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第二节 人类活动对水体水质的影响(5)

时间:2010-01-29  归属:水文学

  7)进入水体的大量污染物,如果是有毒的,则生物不能栖息,如不逃避就要死亡,水中生物种类和个体数量就要随之大量减少。随着自净过程的进行,有毒物质浓度或数量下降,生物种类和个体数量也逐渐随之回升,最终趋于正常的生物分布。进入水体的大量污染物中,如果含有机物过高,那么微生物就可以利用丰富的有机物为食料而迅速的繁殖,溶解氧随之减少。随着自净过程的进行,使纤毛虫之类的原生动物有条件取食于细菌,则细菌数量又随之减少;而纤毛虫又被轮虫、甲壳类吞食,使后者成为优势种群。有机物分解所生成的大量无机营养成分,如氮、磷等,使藻类生长旺盛,藻类旺盛又使鱼、贝类动物随之繁殖起来。水体自净过程中生物种群的变化见。

  2.水体自净机制 包括沉淀、稀释、混合等物理作用;氧化还原、分解化合、吸附凝聚等化学和物理化学作用;生物和生物化学作用等。各种作用相互影响,同时发生并行进行。一般地说,物理和生物化学作用在水体自净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1)物理净化作用 当可溶物或悬浮的固体微粒进入自然水体后,在流动中得到混合扩散而稀释,继而是吸附、凝聚或生成不溶性物质而沉淀析出,使其浓度降低,这是水体的物理净化作用。

  ①稀释与混合 稀释就是废(污)水中的高浓度污染物,由于清洁水的稀释作用,使其浓度降低。用稀释比表示废水的稀释效果或稀释程度。很明显,河流水量越大,其稀释比也越大,废水能得到较为充分的稀释,稀释效果也就越好。

  河流的稀释过程,废水自排放口连续不断地排出后,在随河水向下游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稀释。浓度随流程的变化,在排放口的浓度最高,随着河水向下游流动,浓度逐渐降低。当向下游流动至某一定距离后,废水开始到达右岸,再向下游流动某一定距离后,河流左、右岸边水域中废水浓度才达到均匀混合。污染物进入水体或进入划分具有一定体积的单元水体,完全混合均匀,对该水体可建立污染物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函数关系:

  

  式中,V为水体体积;C为水体污染物浓度;t为时间;Q为水体流量;Co为输入该水体的污染物浓度;k为污染物衰减系数。

  如果污水排入河流,与河水完全均匀混合断面的浓度为:

  

  式中,C为完全均匀混合断面浓度;Ci为污水中污染物浓度;q为污水流量。

  稀释与混合是不可分离的两个过程,稀释效果有相当一部分应归之于混合作用,由于混合作用得以稀释,由于稀释而促进混合。当然混合也可由风力、温度梯度等因素起作用。

  达到完全均匀混合所需时间受许多因素影响,其中主要有:稀释比、河流水文条件及废水排放口的位置和排放方式。对于湖泊水库来说,影响混合的因素更多,如水流方向、风向、风力、水温等。在不同稀释比与流量条件下,废水与河水完全混合所需时间见表6-6。

  ②沉淀 废水不仅含有各种大小不同的颗粒物质,而且还含有大量溶解物质。当水流流速大或发生紊动时,此时颗粒物呈悬浮状态。随着水流速度降低,水流挟带悬浮物质的能力也随之减弱,较大颗粒物首先沉降,较细颗粒物也陆续下降进入底泥中。由于沉淀作用,水质得到某种程度的改善,因为在沉淀过程中,不仅悬浮颗粒状污染物进入底质中,而且这些颗粒物具有一定吸附能力,吸附了一定数量的可溶性污染物,使之随颗粒污染物一起沉入底泥中。

  沉淀过程是污染物颗粒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过程。单一颗粒的沉降速度与颗粒本身的大小、形状、密度以及液体的密度和粘度有关。假定悬浮颗粒是球形的,其沉降的运动方程为:

  

  式中, w为颗粒物的沉降速度; t为沉降时间;ρs为颗粒的密度;ρl为液体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Dp为粒径;P为液体的阻力系数。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影响人类过程水体活动物质污染物污染水质第二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第一节 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
  • 猜你喜欢()