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土分布在欧洲地中海沿岸的西班牙和法国南部、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土耳其、中亚和非洲北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地区、墨西哥西部、智利中部以及澳大利亚西南角和阿德雷德地区,在我国,分布于华北平原、汾河谷地、关中盆地、冀北山地、晋中和晋南山地以及鲁中山地。
褐土是弱淋溶土中具有温性土壤温度状况、饱和淡色或暗色表层、饱和硅铝层、变质粘化层或变质粘化特征、pH>7的土壤。
褐土的剖面构型为Ah—B—BC—C型。表层为褐色腐殖质层,往下层逐渐变浅,厚度为20厘米左右,粘化层呈核状或块状结构,假菌丝状,粘化(BC)多为残积粘化和淋溶粘化相结合,呈红褐色,核状结构,有胶膜,厚度约10—50厘米左右,有CaCO3淀积,呈假菌丝状或结核状。
褐土表层腐殖质含量一般为10—30克每千克,呈中性至微碱性,pH值7左右,无或有碳酸钙反应,阳离子交换量7—17厘摩尔(+)每千克土,高的可达40厘摩尔(+)每千克,盐基饱和度80%以上。土壤质地在粉土至粘壤土之间,粘化层的粘粒含量高,可达26—30%,而表层多在15%以下,钙积层又降低,多低于10%。粘化层中,粘粒最高量出现于其上部,由此可见,褐土是以粘化为主,但也有粘粒聚积作用,土壤化学组成中,钙有明显移动,镁也有移动,剖面中硅铝率基本相同,均在3.3—3.7范围之内,只有氧化铁在粘化层中略有增高,粘土矿物以水云母、蛭石为主。
褐土分为下列亚类:
1.褐土(Typic cinnamon soil) 基本剖面性状同于前述剖面性状。表层一般无CaCO3反应,或弱CaCO3反应,其B层或B层以下有CaCO3假菌丝,全剖面CaCO3含量相差不大,一般为10—30克每千克土。
2.石灰性褐土(Calcic cinnamon soil) 剖面淋溶作用很弱,属于干旱型,全剖面CaCO3反应强烈,多发育在富含碳酸盐的母质上。
3.淋溶褐土(Luvic cinnamon soil) 多分布于褐土与棕壤过渡区,淋溶作用较强,剖面中无CaCO3反应,或仅C层具有CaCO3反应,pH6.5—7.5。
4.潮褐土(Culfivafed meadow cinnamon soil,or Chao cinnamon soil) 分布在地势较低或地下水位较高处,底层有锈纹锈斑,甚至有少量砂姜,表层开始有CaCO3反应,有机质含量较高。
5.燥褐土(Torrid cinnamon soil)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川西北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上游,海拔800—2600米的山地垂直带内,向下与燥红土过渡,年平均温度12—15℃,年降水量400—500毫米,自然植被为狼牙刺、仙人掌、高山栎等,农作物一年一熟至两熟。A层灰褐或棕褐色,B层有粘化,全剖面呈石灰反应,CaCO360—270克每千克,pH7—8,有一定粘化,呈黄棕色。
6.暗褐土(Dark cinnamon soil) 分布地区同于燥褐土,仅海拔高至2600—3600米。表层腐殖质增多为30—70克每千克,呈暗褐色,CaCO3明显下移,在粘化B层下有CaCO3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