋学习的道德信念,有任何艰难险阻都会刻苦勤奋地攻读难题,从而获得知识技能。
④道德信念的习惯性。是指自然而然地按照自己的道德信念去行动。如确立了做学问要诚实的信念,就会严格要求自己去努力用功学习,而决不会以作弊来获得高分。
⑤道德信念的内隐性。道德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但道德信念与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它能从个人的言语、表情和行为中间接地进行分析和推测。道德信念是一种内化的理智活动。
5.中学生道德信念形成的途径
从实验研究的进程和结果来看,中学生道德信念形成的途径是:(1)认知教育。包括理性的伦理教育和榜样教育;(2)实践教育活动获得情感体验,如走访平凡的劳动者或劳动模范;(3)集体舆论和强化教师的言语,如做学问要诚实中对作弊行为的分析批判,以及教师对道德信念行为或思想作经常性的表扬,强化将要形成的道德信念;(4)人生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5)防止反面经验与体验,如不让作弊而得高分的学生得到荣誉;(6)通过各种活动增强中学生评价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6.根据实验结果,我们认为,中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没有年龄阶段的差异和男女性别的差异。
(四)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对于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是很重要的。道德评价是应用已有道德知识对道德行动进行判断的过程。道德评价是一种智力活动的过程,它引导学生分析情况,确定合理的行动,为道德行动定向。经常进行道德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扩大道德经验,加深对道德意义的理解,使道德知识成为个人行动的自觉力量。
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一般说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过程是:1.最初是在别人评价的影响下形成起来的。开始他们常常只是重复老师或别人的评价,以后才慢慢地学会了独立地对别人进行评价。2.在评价时,最初只是注重对行动结果和外部原因的分析,然后依据个人的体验渐渐转向对行动动机的内部原因的分析。3.少年对自己的评价往往落后于对别人的评价。他们先学会分析别人的行动。然后学会确切地分析自己的行动。4.少年的道德评价还常常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他们先是根据一个人行动表现中的某一点,就对人的道德品质作出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的结论,以后逐步掌握正确而全面地评价别人的原则和方法。学生道德评价的程度是和他们对道德要求的理解程度以及思维发展的水平密切联系着的,是存在个别差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