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苏伯尔根据学生进行学习的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的内容,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的学习。
接受学习,即学习者把以现成的定论的形式呈现给自己的学习材料,与其已形成的认识结构联系起来,以实现对这种学习材料的掌握的学习方式。发现学习,是在教师不加讲述的情况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得新知识,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发现学习依靠学习者的独立发现。
机械学习,即不加理解,反复背诵的学习,亦即对学习材料只进行机械识记。有意义的学习需具两个条件:学生要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把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关联起来的意向;学习材料对学习具有潜在意义,即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并可以和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联系。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会导致机械学习。
接受←→发现,机械←→有意义,这是划分学习的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之间不是互不依赖和彼此独立的。接受学习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有意义的;同样,发现学习,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有意义的。在这两个维度之间可以有许多过渡形式。如表2。
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是一种有创见的分类。这种分类指明了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划分与区别,揭示了学生的学习是以有意义接受学习为主的规律。对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创造力,实现“为迁移而教”的目标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作用。
(五)前苏联彼得罗夫斯基(Пегровский,A.B.)对学习类型的分析
彼得罗夫斯基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1972年)把学习分为反射学习与认知学习,认知学习又分为感性学习与理性学习。理性学习又可分为概念学习、思维学习与技能学习。如表3。
表3学习分类表
三、两种基本的学习观与学生观
(一)两种基本的学习观
1.以桑代克(E.L.Thomdike)和巴甫洛夫(И.Π.Πавлов)为代表的联想主义的学习观。
联想主义的学习观的基本观点是:“学习即联结,心即人的联络系统”,“学习是结合,人之所以长于学习,即因他形成这许多的结合”,“学习就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桑代克和巴甫洛夫用不同的方法几乎在同时揭示了学习的基本机制—条件反射的建立。他们把学习看成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S—R理论。这种学习过程是渐进的,是经过反复“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故桑代克的联结说又称尝试与错误说。
2.以克勒(W.K™ hler)和布鲁纳(J.S.Bruner)为代表的认知论的学习观。
克勒总结他的著名的黑猩猩拿起短棒打下高处的香蕉的实验,认为:黑猩猩在未解决这个难题之前,它对面前的情境的知觉是模糊的、混乱的。当它看出几根短棒接起来与高处的香蕉的关系时,它便产生了顿悟,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学习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这种知觉经验变化的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修正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领悟的,所以格式塔的学习理论又称“顿悟”说。
托尔曼(E.C.Tolman)针对S—R联络说提出了中间变量的概念。他认为学习的结果不是S与R的直接联结,主张把S—R公式改为S—O—R公式。在后一公式中,O代表有机体的内部变化,在他的关于潜伏学习的实验中证实了这一观点。这种有机体内部强化的理论,对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和奥苏伯尔。他们两人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他们强调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作用(即原有的认知结构的作用),也强调学习材料本身的内在逻辑结构。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教材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关联起来,新旧知识相互发生作用,旧材料在学习者头脑中产生了新的意义,这些就是学习变化的实质。对于产生新的意义的过程,两人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布鲁纳强调学生的发现,而奥苏伯尔强调接受。但不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是积极主动的过程。他们都强调内在的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作用。
(二)两种基本的学生观
如何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心理过程的特点,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呢?这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观,即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认识、态度和关于工作方式的指导思想;也取决于教师的学生观,即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基本看法。学生观与教师的工作行为和能否培育出学生良好的智力状况、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有着直接关系。每个教师都会有自己的学生观,它支配着自己的行为,决定着自己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
教师的学生观,基本上有两种:
1.视学生为被动的客体、管辖的对象、装知识的容器。
持这种学生观的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常采用“我讲你听”的注入式灌输法,教师习惯于对学生发号施令,要求学生按教师设计的轨道前进,用一系列的“理想法”传统教学法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学生,把自己不顺眼的行为一概斥为越轨行为,甚至常常用“高压政策”制服学生,其结果是使学生智力和个性心理处于压抑状态。
2.视学生为独立的个体,把教育教学看成是把握学生发展方向的武器。
持这种学生观的教师,他们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常常采用启发、鼓励、疏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让学生进行发现学习,坚持不懈地让所有学生的个性心理和智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优秀教师和模范班主任的教育教学工作之所以有成就,就在于他们具有正确的学生观,对学生往往产生一种天然的吸引力。他们具有面向全体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的“学生观”,善于用师爱、尊重、理解、关心等办法去开启学生的心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热情、心血和智慧去启迪、诱导学生。
实际上每个教师都对学生有一定的看法,都有自己的学生观,包括自觉的或潜在的观点,这些观点自觉或自发地支配着自己的行为。有不同的学生观,就会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方法,导致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根据社会的需要,根据学生成长的规律,通过认真的思考和分析,把自己的学生观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现代学生观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1)学生发展的整体观。
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的身心全面地健康成长。
(2)学生发展的主体观。
教师要充分认识人的主体性是学生身心成长和发展的原动力。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主体,教师只有调动学生主体的能动性,才能获得成功。这一点在优等生的成长和差生的转变中可以得到证实。优等生的共同特点是主动地发展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差生的转化,除了靠教师辛勤的工作和高超的教育技巧,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锻炼自制力,使他们具有自我管理的能力。
(3)师生之间的平等观。
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是保护个性的教育。保护个性最主要的就是尊重学生。自尊和尊重他人是互为依存的。教师是教育者,首先要增强教育中的民主平等意识,把学生看成正在发育成长的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教育教学中采用开放、引导、启发的方式,使学生天然的“向师性”得到正常发展,教师应把对学生的关心、尊重推向每一个个体,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在今天,培育跨世纪的人才,更需要教师有正确的学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